和沖卿崇文宿營直睹壁上題名見寄並寄如了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和沖卿崇文宿營直睹壁上題名見寄並寄如了不》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的作品之一。
司馬光家藏書富,居洛陽時,買田20畝,建"獨樂園",藏文史書籍萬餘卷。又置"讀書堂",辟精善之本5000卷,又得神宗賜書2400卷,以資著述。善保護圖書,每年二伏至重陽間,在天氣晴朗之日,設案以曝書籍。桌案潔淨,鋪以茵縟,然戶端坐看書。閱書時,不以空手捧書,唯恐手汗漬濕。藏書幾十年,其書仍新如手未觸一樣。
“ |
白袍昔紛紛,相與會東堂。帝梧碧蕭瑟,翔集皆鸞鳳。 伊余素空疏,濫吹翰黑場。不為群雋遺,出處聊簪裳。 樂來凡六閏,轉轂飛炎涼。同歌太學下,共醉金馬旁。 修竹壓窗寒,夭桃倚戶芳。金盤剖盧橘,玉壺分蔗漿。 驚呼局上急,嘲笑杯間狂。神情一契會,形跡兩俱忘。 歡余嘆宦薄,離合何能常。濡毫紀歲時,揮霍素壁光。 去秋隨相車,沿牒來東方。城中未遍辭,不疑逐南荒。 奔波走郊外,取別何蒼黃。舉觴未及盡,亟歸還束裝。 行行到官下,日積簿領忙。文書擁筆端,胥史森如牆。 況當三伏深,沾汗萬淋浪。細蠅繞眉睫,驅赫不可攘。 涔涔頭目昏,始覺冠帶妨。誠知才智微,吏治非所長。 懼貽知己羞,敢不益自強。因思甌閩遠,南走侵溟漲。 炎蒸異中縣,從古無雪霜。終翰會茅屋,監茗征行商。 歡嘩費口舌,解囊收毫芒。不疑性高介,此困安可當。 山川幾千里,問訊誰能將。沖卿居京邑,青雲正騰驤。 寓直紫台上,風露澄東廂。清夜不成寐,緩步聊彷徨。 拂此壁上塵,遠懷同舍郎。英辭欻感發,高義紛激昂。 泠泠宮殿虛,瘋詠何琅琅。手書成兩通,貯之古錦囊。 一往泉山南,一致汶水陽。堅重金璧體,光寒矛劍芒。 乃知賢雋心,淺俗示易量。何嘗用榮枯,遽爾分否藏。 居然激衰薄,更使清風揚。 |
” |
— [北宋]司馬光 |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1]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名列"元佑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人物評價
司馬光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舉動都符合禮節。在洛陽時,他每次到夏縣去掃墓,一定要經過他的兄長司馬旦的家。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侍奉他仍像嚴父一樣,保護他像撫育嬰兒一樣。從小到大到老,他說話從來沒有隨便說過一句,他自己說:"我沒有什麼超過別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誠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陝西、洛陽一帶的人們都以他為榜樣,與他對照,學習他的好品德[2]。
個人作品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鑑》,還有《通鑑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3]、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訓儉示康》收入高中語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