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攀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哈攀龍 | |
---|---|
出生 | (約1707年-1760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武進士 |
人物生平
哈攀龍於1732年(雍正十年)中武舉,1737年(乾隆二年)一甲一名武進士,授予頭等侍衛。1744年(乾隆九年)任福建興化鎮(今莆田)城守副將,1746年(乾隆十一年)先後任河南南陽鎮、福建海壇鎮及漳州鎮總兵。1747年(乾隆十二年)哈攀龍的母親去世,回河間在家守制。
1748年(乾隆十三年),哈攀龍奉命去金川,任松藩鎮總兵出兵攻打美諾溝、渴足寨和泅水城,連戰連勝。在與重慶鎮總兵任舉合兵攻打色爾力石城戰鬥中,任舉不幸陣亡。哈攀龍沖人敵陣,連殺三十餘人,搶回任舉的屍體。後又與重慶鎮總兵段石賢等人分道夜襲色爾力,連克數卡,焚毀敵營,一舉殺敵五十多人。哈攀龍屢建戰功,卻遭經略大臣納親、川陝督張廣泅彈劾,把攻色爾力不能取勝的罪過,歸於攀龍,兵部議降哈攀龍職。經哈攀龍力辯,乾隆皇帝了解到哈攀龍在軍營層次攻堅奪卡,甚為出力,其戰功一直向上呈報,而張廣泅卻沒有-一入奏。因此,上諭認為原給哈攀龍的降級處分,甚為屈抑,決定撤銷原處分。
1749年(乾隆十四年)二月,金川之役結束。哈攀龍功加三等,再加一等記錄二次。九月,升任署甘肅固原提督。1751年(乾隆十六年)年調任署湖廣提督。哈攀龍在乾隆二十一年實授湖廣提督,第二年調貴州提督。乾隆二十四年皇帝接見,因病留住京師,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故去,賜祭葬。
乾隆皇帝對哈國興的逝世深表惋惜,上諭說哈國興從對緬用兵和在四川西路軍營帶兵攻剿,勞績卓著,所以加思授為參贊大臣。小金川已平定,正值進剿金川需人之際,倚任方殷,聽到他的死,深為惋惜。賞銀一千兩,加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如例,溢壯武,入祀昭息祠,圖形繪製在紫光閣。乾隆皇帝為之制讚詞雲:"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向略趲[zǎn]拉,屢舉險要。中道病姐,成功未告。"
人物軼事
哈攀龍(1707~1760),字號不詳,回族,直隸河間(今河北肅寧)人。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榜武進士第一人。 哈攀龍的祖輩是回族人。幼年時,隨父從河北獻縣遷至肅寧縣。他的父親是河間府衙役,粗通文墨,武藝高超,稟性老實。由於家境並不寬裕,因此,他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哈攀龍小時候長得虎頭虎腦,就為他取名叫「攀龍」,盼望他有朝一日蒙受皇恩,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於是,他的父親教哈攀龍讀書習文,使他樹立雄心大志, 教他槍、棒、兵書,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大將。哈攀龍終於練就了非凡的氣力。百十斤的武器,揮舞自如;數百斤的石鎖,輕而易舉。他舉重若輕,從來面不改色,氣不噓喘。另外,經過多年苦心磨練、拜師學藝,練就一身武功。哈攀龍得到師傅真傳,武藝爐火純青,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哈攀龍刀槍劍戟,樣樣精通;騎馬射箭,箭無虛發;文韜武略,聞名遐邇。他一參加武試,就中了武秀才。哈攀龍在雍正十年(1732)參加鄉試,中舉。 乾隆二年,哈攀龍得中狀元後,授一等侍衛。乾隆七年(1742),哈攀龍被派遣到福建,授興化(今蒲田)城守副將。乾隆九年(1744),再任興化鎮城守副將。乾隆十一年(1746),哈攀龍調任河南南陽鎮總兵,為綠營軍正二品武官,受提督統轄,掌理一鎮軍務。不久以後,他又被調到福建海壇、漳州等鎮,官職仍為總兵。乾隆十二年(1747),回到直隸河間老家,哈攀龍母親病逝,他服喪守制。哈攀龍早年喪父,踏上仕途之前,母子相依為命。母親病逝,他悲痛萬分,為未能恪盡孝道而痛心。他決定守孝三年。但是,意料不到就在這期間金川發生戰事。乾隆十三年二月,哈攀龍在家守孝不到半年,乾隆皇帝出巡途經河間府。看到來接駕的哈攀龍,乾隆便想啟用他來解除戰事煩憂。但這同他一貫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張相牴觸。按規定,在職-的父母喪亡,都應回籍服喪守制三年。他不好直接降旨讓哈攀龍出征金川,只好在交談中,有意把"聖憂"吐露出來。哈攀龍一聽皇帝對金川之戰如此憂慮,再也坐不住了。哈攀龍一直認為: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國家有難,大丈夫理當首先為國盡忠。因此,他不等乾隆帝多說,便主動請纓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自己多年蒙受國恩,如今帶孝出征,平定叛亂,是應盡的責任,望陛下允准。」乾隆帝求之不得,當即降旨,授他總兵官職,讓他迅速奔赴金川。哈攀龍領旨後立即動身,這一年三月,哈攀龍趕到金川,由川陝總督張廣泗統一指揮。張廣泗讓他臨時任松潘鎮總兵,聽任調遣。 以能征慣戰著稱的哈攀龍受命從美諾溝出兵,奪取撒臥山、大松林、噶達等要寨。哈攀龍率領一隊人馬,先登上馬溝山樑,對地形作了詳細考察,然後奪取有利地形,居高臨下,直搗大松林守敵。大松林的守敵設置了許多堅固的石卡、木卡,哈攀龍集中兵力,對其主要路卡發動猛烈進攻。他不顧敵人雨點般的弩箭衝殺在前,接連搗毀兩個石卡,大松林的守敵紛紛潰逃。哈攀龍旗開得勝,下令犒賞將士,乘勝前進。於是,部隊又向渴足寨進擊。將士們個個前仆後繼,奮勇當先,莎羅奔的部隊紛紛潰逃。於是,哈攀龍率領部隊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攻破了碉卡水城。哈攀龍揮舞大刀,領導將士奪取了渴足寨。莎羅奔見勢不妙,加強防禦。兩軍處於相持不下的階段。 清軍久戰不能克敵,乾隆帝對張廣泗的能力發生了懷疑,因此派遣軍機大臣納親為經略大臣總理一切軍務。納親一到,就專橫地限期奪取刮耳崖。若攻打刮耳崖,奪取色爾力舉足輕重。納親派哈攀龍同駐重慶鎮總兵任舉、副將唐開中配合作戰。哈攀龍自己率領數十精兵,從中路突進;任舉從左側向色爾力發起攻勢,不料誤中莎羅奔埋伏。任舉督兵死戰,無奈敵兵人多勢眾,終因寡不敵眾,力盡殉國。任舉陣亡的消息傳來,哈攀龍奮力衝進敵群,從敵人手中奪回了任舉的屍體。全軍將士對任舉的英勇陣亡深為悲痛,士氣大為低落。經略大臣納親、總督張廣泗下令調集都統班第和總兵段起賢、侍衛富成、與總兵哈攀龍等部一起對色爾力發起夜襲。但敵人早有防備,因此,在幾次大規模的夜襲中,清軍雖然驍勇拼殺,還是不能占領色爾力。納親黔驢技窮,一籌莫展,只好請來神漢、道士,施用巫術,妄想用念咒等歪門邪道來破敵。這些愚昧的舉動當然無濟於事。乾隆帝心情煩躁,不斷下旨催促納親、張廣泗「相機進兵」。不時詢問軍中情形,並指名道姓要他們匯報哈攀龍的作戰情況。如果向皇帝如實匯報哈攀龍的戰功,對兩個統帥簡直是一種地位上的威脅。張廣泗對下級一向賞少罰多,因此,哈攀龍儘管屢有戰功,皇上卻毫無所知。任舉陣亡後,乾隆帝邊看奏摺邊流淚,並沉痛地說:「任舉忠憤激發,甘死如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於危地,思之深惻」。下令提督加以優撫,諡號「勇烈」。納親和張廣泗得知乾隆帝對任舉之死如此哀傷,只怕皇上為此加罪於自己,就設法推卸責任。不僅不如實向乾隆帝匯報哈攀龍在金川戰功,反而起奏-哈攀龍,攻擊他在色爾力之戰中,濫派老弱殘兵上陣,沿途丟失許多軍糧和-,又說是因為哈攀龍才導致任舉身亡敵陣,要求給哈攀龍「降二級留任」的處分。乾隆帝看罷納親、張廣泗的奏摺後,十分氣憤,決定把哈攀龍交兵部議處。但考慮他畢竟是狀元出身,是「天子門生」,不能委屈了他。所以,乾隆帝還是要讓他自己匯報一下情況,再最後決定處分。乾隆帝下詔:「哈攀龍,向在軍前,尚有勞績,後並未見有出力之處,令其折由,驛速奏。」過了幾天,乾隆又一次下詔:「前因哈攀龍、冶大雄、哈尚德三人,年力正強,尚屬驍勇,可備驅策,特發往金川軍營,令及時自效,乃伊等到營,並未聞有克獲建功之處,所領兵弁作何布置,作何攻取,亦未有一摺奏聞,不知在彼所辦何事?武弁身臨行陣,坐守經年,不能攻堅陷陣,能無愧乎?着傳旨詢問,令明白回奏。」哈攀龍接旨後,猶如挨了當頭一棒。鎮靜下來後一思忖,他明白了:顯然是納親和張廣泗有意陷害他。但他還是想不通,一來他沒得罪過他們;另外,戰事不利,完全是他們兩人指揮的失誤。他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任舉之死,與他毫不相干,而為搶回任舉的屍體,他險些丟了自己的性命。最使哈攀龍想不通的是每次戰爭的經過情況,他都在事後詳細匯報;自己獲勝立功的戰績,張廣泗應該是一清二楚的,為何不向上稟報。乾隆帝對他立功的實情一無所知,反而降旨嚴責,要給他降級處分。這分明是總督和經略大臣怕別人奪了他們的位置;或者是想把戰爭失利的責任,推到下面來。哈攀龍越想越氣,如今,他也只能把事實一一向上稟報了。於是,哈攀龍連夜具文向乾隆帝回奏,把他如何多次率部克敵制勝、避實就虛、出其不意地進行攻擊,如何集中兵力奪取敵人要寨,以及如何把戰況一一向張廣泗匯報過等情況,全部寫在奏摺上。他還提出了質疑:張廣泗何故對皇上隱瞞這些事實,何故要枉加罪名於他,請皇上查明-。乾隆帝接到哈攀龍的奏摺,大為震驚。乾隆皇帝對張廣泗、納親在金川的所作所為早就極為不滿,對將士們不服這兩個頭目的情緒,也時有所聞。經哈攀龍這一告發,很快下定了處理納親、張廣泗的決心。乾隆帝當即下詔:「從前,納親等將哈攀龍忝處,甚為屈抑,朕聞伊在軍營尚為黽勉出力,着將部議降級之案,准其開復。」乾隆帝的詔書不僅使哈攀龍免受處分,還透露了對訥親、張廣泗的不滿。緊接着,乾隆帝又降旨,令納親、張廣泗兩人立即回京述職。在他倆離開軍營以後,又馬上降旨:把他們革職查辦,並先後將他倆處死。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乾隆帝又改派軍機大臣、自己的妻舅傅恆為經略大臣,前往金川主持征討事務。哈攀龍在主帥傅恆親自率領下,成了攻打色爾力石城的主將。他總結以前戰鬥的經驗,採取夜襲的戰術;在夜襲中,各個擊破,逐個拔除敵人設在城外碉卡;把敵人圍困在孤城之中,使城中守敵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這些取得了很有利的戰略效果,受到傅恆的賞識。從乾隆十三年底開始,莎羅奔一面頑強抵抗,一面派遣頭目乞降。清軍這方面也由於戰期一拖再拖,乾隆帝十分擔心「大兵聚久,變患易生」,加上國家財政日趨窘困,也就不再求大獲全勝了。 傅恆於乾隆十四年二月初,代表清政府允准莎羅奔等投降,莎羅奔仍為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答應恢復向中央納貢。鑑於哈攀龍屢有戰功,傅恆決定給他請功,奏報皇上允准。乾隆帝得到軍中評功行賞的奏摺後,一一準奏,並對其中立功較多的,另又加功。皇帝對哈攀龍在含冤受屈的情況下,還能一如既往地為國效力,尤為感動,欽定在原來的三等功之上,再加一等,分兩次記錄,並於當年九月擢升他署甘肅固原提督。乾隆十六年,又調署湖廣提督,升為從一品武官。乾隆十八年(1753),哈攀龍根據種種跡象,認真考察清軍中存在的弊端以及種種隱患,提出了加強部隊管理、整飭弁兵紀律的行政措施,並把他的意見歸納成數條,具奏摺報告皇上。他制定「整飭弁兵條例六項」,主要內容是:(一)對逃兵問題必須加強防範。凡獲逃兵,即重責革伍;二個月內自首者,可量初犯放寬。(二)已經革職的千總、把總等末等武官,不得在原任職所在地久住。(三)在南衛、武昌、永順、保靖、九穀等地,都有舊土司的安插人員,為防止他們私逃回籍,應對這些地方的守衛部隊,時加審察。(四)對清軍中犯了重罪需要往內地押解的犯人,必須嚴格遞解紀律。一個犯人要有兩個以上押解人員,押解人員所帶的兵械、防護器具,必須在清單內註明,完成任務後,限期回銷,防止兵械流失。(五)解送軍用糧餉的士兵,所配備的軍械要有統一規定,每個兵配帶鳥槍、腰刀、哨棍各一,由大路行走。沿途各防護官兵,要負責督查,每一處核查後,要註明籤押,交給前一站待查。糧餉解到後,應取照回銷,並令沿途防守駐軍護送出境,並將到達日期註明,以備查考。(六)各州、縣監獄出外執行公務,要有撥兵防範的統一規定,一般情況下,應定額派兵5名,人員不足時,也不少於4名;遇到捉拿要犯時,要酌情增派。乾隆二十一年(1756),哈攀龍實授湖廣提督。乾隆二十二年,哈攀龍又奉命赴貴州,任貴州提督。他上任以後,更加勤勉供職,嚴格治軍,謹慎處理一切軍務,成績較為顯著。直到乾隆二十四年返回京城之前,他一直署理雲貴總督事務。多年來,哈攀龍積蓄了一些錢財,想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些善事,於是捐資修繕肅寧縣城清真寺,重修前殿,安放乾隆御賜寺頂。乾隆二十五年,隨着哈攀龍的名聲不斷遠揚,乾隆皇帝對這位長期戍邊在外的高級武官也有垂寵之意,決定親自召見他,準備進一步嘉獎和重用。哈攀龍因積勞成疾,又不知皇上何故召見,心急如焚,日夜兼程,病情日趨嚴重。乾隆帝見到他時,發現原來彪形大漢的武狀元竟然如此面目憔悴,老相畢露。乾隆帝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決定不再安排新的職務,叫他好好留在京城治病休養。但哈攀龍已經風燭殘年,行將朽木。乾隆二十五年,即哈攀龍回京師僅僅幾個月,就病死於官邸。乾隆帝賜他為一品武官的禮遇。據傳說,乾隆帝憐惜哈攀龍過早離世,心中十分思念,曾特降旨為他在中南海內立碑祭祀。他的親屬、後代多人在朝任職。 乾隆帝制詞贊云:「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向略趲拉,屢舉險要。中道病殂,成功未告。」
== 人物貢獻==
哈攀龍根據多年治軍的經驗,1753年(乾隆十八年)制訂整飭弁兵條例六項,上報清廷,受到皇帝嘉勉。這六項是:一,凡抓獲逃兵,即重責並革去軍籍,一個月內自首者量寬初犯;二,已革職的千總、把總等末弁,不得再久住任所;三,施南衛(今湖北恩施)、武昌、永順、保靖、九路等處歸土司安插各省者,恐有私逃回籍的,飭各弁時加查察;四,凡軍流重犯往回遞解時,遵例一犯二解,兵械防護於單內註明某兵,押交前汛,限時回銷;五,解餉,每兵配帶鳥槍、腰刀、哨棍,由大路行走防護,委弁督查,交前汛取照回銷,仍令沿途塘兵護送出境,該將備報過汛日期;六,州縣監獄有撥兵防範之例,應定派撥五名,如額名無多處派四;名,遇要犯另酌增派。
其他相關
哈攀龍為官清廉,勤儉持家。晚年,捐資修繕原籍清真寺後殿及前殿洞頂,並贈巨匠,親題"獨一無二",以表對伊斯蘭教之誠。友人曾問有錢何不置辦家業,光大門庭。攀龍說:"公益之業,匹夫有責。後世子孫,要靠他們自己"。
參考資料: 1. 相關資料 2. 基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