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十三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十三鎧

唐十三鎧即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絹、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唐十三鎧

所屬年代; 唐代

相關記載; 《唐六典》

代表; 明光甲

功能; 防禦刀箭等

材質; 以鐵甲為主

凹凸

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魚鱗甲、羅圈甲、山文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範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像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而且造型相當美觀。

演變

唐代時,中國軍隊無論裝備、素質、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當時唐軍野戰常用的陣形之一是"鋒矢陣",沖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着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擊潰對方。陌刀的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牆而進",肉搏時威力不減,李嗣業便是一員善使陌刀的猛將。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和橫刀。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禦力卻有所提升。

唐代制甲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新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唐代的甲種類繁多,式樣各異,卻主要供騎兵穿着,戰馬一般不披甲,這樣在作戰時騎兵機動性大,以輕捷快速而取勝。另外,唐代制甲,還講究外觀華美,往往塗上金漆或繪有各種花紋。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年輕將領時,曾身披金甲,陳鐵騎1萬人,甲士3萬人,在太廟前舉行凱旋禮。那時儀仗典禮等隆重場合下都有金盔銀甲的壯觀場面。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下"金鎖甲、綠沉槍"的詩句。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出塞曲》也有"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銀山動地來"的名句,形象地描繪了眾多兵士身着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像銀山一樣爍爍發光的壯觀景象。

甲制種類

明光鎧;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種,其中明光鎧、光要鎧、細麟鎧、山文鎧、烏錘鎧和鎖子甲都是鐵甲,由鐵製成。

在唐朝,前代流行的兩當鎧已經被淘汰,在漢末晉初出現的明光鎧成為唐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鎧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鎧除了繼承了兩當鎧的優點以外又對鎧甲進行了改進,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對頭盔也進行了改進,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日後軍隊常用的鎖子甲,在唐朝也列如有甲制中。明光鎧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了: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鎖子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鎖子甲是一種用鐵鏈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的鎧甲。這種甲穿起來柔和便利,比大型堅甲輕鬆。

山文甲;

山文甲也屬於鎖子甲的一種,顧名思義,是指甲片形狀如漢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獨特,為"錯札法"。即通過甲片與甲片互相枝杈咬錯成甲。據說如果甲片製造精巧劃一的話,全甲不需一個甲釘,不需一縷絲線。山文甲自唐代引入中國後,逐漸被廣泛應用,成為宋明時期常見的甲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範,西方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

烏錘甲;

烏錘甲是唐宋及其後代經常使用的主要甲片類型。

皮甲;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鎧甲材料最好是使用皮革。皮革鎧甲的使用年代久遠,即使後來出現了金屬鎧甲,但是由於皮甲輕便、價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相傳甲也是蚩尤發明的,是一種用皮革制的皮甲。這雖是神話,但是從中說明,鎧甲最初使用的材料就是皮革。

到了唐代前後,一改以前甲片的綴合方式,出現了把幾層皮革重疊起來使用的新型皮甲。這種皮甲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紀,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鎧甲。

步兵甲;

為適應步兵野戰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發展。據《通典》所記,當時每隊戰士有60%的人裝備有鎧甲,而漢代軍隊披鎧甲的士兵僅占總數40%。這種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後片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疊綴着幾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這種鎧甲演變而成的。

補充說明: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

絹布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馬甲;

《唐六典》列舉的十三種鎧甲中,最後一種名為"馬甲"。有人以為是當時戰馬所着,其實不然。根據東晉以後的習慣,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稱"甲",馬着的甲衣只能稱"具裝",而不叫"馬甲"。[1]

參考文獻

  1. 唐十三鎧,快資訊 ,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