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棕扇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哈尼族棕扇舞 |
哈尼族棕扇舞 |
中文名稱 :哈尼族棕扇舞 源 於 :祭祀舞蹈 特 色 :傳統民間舞蹈之一 體 現 :手拿棕扇驅鬼祭神的場景 |
哈尼族棕扇舞是哈尼族的一種特色舞蹈。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流行於元江羊街鄉那諾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與古老的狩獵採集生活和祭祀活動有關,從模仿狩獵中的禽獸飛躍奔跑和表現獵人凱旋歸來的心情,到表現手拿棕扇驅鬼祭神的場景都有體現。
簡介
《棕扇舞》是源於哈尼族古代圖騰崇拜的祭祀舞蹈,人們手拿棕櫚葉,充當能為民族帶來吉祥幸福的白鷳鳥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緩、柔美特點的樂曲伴奏下,模擬白鷳鳥在樹下嬉戲、漫步、四處窺探等自然形態。舞蹈動作古樸、細膩,充分表現了哈尼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與自然共舞
綠春縣戈奎鄉哈尼族棕扇舞棕櫚樹和竹子棚是哈尼山寨常見的綠色風景線。棕櫚與竹子同時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雙重功能,在寨子與梯田的結合部,棕櫚與翠竹以大地作舞台,晝夜歡歌,縱情狂舞。在明麗的艷陽或月光下,清風徐來,梯田打亮一盞盞銀色的霓虹燈,竹子點頭擺尾,棕櫚葉則盡情地鼓掌,靜謐的山寨在天籟狂歡中陶醉。居住在白那河南岸勤勞智慧的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熱愛大自然,善待自然,追求富有浪漫色彩的田園牧歌情調,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不僅能夠利用棕皮縫製蓑衣,避雨禦寒,每到一年一度的春播時節,人人都穿上新縫的蓑衣,為秧姑娘送嫁(插秧),還能以竹子、樹釵、棕櫚葉作道具,模仿吉祥鳥白鷳行走、飛翔等動作,創造了大量原始、古樸的舞蹈藝術,其中戈奎哈尼族的棕扇舞流傳至今,並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由來
棕扇舞是源於哈尼族古代圖騰崇拜的祭祀舞蹈,表演者頭戴銀光閃亮的雞冠帽,手持形似扇子的棕櫚葉,在哈尼族民間音樂的伴奏下,踩着鼓點翩翩起舞。舞者象一隻吉祥的白鷳,棕櫚葉象徵白鷳鳥羽翼,模擬白鷳鳥在樹下嬉戲、漫步、四處窺探等自然形態,舉手投足,一招一式,如白鷳展翅,上下晃動,劃出優美的動律,棕扇舞給人以美感的同時,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哈尼人民崇尚自然的博大情懷,表達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
表演形式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於祭祀活動,舞姿不求統一,但每個動作均有象徵性,男性模擬動物或鳥類,女性手持棕扇模擬白鷳鳥動作,各自起舞,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和懷念,既莊重肅穆又感情真摯。隨着社會發展,棕扇舞逐漸淡化祭祀成分,發展為今天既可用於祭祀儀式更是自娛活動的舞蹈,不僅在祭祀、喪葬時歌舞,逢年過節、農事休閒時亦歌亦舞。棕扇舞以鋩、鼓、鈸和嗩吶等為伴奏樂器,道具由內裝穀子、包穀、蕎子、銀鏈、銅幣的一對竹筒及若干松枝組成,擺放在竹篾席上。棕扇為女子專用道具。舞蹈有一定技巧性,動作古樸、厚重、風趣,多用腳步顫動,起伏開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轉,部分舞姿與岩畫舞圖相似。有"老熊洗臉"、"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鷹叼小雞"、"老熊穿褲"、"猴子摟腰"、"公雞斗架"、"猴子掰包穀"、"老鷹拍翅膀"、"老熊走路"等10多套動作,形態逼真、舞姿優美,民族特徵鮮明,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棕扇舞主要傳承方式為師傳,由師傅向徒弟傳授舞蹈的主要動作和基本技法。作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多次在國內獲獎,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國家演出。[1]
視頻
哈尼族棕扇舞《新米節》欣賞版
參考資料
- ↑ 嘴叼桌子 哈尼族棕扇舞,優酷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