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傳留別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和董傳留別是一首酬贈詩。此詩首聯寫董傳粗絲綁發,粗布披身,讚揚董傳雖貧窮但勤於讀書,因此精神氣質非同常人;頷聯寫董傳倦於從師學禮,忙於溫書應考,表明其志向遠大,並不安於貧苦,希望通過科舉出人頭地;頸聯用兩個典故鼓勵董傳,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選婿車」包圍而眼花繚亂;尾聯承上繼續鼓勵董傳,希冀他能夠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揚眉吐氣,以夸世俗。
原文
蘇軾〔宋代〕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譯文
雖然生活當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
不喜歡陪伴着年老的學人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
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那「選婿車」包圍,讓自己眼花繚亂。
中舉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着你的名字呢。
賞析
蘇軾的這首《和董傳留別》可能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卻廣為傳誦,原因就在於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係。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在於占有知識,還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讀書,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腹有詩書」指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氣」可以理解為「氣質」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強調了華美的氣質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
就蘇軾送別的這位朋友董傳而言,「氣」不應簡單地指讀書所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指古代讀書人所推崇的在面對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時的樂觀豁達的態度。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王勃在人生落魄時高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董傳身處貧窮,卻始終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可以從「囊空不辦尋春馬」一句看出。顯然,蘇軾對董傳的人生態度還是非常欣賞的。在臨別時送給朋友這一句,既是讚美,也是安慰。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闡明了讀書與高雅氣質的必然聯繫,凝練概括,深得讀者喜愛。今天人們引用它來說明讀書求知可以培養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氣質。也用來讚美別人學問淵博、氣度不凡。
創作背景
《和董傳留別》這首詩是蘇軾罷官鳳翔簽判赴汴京,途經長安時,與朋友董傳話聚臨別留贈董傳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董傳時與之相隨。董傳當時在鳳翔窮困潦倒,正準備參加科舉考試。次年蘇軾回長安後作此詩。
簡析
《和董傳留別》是一首酬贈詩。此詩首聯寫董傳粗絲綁發,粗布披身,讚揚董傳雖貧窮但勤於讀書,因此精神氣質非同常人;頷聯寫董傳倦於從師學禮,忙於溫書應考,表明其志向遠大,並不安於貧苦,希望通過科舉出人頭地;頸聯用兩個典故鼓勵董傳,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選婿車」包圍而眼花繚亂;尾聯承上繼續鼓勵董傳,希冀他能夠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揚眉吐氣,以夸世俗。
全詩蘊藉含蓄,巧於用典,董傳的粗衣在外與經綸在內以及他的貧困窘迫情狀與詩人對他的美好祝願都如層層交織的矛盾,形成強烈的反差,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