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和紙(Washi)是日本以傳統技藝生產的一種紙的統稱,用來和西方傳入的洋紙相區分。和紙通常由雁皮、三椏或紙桑的纖維製成,但也可用竹子、麻、稻稈和麥稈製作。
2014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審核通過將「和紙 日本手漉和紙技術」列入無形文化遺產[1]。
初創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日本很容易地受到了通過朝鮮半島傳來的中國大陸的影響。文字與紙張於四-五世紀傳入日本,先進的文化對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六世紀傳來的佛教,更是給日本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政府為了普及佛教,增大了抄寫經文用的紙張的生產。政府鼓勵栽培楮樹用來造紙,並從朝鮮半島請來僧侶,引進了新技術。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日本人主要使用麻紙[2]。
在文化發達的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85年),造紙與紙加工的技術非常發達,造紙業普及到了全日本。在平安京時代的首都——京都,建立了官立造紙廠(紙屋院),製造官方用的紙張,進行染色和加工並且培養了技術人員。有名的和紙產地有美濃、伊勢、三河等。當時的造紙原料主要為摺(桑科落葉亞喬木。其皮為造紙材料)和楮樹。由於紙的需求增加,迫切需要尋求以外的新的造紙原料。人們因而發現了日本特產的雁皮樹。這一發現使過去單純對「唐紙」的模仿過渡到日本特有的「和紙」的初創時期。雁皮樹的纖維細膩,黏液成分多,對抄紙技術要求很高。但以雁皮為原料造出的紙既結實又美觀。在八世紀末到九世紀期間又發明了在麻、楮中加入黃蜀葵或糊空木等的黏液進行抄紙的新型方法-「搖動抄紙法」。當時日本已經能夠製造帶花紋的色紙及寫經用的鉛色紙,用金泥、銀泥在上面寫經效果極佳。大批量生產的紙張不僅用於抄寫經文,書寫官方文件,也用於民間的通信及抄寫詩歌等方面,從而使文化得以興盛。
發展
中世紀以後,日本的首都遷到了江戶(東京),但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和紙仍然倍受日本民眾的青睞。和紙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得到廣泛使用。和紙以其實用性及美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紙文化在十七世紀達到了鼎盛時期。越前、土佐、出雲、伯劈均成為日本國內著名的紙產地。紙的種類已達50種。
日本的紙生產仍分手工製紙和機械製紙兩種。手工紙以雁皮、摺、三椏(黃瑞香)的樹皮為原料。由手工製作的日本和紙包括半紙、美濃紙、奉書紙、鳥子等。機製紙則以木材、馬尼拉麻的紙漿為原料,有堅固的泉貸紙、紙漿半紙等。日本人的書道用紙一般以半紙、畫仙紙為主。雁皮紙、鳥子、懍紙、麻紙則屬於高級書寫紙,被視為珍品,不得輕易使用。
日本茂密的森林、豐富的水源資源也為造紙提供了絕好的條件。熱愛自然,與自然共生的日本人製造出美麗的紙張,又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他們對此感到無比的喜悅。
視頻
和紙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日本和紙,一頁留千年 ,搜狐,2018-07-30
- ↑ 和紙 | 漂洋過海而去,改頭換面而來 ,搜狐,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