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哈特拉是位於今伊拉克尼尼微省的一座古城,位於美索不達米亞賈茲拉地區,舊時也曾為大波斯一省的省會。哈特拉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北290公里,摩蘇爾西南110公里處。
2015年3月8日,一名官員宣稱該遺址遭到控制當地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軍隊以炸藥和推土機摧毀。2017年4月26日,伊拉克親政府民兵人民動員宣布已從伊斯蘭國手上收復哈特拉[1]。
古城簡介
哈特拉是伊拉克北部古代帕提亞王國的古城,位於 摩蘇爾市西南50公里處。公元前1世紀, 安息人占據此地,使之成為其軍事基地,後來逐漸發展擴大為城池,成為由當地阿拉伯哈特拉城堡人所建的阿拉伯王國的心臟。公元2世紀,城市已經頗具規模,並成為帕提亞帝國的軍事要塞。哈特拉城還曾經多次遭受到羅馬人和波斯人的進攻,但是都因高大堅厚的城牆、城堡和城內居民的頑強抵抗,未能取得成功。西元3世紀,被波斯薩珊王朝的國王沙普爾一世攻陷,其後不久,哈特拉城便淪為廢墟。綜觀城市整體,其形狀是圓形,由石塊堆砌而成,四面各有一個城樓,威武挺拔。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歷史古籍
這座古城建於公元前4-前3世紀,以後長期荒廢,公元前後又重起用,一直沿用哈特拉建築到公元3-4世紀。這座古城環以兩重護城牆,城牆上有九座望樓,城外有深溝壕塹,城中心為圓形城堡。研究者對這座古城的文化淵源意見不一。 俄國考古學家斯塔維斯基認為,這座圓城可能代表了中亞北部的一種建築藝術。 倫敦大學的藝術史家考勒治則認為,公元1-2世紀,中亞和西亞流行圓城,如大夏境內就發現過一座公元2世紀左右的圓城,禽稱「哈特拉古城」。這座古城有內外兩重城牆,城內建有寺院和佛塔。考勒治懷疑,這種圓城或許和帕提亞人在中亞的興起有關。然而,阿姆河畔的科伊·克雷爾干·卡拉城內發掘出土了大批希臘藝術品,其建築形式又和邁錫尼的圓城[2]異曲同工,興建時間正值亞歷山大東征時期。因此,中亞流行圓城很可能與亞歷山大東征有關。中亞最著名的圓城當屬大夏都城,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謂之bactra城, 張騫將其稱作「藍市城」。
藍市譯名
所謂「藍市」就是Alexander(亞歷山大)的漢代譯名。據法國和美國考古隊20-50年代的調查和發掘,這座亞歷山大城們於阿富汗北境 馬扎里沙里夫城西23公里的沃濟拉巴德城附近。這座古城總面積達550公頃,平面呈橢圓形,四周有城牆和護城溝;下城在南,面積約400公頃。藍市城沿用時間較長,從公元前第1000年下半葉直至公元13世紀。古城內廢墟的堆積分幾個時期,公元前3-2世紀的堆積屬於大夏國都藍市城,說明這座圓城也是亞歷山大東征中亞以後才興建的。中國史家早就注意到,藍市城與羅馬城相似。三國時代東吳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記大月氏國,「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耐人尋味的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分界就在樓蘭境內。例如: 孔雀河北岸的營盤古城、阿拉干湖畔的麥德克城以及若羌縣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為圓形古城。這些古城構成的分界線約在北緯88度線附近,據中日聯合考察隊近年調查,尼雅古城亦為圓城。
鄯善境內保存較好的圓城在新疆民豐縣安迪爾河流域。據斯坦因調查,安迪爾河畔有兩座古城,一為圓城,另一為方城。圓城位於安迪爾河東岸,古城平面呈圓形,今稱「道孜立克古城」。古城內發現了 唐代漢文題記。故被斯坦因稱作「唐代戍堡」。不過,他在這座唐代戍堡內還發掘出一件(亻去)盧文皮革文書,說明這座古城的興建至少在 鄯善國時期。尼雅出土漢文木簡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去三月一日,騎馬旨元城收責;期行當還,不剋期日,私行無過」。元城,意即「圓城」,指尼雅附近某座圓形城寨,很可能就是安迪爾河東岸的道孜立克古城。
視頻
哈特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伊拉克民兵組織收復世遺古城遺址,中國新聞網,2017-04-27
- ↑ 邁錫尼考古遺址,查字典地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