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哲學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哲學觀

 

 

 

哲學觀是指人們對哲學和與哲學相關的基本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這樣的根本觀點和看法集中體現為一種哲學學說或哲學理論所具有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觀念。

內容簡介

我原本不是研究文化的,我對文化的關注,來源於學術本身的啟示和引導,以及現實給我的刺激。現實的刺激首先是經濟全球化。在中國28年來快速發展的歷程中,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些現象,這就是外來的文化進入中華國土,洶湧澎湃。從最初人們的一種好奇、一種新鮮感,到後來發現事物並不那麼簡單,這裡面還有一些不適應中華國土的東西出現。另一個刺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人們心裏面的中華傳統丟失得太多,外來的文化水土不服,出現了社會上的文化饑渴。這樣,內外兩個刺激促使我進一步思考:中國的文化怎麼了?

爭論

簡介

有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文明衝突論」,代表人物是亨廷頓,他的學生弗朗西斯·福山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他們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文明就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這種文明和其他的文明不相容,一定要引發一系列衝突。首先是伊斯蘭文化的衝突。但是,和伊斯蘭文化的衝突是可以解決的,不能解決的、必有一個生死一搏的是和中華文化的衝突。衝突的結果,世界未來應該怎樣?他們宣稱美國的價值觀、美國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以及為此而設計的種種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美妙、最完備,能給全世界帶來幸福的制度,人類的歷史必然是全世界走向這種制度的歷史,一旦實現了這種制度,實現了這種文明,人類的歷史進程就終止了,因此說是「歷史的終結」;發展到具備美國價值觀、倫理觀、人生觀的人,是地球上最後之人。這些觀點給我的刺激很大。再來看人類近百年的歷史,19世紀風行的殖民主義所體現的原來就是這種文化理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符合這個理論;二次大戰也符合這個理論;冷戰結束之後的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零零星星的戰爭,也無不在實踐中印證着這種文明衝突論和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論。

古老文明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其他文明都曾經中斷過,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這說明中華文化在延續力上有自己的優勢。

中華傳統文化基於農耕生產,最後定型的也是在長期的農耕生產中成長的文化,我們的優勢在這裡;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我們的局限也在這裡。在農耕社會,幾十個人、更多的人辛苦勞作兩三年,使一塊黃土從生地變成熟地,人們不願意再捲起鋪蓋卷到別的地方重新開荒,所以輕遷徙重穩定。耕幾畝地,一兩個人不行,就希望整個家族一起耕作;為了保收成還要修水利,修水利也是一家一戶做不了的,因此農業社會還講究更大範圍的合作。等到產生私有制,分成家庭,出現了原始的「聯產承包」,又開始講繼承。土地要繼承,農具要繼承,農耕生產的技術也要繼承。講繼承就帶來一個敬祖的文化。同時,農耕生產需要逐漸積累。因此,人們不敢隨意揮霍,在生活上儘量克制與節儉,省下東西留給孩子,自己的精神也留給孩子。

基督教文化最初是猶太文化,猶太教是遊牧民族的教,當時的猶太人是靠遊牧放牧生活的;伊斯蘭教也是遊牧社會產生的宗教。遊牧社會與中國的農耕社會相比,首先和大自然的親近不如農耕社會。遊牧要逐水草而居,無須對放牧的地方進行過多的觀察、研究、愛護、治理,也不修水渠,因此對大自然的觀察沒有農耕社會那樣細膩,也沒有那樣的深厚感情。其次,遊牧社會不太講繼承,一塊草地,能承載多少牛羊或者馬匹是有規律的,一對夫婦能夠放牧多少牲畜是有常量的,孩子長大了,就分給他若干只牛羊單獨去過,所謂繼承就這一次,沒有什麼生產工具,也沒有什麼技術。再次,一般的放牧都是個體放牧,無須這家跟那家有親密的合作,在生產上、生活中互助很少。最後,遊牧社會重掠奪與貿易。因為牛羊馬牲畜所提供的生活資料有限,至於其他的生活用品包括鐵器、銅器都需要別的地方生產。

我們的文化產生於農耕社會,講合作,講和諧,講精神的流傳,要研究天文地理,要愛護大自然,這些是帶有普世性的,是我們的優勢。 我覺得需要對文化分層來認識。首先,最容易感知的也最容易變化的、看得見摸得着的是圍繞着衣食住行的文化,這就是我們的居食文化、裝飾文化、飲食文化、烹調文化等等。其次,是中層,就是一個民族的風俗、禮儀、宗教、藝術、制度、法律等等,我又稱之為制度文化。最後,底層是一個民族的倫理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可以稱為哲學文化。我們中華文化是三層具備的。今天看來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之斷絕,是跟它三層不完全具備有關,最根本的是沒有形成明確的、全民族共識的底層。

我們中華文化最關心現實、關心人。有學者認為,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學習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事實上,最早的人文精神產生於中華民族。孫中山先生,在1923年3月到12月期間,在今天的中山大學的中山堂,曾經做過幾十次的講演,講解他的三民主義。其中談到民權的時候他就說:「我不贊成提倡什麼平等,中國人向來是平等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西方、在中世紀,那個民族太不平等才提出平等;而我們一向比較平等,任何一個平民經過苦讀和修養最後可以做到宰相。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倫理觀、價值觀、世界觀。

倫理觀很多前人概括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仁義禮智信等,還有學者提出應該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認為中華的倫理觀是忠、孝、仁、義、信。忠孝是連在一起的,實際上也是一種仁。子曰:「仁者愛人」。「仁」左邊是單立人、是個人,右邊是二,兩個人相處的原則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應該孝敬父母,這個愛在父子兩代人之間是以孝來體現的。繼而推廣到國家,封建社會對國就叫忠。那麼作為個人怎麼處理和社會的關係、和國家的關係、和國君的關係?就是義。所謂義者,宜也,就是適當,就是自己處於什麼位置上應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義,所以我們說的義務就是自己在這個位置上該盡力的事務。朋友之間要講義氣,古人說的義氣就是作為朋友盡了朋友之道的風氣。信,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是站不住的,是要被淘汰的。古人講立德、立言、立功,就是作為一種德性要留給社會,說的話要能對社會有用,還要做事情言行一致,要為社會立功。這是我們的倫理觀。

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呢?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自己要修養好,要學習,要深思。然後由己及人、及妻子(古代以男性為中心)、及孩子、及兄弟。如果自己的修養三尺高也讓其他人都達到三尺高,這就是所謂的齊家。為什麼用齊字?齊就是等,自己修養好了讓全家人都達到這個水平,就等同了。其次,要把家裡的道德倫理治家的方法再擴大開去,要治國,國不是自己的,因此是去「治」。最後是平天下。平是什麼意思?是均衡。不是要爭奪天下,而是大家都平衡、平均,這樣就和諧。

儒家特別強調君子慎獨,就是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沒人教導的時候,自己提高自己。宋代理學大家概括了君子修身的方向,從那以後一千年成為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即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什麼叫「為天地立心」?天地是無知的,但是天地的規律、大自然的規律就是它的心,我們要總結大自然的規律,總結一切客觀的包括社會的人事的規律。「為生民立命」,生民用的是詩經裡面的詞,就是老百姓,為老百姓立命。老百姓立命之本在哪裡?應該幫助老百姓有一個生存的環境,有一個美好的追求,有一定的物質與精神條件。「為往聖繼絕學」,這是講傳統。張載有感於古代原有一些精粹的儒家思想後來不大提了,所以他說要把往聖絕斷的學說繼承下來,讓它傳下去,主要指的是儒家的核心。最後,「為萬世開太平」,不是為萬世創太平,開太平是開個頭,後人繼續做。這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世界觀就是一句話:唯物。中國的所謂天並不是神,更不是人格神。神是什麼?就是大自然。中國的邏輯是,人就是人,天是大自然,人不是大自然生出來的,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論語》上記載,有學生請示孔子關於死的問題,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連活着的道理都沒弄明白,還研究什麼死。談到鬼神問題,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四樣東西孔子絕口不談,不進入他的視野。

回過頭分析一下我們文化的三個層次。底層是什麼?就是剛才所說的倫理觀、價值觀、哲學觀等等,其實就是「和合」,顯然是農耕社會的特點,是超時空的。中層,在我們的風俗、禮儀、宗教、藝術、制度、法律裡面都體現了底層。例如,過年過節走親戚全家團圓,這就是和合。日常生活也有。中國菜好吃,全世界聞名,這是因為烹調任何一個菜都是酸甜苦辣咸俱備,就是古人所說的五味調和。中國講五音和合,五味調和,五方和合。我們根本的東西在於中層和表層時時體現。今天來不及講佛教,原始佛教傳到中國,經過千年的改造到唐代形成了禪宗,禪宗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和合文化。[1]

參考文獻

  1. 年輕幹部的哲學觀 ,搜狐2021年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