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品讀《三國演義》似與故人對酌(黃金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品讀《三國演義》 似與故人對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品讀《三國演義》 似與故人對酌中國當代作家黃金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品讀《三國演義》 似與故人對酌

前不久,單位為了發掘和展現教職工才藝,提出了一項頗具創意的活動,倡議教職工自己錄製一個短視頻,體裁不限,內容自選,參與評獎。看到這樣一項有趣的競賽方式,我也掩飾不住參與激情。可是,該拍什麼主題的視頻呢?我卻拿不定主意。踢一個旋風腳,翻一個跟斗,應該是有新意的。可是,旋風腳連環腿早已被中年的大腹便便徹底扼殺了,閃展騰挪只怕無形也無神。表演一段相聲小品,似乎也只會重複網絡段子,了無新意。朗誦演講,唱歌寫作,參與者多,知己知彼,估計結果也是泯然眾人矣。

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驀然瞥見桌上一摞書中,夾雜着一本《三國演義》,頓時心中一喜,幾乎脫口而出:「天助我也!」就在一瞬間,我已決定錄製內容了,那就是說一段評書《三國演義》。回想起來,我已多次說過三國故事了,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火燒連營七百里、舌戰群儒等片段。只是這些年,可能是忙於工作,也可能是少了激情,慢慢的將這項愛好疏遠了。

我有一個作家朋友,曾多次自豪地說,《靜靜的頓河》這本書,他至少讀了六十遍,故事情節爛熟於心猶手不釋卷,原因無他,喜愛罷了。其實,《三國演義》我讀過多少遍,電視劇看過多少遍,評書聽過多少遍,次數也說不清了,一樣是深愛至極。至今,我還清楚記得小學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情景。北風蕭瑟,暮色沉沉,同村的小夥伴為感謝我扶他學自行車,無以為報,不知從哪裡搞來一本《三國演義》,從書包里神神秘秘地抽出來,書皮撕得破破爛爛,紙頁泛黃,估計是被人用來墊桌子了,毫無亮點可言。農村書太少了,一本名著對愛書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顧不上細問,雙手緊緊抱在懷裡,無心再陪他繞圈圈,一溜煙跑回家裡。

趴在炕上匆匆翻開書一看,裡面出現的人物名字,底下都有一根劃線。三國大大小小出場一千多人,重要人物就有四百多人。每一頁都劃得密密麻麻,眼花繚亂。不認識的字更多,只能是邊讀邊猜。查字典是不現實的,農村孩子在八十年代能買起字典的少之又少。而且,那時農村人特別忙,不可能給小孩提供一個安靜閒暇讀書環境,在大人眼裡,只要不是課本,一切都是閒書,看閒書就是浪費光陰,就是搞歪門邪道。所以,我讀《三國演義》既要躲躲藏藏,見縫插針,還要假戲真做,不露破綻。比如吃飯時,我先把書擺在碗前,一邊磨蹭着吃,一遍翻看。無書無味,有書有香。母親不識字,不知道我看的是啥書,還以為我發憤圖強刻苦上進呢,也就不催促,任我拖拖拉拉。門前的一個大樹洞裡也能看,蹲在裡面有一點難受,但能躲呼呼吹過的風。

也許是少年人記性好,董卓進京、轅門射戟、長坂坡、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八卦陣、三國歸晉這些故事,從此根植於心。那時農村人家裡牆面大多貼畫,很多就是三國故事,尤其以五虎上將畫像最多。我常常駐足於畫前,仔細端詳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趙雲的白龍馬、馬超的驚世容顏、黃忠的鐵胎弓,幻想着自己也是胯下千里馬,掌中亮銀槍,鎧甲明麗,豪氣雲天,於百萬軍中取上將腦袋,如探囊取物一般。

村里老人愛看戲,也愛評戲,《單刀會》《借東風》《空城計》這些戲文最為津津樂道,可評戲評得興起,總會混淆人物或者忘了情節,這時我往往會插上一兩句。老人們剛開始不以為意,後來發現我知道的似乎還不少,就感到有些驚奇。上過幾天學看過三國連環畫的六爺,以三國戲權威的身份在村里閒逛,和我不期而遇,三國故事之間的較量在村頭一棵老槐樹下開始了。他把旱煙棒卷好,吐出一個不屑一顧的煙圈,斷斷續續地說了一段《趙子龍單騎救主》,裡面夾雜着地里莊稼長勢喜人,自家小五子是個讀書種子,他和村長商量着修戲台各家出錢多少等諸多事。我也不甘示弱,講了一段《秋風五丈原》,當然也穿插着楊家將和梁山好漢故事。幾個湊熱鬧的閒人,慢慢沒了興趣,自顧自聊天去了。六爺也失去了決鬥的耐心,習慣性的用手撓撓頭皮,把披在身上的外套抖了抖,甩了一句:「這小子,還真能東拉西扯」。從此,我一躍成為老年人評戲顧問。

真正讓我獲得認可的是一次班級聯歡活動。老師讓大家提前做好準備,聯歡活動做擊鼓傳花遊戲,花傳到誰跟前誰就表演節目。那時,農村最盛行聽評書廣播,「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些評書術語、語氣、節奏,我早已耳熟能詳。於是,站在鏡子面前,我細心揣摩三國人物心理、神態、動作、語言、外貌,構思情節,設計場景,反覆演練,口乾舌燥,漸入佳境。母親疑惑好奇,不知我對着鏡子,念念叨叨,意欲何為。到了聯歡那天,擊鼓傳花果然落到我面前。在大家的掌聲中,我躊躇滿志走上講台,雖然有些緊張,但故事清晰明了,不用擔憂忘記內容。拿起板擦當做醒木,「啪」的一聲拍於講桌上。「話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物,三人焚香再拜……」話剛出口,教室里已是鴉雀無聲。洋洋灑灑,環環相扣,共悲憂,同歡樂,一場書罷,四座皆驚。從此,說書就成了我的標籤,一路響起了醒木聲。

讀好一本書,其實也帶動我讀更多書。《三國演義》之後,《岳飛傳》《薛剛反唐》《薛仁貴征東》《隋唐演義》《七俠五義》等歷史評書演義,逐一看過,開拓眼界,修身明智,獲益匪淺。現在,為了溫故知新,選取說書內容,我又一次翻開《三國演義》,心中默念:「袁紹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若有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震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大驚」。

我恍惚覺得,讀《三國演義》就像與一位故人對酌,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清酒一壺,牛肉二斤,圍爐夜話,何須客套,心有靈犀,快意無比。[1]

作者簡介

黃金堂,漢,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高中語文教師,固原市骨幹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