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子平吊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子平吊猿》是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的作品之一。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1]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和子平吊猿

{{Cquote| 去年汶山花平僧,求得匡猿遠相寄。

來時野性已馴熟,趫捷輕便殊可憙。

呼來遣去會人語,一成已絕歸山意。

置之眼前看不足,解去絛索令自恣。

月明木杪倚風嘯,天暖花陰向陽睡。

[[兒童]圍繞賓客惜,倒掛橫跳衒嬉戲。

豢夫每日費提舉,未始時節虧飲飼。

前時忽來報之病,抱立階前自臨視。

與之柿栗不肯顧,局腳埋頭交兩臂。

毛焦色暗肉攣縮,斗覺精神變憔悴。

尋常忽然遇小疾,不過蜘蛛噉三四。

咽喉才下即無恙,何此不效況頻餌。

今朝霜風冷入骨,早遣之問去已斃。

人情不免為傷怛,退自悔恨中且愧。

重巒復岫本其樂,大薄長林違爾志。

苦將韁鎖強維縶,不究天年良有自。

遣人包裹瘞深僻,不使筋骸屬螻蟻。

西鄰子平最如事,聞之搏髀嘆無已。

再三慘怛來訪問,歸作長篇踰百字。

其詞讀之甚悽愴,亦謂一郁嘆其死。

復推物理重相慰,聚有散無皆偶爾。

把之庭下讀復讀,仰望高株一歔欷。 |[北宋]文同}}

作者簡介

文同/文與可(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2],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繪畫成就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3]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同時作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區別於職業畫家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興,則見於水墨之戰"。

看到了文同墨竹畫中所具有的特質。可以說文同這類作品的出現,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誌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給當時蘇軾、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諸多畫家以重要影響,墨竹逐漸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文同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寫竹葉,自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時往觀察,因而畫竹益精。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其後畫竹者多從其學,世有"湖州竹派"之稱。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後世影響極大。也喜作古木老槎,並寫山水。

四川仁壽縣黑龍潭石壁有一鋪所謂的隱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無跡,潑水後卻呈現出一枝墨竹,當地人相傳是文同作品。蘇軾:《蘇東坡集》卷三二《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署名吳鎮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舉文同之後的墨竹畫家二十五人,畫派形成於文同的親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孫以及表弟蘇軾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影響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

視頻

和子平吊猿 相關視頻

經典 永流傳——文同詩詞大會(第三期)
經典永流傳——文同詩詞大會(第七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