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詠荊軻(陶淵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詠荊軻

來自網絡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詠荊軻》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詠荊軻》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借史詠懷、托古言志的詠史詩。此詩以極大的熱情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充分地表現了詩人對黑暗政治、強暴勢力的憎惡和鏟強除暴的願望。全詩大部分篇幅都用來寫荊軻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荊軻不畏強暴、義無反顧的慷慨悲壯之舉;刺秦王的過程只以「圖窮」以下四句簡要敘述;詩的最後兩句,體現了詩人對奇功不建的無限惋惜之情。此詩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在以平淡著稱的陶詩中別具一格。

原文

譯文

燕丹太子愛俠客,立志報仇刺贏政。

百里挑一招勇士,年終得士名荊卿。

君子能為知己死,荊卿提劍出燕京。

雪白駿馬嘶大道,慷慨眾人送我行。

怒發上指高衝冠,男兒猛氣沖長纓。

飲酒送別易水上,四周列坐皆豪英。

漸離擊築音悲壯,宋意引吭高歌聲。

蕭瑟悲風驟吹過,淒寒水上波紋生。

商音淒婉聞流淚,羽調激昂壯士驚。

此去心知不返歸,將能後世留英名。

義無反顧登車去,疾駛如飛赴秦庭。

奮勇直前越萬里,曲折艱險過千城。

地圖展盡匕首露,贏政突然心恐驚。

可惜劍術未能精,蓋世之功未建成。

壯士雖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


參考資料

  1. 陶淵明簡介, 歷史網,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