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哈斯滕貝克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哈斯滕貝克戰役
Battle of Hastenbeck

圖片來源 Google Arts & Culture

名稱    哈斯滕貝克戰役

日期    1757年7月26日

地點    哈斯滕貝克

參戰國家  漢諾瓦 \  法國

結果    漢諾瓦被迫簽署《克洛斯特-采文協定

哈斯滕貝克之戰七年戰爭中,在歐洲戰場上的其中一役。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

背景

哈斯滕貝克之戰是七年戰爭[1]中,在歐洲戰場上的其中一役。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菲律賓

七年戰爭經常被看作是發生於1740年-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延續。在這場戰爭中,以腓特烈大帝之名為人所知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奧地利手中奪取富庶的西里西亞省。奧地利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皇於1748年簽署《愛克斯·拉夏貝爾條約》以贏得重建軍隊與同盟關係的時間。她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奧地利放棄與英國的二十五年的盟約,歐洲的政治版圖,在其後數年間被重新改寫。在被稱作「外交革命」的1756年,法國奧地利俄羅斯,這三個幾個世紀以來的宿敵共同結成針對普魯士的同盟。

形勢對此時的普魯士非常嚴酷:奧軍正在向普魯士控制區進攻,而在蘇畢茲親王統率下的法軍正由西方趕來。然而在1757年的11月與12月,德意志地區的全局形勢發生逆轉。首先,腓特烈於1757年11月5日的羅斯巴赫會戰中摧毀蘇畢茲親王統率的法軍,並於1757年12月5日在洛伊滕會戰中大敗數量遠勝於己的奧軍。通過這些勝利,腓特烈再一次建立自己歐洲最優秀將領的聲望,並且他的軍隊也被看作是歐洲戰果最輝煌的軍隊。然而如此多的成就無法掩蓋普魯士人必須四面受敵的不利局勢(西面的法國,南方的奧地利,東邊的俄國,北面的瑞典)。與此同時,一支由許多德意志小邦——例如巴伐利亞——組成的混合部隊也完成組建並歸屬奧地利指揮,用以威脅普魯士對薩克森的控制。

戰局

7月25日早上,軍隊終於在哈斯滕貝克村會面。法國右翼的指揮官François de Chevert將軍被命令在Voremberg村與漢諾瓦軍隊交戰,但未能將他們趕出去。由於法國留下的德布羅意將軍仍然穿越哈默爾恩附近的威悉,因此德斯克力決定推遲戰鬥直到他的所有部隊都升起。

第二天看到漢諾瓦軍隊從哈梅林到維龍貝格。他們的右翼被錨定在哈默爾河和哈斯滕巴赫溪上。漢諾瓦戰線的中心部署在哈斯滕貝克鎮以北,炮彈電池位於城鎮後面的高地上。漢諾瓦左翼由兩個根深蒂固的電池組成,手榴彈兵營保護槍枝。左翼被錨定在奧本斯堡。坎伯蘭犯一個錯誤,就是假設這座山不能組建軍隊,並在其山頂上部署三家Jäger公司,讓漢諾瓦左翼無人居住。

Chevert將軍被命令在皮卡第,海軍陸戰隊,納瓦拉和聯盟的四個旅部隊的側翼位於漢諾瓦的位置。上午9點,這支部隊在三個營的列中向奧本斯堡挺進,並迅速擊敗Jäger(德國輕型步兵)。坎伯蘭公爵看到他的位置從後方受到威脅,他命令他的預備隊和手榴彈兵營保護槍枝重新奪回奧本斯堡。在奧本斯堡的反擊中使用這些擲彈兵營意味著當法國的主要攻擊對抗漢諾瓦中心時,他們不再可以進入中心。

法國的主要攻擊包括將軍阿爾門蒂爾斯攻擊伏倫貝格,其中包括5個步兵團和4個步兵團。與此同時,法國中心在其北面毆打電池。漢諾瓦的大電池能夠擊退幾次法國攻擊,但最終槍枝被侵占。當漢諾瓦後備步兵抵達奧本斯堡時,他們能夠瞬間扭轉局勢,但隨著坎伯蘭公爵隊開始撤軍,他們無法長時間維持現在被隔離的陣地。

在1757年初,腓特烈二世又一次發動主動進攻,他率軍進入波希米亞王國,期望給予奧軍一次決定性的打擊。在贏得1757年5月6日血腥的布拉格會戰——這次會戰中雙方均蒙受巨大損失,而普軍將奧軍壓回布拉格的防禦工事——之後。隨即普軍開始布拉格攻城戰。緊接著,腓特烈從進攻布拉格的部隊中抽出了5,000士兵去支援駐紮在波希米亞的科林(Kolin)的,由布倫瑞克—貝文公爵率領的19,000人的部隊。這支軍隊輕易地將由弗蘭茨·利奧波德·馮·納達斯迪·奧夫·弗格拉什(Franz Leopold von Nádasdy auf Fogaras)將軍率領的奧軍輕裝部隊逐回其位於波希米亞位於岡(Gang)與庫滕曼(Kuttenmen)的據點,從而使普軍的形勢更加安全。納達斯迪的撤退導致道恩元帥不得不率領他規模大很多的奧軍部隊向德意志地區邊界撤退以保護暴露的側翼。在1757年6月16日,道恩元帥向西北方向進軍意圖包抄普軍的左翼,作為回應,腓特烈隨後於1757年6月17日也向西北方向進軍以包抄道恩的奧軍。然而,道恩探知腓特烈的行動。1757年6月17-18日,道恩將軍隊轉向腓特烈的新駐地。在1757年6月18日清晨,一場大霧覆蓋戰場,因此腓特烈對道恩在夜晚的行動一無所知,直到清晨6點,當齊騰將軍帶領普軍前衛穿越普蘭加(Planjan)鎮時才了解奧軍的真實位置。腓特烈二世是時正在其軍隊左翼的前列。普軍的左翼實力較強,因為腓特烈期望從這裡展開對奧軍的攻擊。普軍於1757年6月18日午後發動進攻。然而,腓特烈隨後得知奧軍正在攻擊其右翼。他迅速將部隊從左翼撤回,以加強右翼並填補在他的前方由於曼斯坦因(Manstein)少將率領其部隊攻擊陣線前方玉米田中克羅埃西亞部隊造成的缺口。但這樣又用盡腓特烈左翼的部隊,因此他不得不取消進攻並且重新部署以防禦其左翼。然而兵力的不足最終使得普軍的左翼與中央開始崩潰。

因此,腓特烈在科林會戰中戰敗,這也是他的首次軍事失利。不僅由於兵力的不足造成科林會戰的失敗,而且由此帶來的部隊進一步損失更迫使腓特烈不得不停止對布拉格的攻擊並且從波希米亞撤退。

當年隨後的夏季,俄軍75,000人的軍隊入侵梅梅爾。梅梅爾有著普魯士最堅固的要塞之一,然而在五天的炮火轟擊之後,俄軍得以湧入該要塞。隨後俄國人將梅梅爾用作進攻東普魯士的前進基地,並且於1757年8月30日在激烈的大耶格爾斯多夫會戰中擊敗一支規模較小的普軍。接二連三的失利不僅迫使腓特烈取消對波希米亞的入侵,而且他還必須回撤更深至原先普魯士的控制區。腓特烈戰場上的失利刺激更多持機會主義立場的國家加入戰局。瑞典隨即對普魯士宣戰,但僅派出17,000人的部隊入侵波美拉尼亞。瑞典人認為這支小部隊足以用來占領波美拉尼亞,而且並不會與普軍進行任何作戰,因為普魯士還必須要面對其他多個方向的強敵。

形勢對此時的普魯士非常嚴酷:奧軍正在向普魯士控制區進攻,而在蘇畢茲親王統率下的法軍正由西方趕來。然而在1757年的11月與12月,德意志地區的全局形勢發生逆轉。首先,腓特烈於1757年11月5日的羅斯巴赫會戰中摧毀蘇畢茲親王統率的法軍,並於1757年12月5日在洛伊滕會戰中大敗數量遠勝於己的奧軍。通過這些勝利,腓特烈再一次建立自己歐洲最優秀將領的聲望,並且他的軍隊也被看作是歐洲戰果最輝煌的軍隊。然而如此多的成就無法掩蓋普魯士人必須四面受敵的不利局勢(西面的法國,南方的奧地利,東邊的俄國,北面的瑞典)。與此同時,一支由許多德意志小邦——例如巴伐利亞——組成的混合部隊也完成組建並歸屬奧地利指揮,用以威脅普魯士對薩克森的控制。

影響

坎伯蘭公爵率領的漢諾瓦軍隊主力於哈斯滕貝克之戰(Battle of Hastenbeck)被擊敗。漢諾瓦被迫簽署《克洛斯特-采文協定》,隨後遭到法軍入侵。這使得普魯士原本已經十分艱難的處境變得更加複雜。這一協定將漢諾瓦與布朗施維克排除出戰爭,使得普魯士的西方門戶洞開。腓特烈向英國提出給予其更多的支持的緊急要求。因為環顧德意志,腓特烈已經失去任何外部的軍事支援。

其他國家

英國在北美遭受更進一步的挫敗,尤其是在威廉·亨利堡。但是在英國本土,穩定的政治體制已經被建立起來。從1756年開始,繼任的紐卡斯爾公爵政府與威廉·皮特政府相繼下台。在1757年8月,兩人同意結成政治夥伴,建立聯合政府以向英國的作戰給予全新且更加堅定的領導。這一全新的戰略同時強調紐卡斯爾公爵的在歐洲大陸承擔更多義務——尤其是防禦德意志地區——的意志,以及威廉·皮特利用英國海軍奪取法國位於全球的殖民地的決心。這一「雙重戰略」將在接下來的五年內主導英國的政策。

在1757年末,雖然歸功於普魯士羅斯巴赫洛伊滕的勝利,形勢開始傾向於腓特烈一邊。但戲劇性地為腓特烈扭轉整個局勢的則是俄羅斯帝國從東普魯士撤軍的決定。

預計俄國很大可能不會於1758年前展開新的行動後,腓特烈將部署在東線的大軍調至列瓦爾德元帥麾下以反擊瑞典的入侵。普軍迅速逐回瑞典人,占領大部分的瑞屬波美拉尼亞並封鎖其首府施特拉爾松德。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他的大臣的建議之下,決定在羅斯巴赫會戰之後廢止《克洛斯特-采文協定》,漢諾瓦重新加入戰爭。1757年冬季,漢諾瓦軍的新統帥布倫瑞克公爵斐迪南重組漢諾瓦軍隊,並組織一系列的進攻將法軍逐回萊茵河西側。

1757年10月10日至17日間,在奧軍中服役的匈牙利將軍安德拉斯·哈迪克伯爵(András Hadik)發動可能是匈牙利驃騎兵(hussar)在歷史上最著名的行動。當腓特烈率領他強大的軍隊向南進軍時,這位匈牙利將軍出人意料地指揮他絕大多數為匈牙利驃騎兵的5,000人部隊繞過普軍,並用一個晚上占領普魯士首都柏林的部分地區。為了免遭破壞,柏林付出20萬泰勒(thalers)的贖金。當腓特烈聽說這一令人感到恥辱的占領行動後,他立即派出一支規模更大的部隊去解放這座城市,但哈迪克成功地與他的驃騎兵退出城市並抵達奧軍陣線。哈迪克隨後因此被提升為奧地利陸軍元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