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哲羅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哲羅魚(學名:Hucho taimen)是鮭科、哲羅魚屬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魚類,體延長,略側扁,頭部平扁,口端位,口裂大,具齒且銳。鱗細小,側線完全。體背為青褐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頭部背側布有許名黑色斑點繁殖期有婚姻裝出現,魚體腹部腹鰭和尾鰭下葉都呈橘黃色的胭脂色彩。

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地區,西至伏爾加河流域、東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龍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發現,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鏡泊湖、額爾齊斯河。哲羅魚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較深的水體如大江幹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產卵。捕食魚類及依水生活的蛙類、蛇類、鼠類、鳥類等。

棲息環境

哲羅魚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較深的水體如大江幹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產卵。哲羅魚為純淡水冷水性魚類,絕大部分時間棲息在低溫(20℃以下)、溶解氧量較高、底質為粗沙或石礫、水深流急、水質清澈、兩岸植被繁茂的山區溪流;夏季多生活在山林區支流中,秋末冬季受水位影響,結冰前逐漸游向較深水體,尋找合適的越冬場所;春季開江後,向山區溪流生殖洄游,8月以後向幹流移動。

生活習性

哲羅魚非常貪食,是淡水魚中最兇猛的魚種之一,遊動速度較快,善於追捕獵食魚類。一年四季均攝食,冬季食慾仍很強,僅在夏季水溫升高時或在繁殖期攝食強度變弱,甚至停食,生殖期停止攝食。覓食時間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由深水游至淺水岸邊捕食魚類或水中活動的蛇類、蛙類、鼠類和水鳥等(冷水性魚類居多,攝食魚類依所棲息的水域生態環境而有差異),其他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哲羅魚稚魚以捕食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形態特徵

體形大,一般個體在3千克以上,大者可達50千克,身長在1米以上,但曾經有發現長達4米,重達90千克的個體。體長形,略側扁,呈圓筒形;頭部略扁平,吻尖,口端位,口裂大上頜骨明顯、游離,其末端延伸達眼後緣之後上、下頜骨、犁骨、齶骨和舌上均有向內傾斜的銳齒具脂鰭,較發達;鱗極細小,橢圓形鱗上環片排列極為清晰,無輻射溝,側線完全;正尾型,尾鰭分叉較淺;鰓弓外側鰓耙粗壯;胃較明顯而大,中間有一彎曲,形成「V」字形,分前後兩部分,消化管一般等於體長;具有幽門盲囊;頭部、體側和鰓蓋有分散排列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點;背鰭條Ⅲ-Ⅳ:10-11,臀鰭條Ⅲ- Ⅳ:9-10,胸鰭條Ⅰ:13-15,腹鰭條Ⅰ:9-10,側線鱗141-211,側線上鱗26-30。側線下鱗26-30,鰓耙11-12,腮弧骨11-13,幽門垂184-195,脊椎骨72-75。體背部呈蒼青色,腹部呈銀白色。生殖期雌、雄魚體均出現婚姻色,體背部為棕褐色,腹鰭及尾鰭下葉為橙紅色,雄魚更為明顯。[1]

繁殖方式

哲羅魚性成熟需5齡,體長達40-50厘米,一年可多次繁殖。雄性個體成熟年齡為4年左右。生殖期於5月中旬開始,水溫在5-10℃,親魚集群於水流湍急、底質為石礫、沙礫的小河裡產卵;懷卵量1-3.4萬粒,平均22萬粒,成熟卵呈淺黃色,圓形,無黏性,卵徑3.5-4.5 毫米。親魚有埋卵和護巢的習性,產卵後大量死亡,尤以雄魚為更多。受精卵經30-35天孵化,仔魚喜潛伏在沙礫空隙之間,不常遊動。

養殖技術

仔魚培育

採用平列槽進行仔魚培育,平列槽規格為40厘米×40厘米×17厘米。放養密度為每槽1萬尾,剛孵出的哲羅魚仔魚全長為14-16毫米。這期間仔魚貼臥水底,其發育完全依靠卵黃囊的營養。仔魚易因堆積過多或水流不暢缺氧而窒息死亡,注水量應適當加大,每10萬尾保持在20升/分鐘以上。

稚魚培育

稚魚池規格為長10米、寬2米、深30厘米。哲羅魚仔魚在卵黃囊吸收2/3時,逐漸上浮,並在水中游泳。上浮仔魚可在平列槽中飼養兩周,再移入稚魚池中,也可直接放入稚魚池中飼養。稚魚池水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水溫以9-12℃為好,在該溫度條件下,飼養稚魚不易患病,成活率較高。稚魚放養密度:在平列槽內為6000尾/平方米,在稚魚池中為3000尾/平方米。每10萬尾稚魚的適宜注水量為1升/秒,隨着稚魚的生長和游泳能力的增強,可加大注水量,但應以稚魚不貼排水閘門能避開傷害為度。上浮稚魚畏光,要逐漸使稚魚適應。

當稚魚上浮率達到50%以上時,投餵開口飼料,開口飼料以人工配合飼料為宜。可選用虹鱒魚稚魚的人工配合飼料,但脂肪含量應在12%以上。稚魚開口期間索食不積極,應由面到點的馴化。經30-40天培育,稚魚體長可達3-5厘米,體重可達1-2克,可以分池進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

採取流水池培育,流水池多採用水泥池,單池面積30-90平方米,池深60-8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寬1.2-2.5米。流水池的水流量為100升/秒,保持水深為50-60厘米,放養密度為600-800尾/平方米。飼料採用脂肪超過8%的虹鱒人工配合苗種飼料,規格按魚體長確定,日投飼率為2-5%。經3個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18-20厘米,體重50-100克。經2-3個月的越冬期(水溫3-4℃)後,就可進行成魚養殖。

成魚養殖

採取流水池養殖,流水池最好採用水泥池,以長方形為宜, 單池塘面積100-2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60-80厘米,池寬4-6米,池長20-30米。池塘以並聯排列為宜。可採用虹鱒成魚池。水源可選擇水溫較低的山澗溪流、湧泉水等。哲羅魚適宜生長水溫13℃-20℃,最適生長水溫13℃-16℃,最高水溫不得超過23℃。池水交換率應在2次/小時以上,流速保持0.02-0.16米/秒。水中溶解氧為60毫克/升以上。根據哲羅魚生長規格調整放養密度。規格20-5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80-100尾/平方米;規格10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40-50尾/平方米;規格15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20-30尾/平方米;規格20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15-25尾/平方米。

病害防治

鰓腫病

病魚鰓蓋向外張開難閉合,鰓絲髮紅,遊動遲緩,攝食較差,主要出現在魚苗孵化上浮至稚魚(3厘米左右)期間,發病一周後出現死亡現象。發病原因為養殖用水為地下冷泉水,多數未經處理直接用於哲羅魚魚苗的孵化與稚魚培育,水中雜質掛腮引起不適。

治療方法可採用3%濃度的氯化鈉(食鹽)和碳酸氫鈉(小蘇打)混合溶液(1:1),浸泡30分鐘,連續3天,隔天使用1×10-6的聚維酮碘全池潑灑,靜水消毒40分鐘,間隔4-5天後重複一次,即可治癒。日常養殖過程中可在進水口放置10毫米厚的過濾棉2-3層過濾水質(每天清洗過濾棉)可達到預防作用。

爛鰭病

哲羅魚在100克以上的魚種及親魚均易出現爛鰭現象,高峰期發病率可達到20%。主要在背鰭、尾鰭發生腐爛現象,嚴重時病灶可延伸至肌肉組織,可採用在患病處塗抹獸藥消炎爛瘡膏,主要成分維生素B2、維生素C、油腦、凡士林,每隔1天塗抹一次,3次即可治癒,使用獸藥消炎爛瘡膏治癒哲羅魚爛鰭病,治癒率達95%。為預防爛鰭病發生,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可使用200×10-6巧甲醛靜水浸泡30分鐘(水溫8-9℃),連續3天;飼料中增加維生素C、E、複合維生素,或多加2%的預混料。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易危(VU)。由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哲羅魚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俄羅斯、蒙古將哲羅魚列為Ⅴ級瀕危保護動物,相當於中國的Ⅰ級。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群)

保護措施: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黑龍江上游呼瑪河段捕獲的哲羅魚和細鱗鮭的天然雜交種。在中國哲羅魚和細鱗鮭的人工繁殖都已經宣告成功,且都處於人工擴繁階段。中國很多學者已對這兩種魚的人工繁殖、馴化養殖、生物學特性、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7年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就已經解決了這兩種魚屬間雜交難題,並獲得了大量雜交魚苗和幼魚。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魚類試驗站於2005年成功進行人工繁殖,獲得人工馴化培育的魚苗。

主要價值

哲羅魚為珍貴魚類。肉味鮮美、細嫩,為營養豐富的魚類,也是中國高寒地區山溪河流的名貴特產魚類之一,在產區內為珍貴的食品。哲羅魚屬於大型經濟魚類,從養殖及生長情況看,該魚生長速度較快,並以相等的速度發展,並且易馴化。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地區,西至伏爾加河流域、東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龍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發現,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鏡泊湖、額爾齊斯河。

參考來源

  1. 哲羅鮭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