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十八陵考古發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十八陵

來自網絡的圖片

唐十八陵考古發現但凡每一位位極人臣的帝王,死後都有一座巍峨的陵墓,每一座陵墓,都有一個撲朔迷離,金碧輝煌的「地宮」,那是一個很少為常人所知所窺探的世界。[1]

唐代帝王的陵墓,「地宮」是最迷人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夢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奧秘。但是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時至今日,人們對唐陵地宮仍然是不甚了解。毫無疑問,在進行科學發掘之前,要完全揭開唐陵地宮的秘密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所披露的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唐陵「地宮」的形式

唐朝共有二十一位皇帝,按照傳統習慣,應有二十一座陵墓,因為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所以實際上是二十座。從外部結構來看,這二十座陵墓分為「堆土成陵」和「因山成陵」兩種形式。

所謂「堆土成陵」,就是在平地上挖掘地宮,上築覆斗型土冢以為陵頭。高祖獻陵、敬宗莊陵等即屬此類。所謂「因山為陵」,則是利用自然山峰作為陵頭,在山的腹部開鑿地宮。著名的昭陵和乾陵就是這樣建造的。由於外部結構有所區別,其內部構造也可能有所差異。就「堆土成陵」一種形式的陵墓而言,內部情況也未必完全相同。當然,「因山為陵」者也是如此。

因為《新唐書·禮樂志》載,唐初權臣李義府和許敬宗認為,臣下不應當議論皇帝葬事,修《禮》時,去掉了有關帝王喪葬的條目,此後每當天子薨亡,「皆臨時采攝附比以從事」。這樣,各個陵墓內部情況肯定是不盡相同的。

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新即位的皇帝,在為其父(或兄)舉行國葬前,往往下詔,令中書門下及諸司長官,詳議應緣山陵制度及喪儀禮物,要求「博詢故實,務遵禮度,必誠必信,副朕哀懷」。就是要效法前朝的山陵制度,按「禮」辦事。因此,儘管兩種形式的陵墓之間和不同時期的陵墓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很大,可以肯定它們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

唐陵「地宮」的「羨道」

大量材料表明,唐代的帝王陵墓,無論是「堆土成陵」者還是「因山成陵」者,也不管是前期的還是後期的,都有一條溝通地宮的「羨道」。羨道也叫「埏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墓道。唐代盛行斜坡墓道,帝王陵墓也不例外。「堆土成陵」的場合,一般是從土冢之南百餘米處下斜鑿隧,至於墓室。「因山為陵」的場合,則是從山峰南腰斜鑿而下,直入山腑。羨道的長度因陵而異,並無定製。據《唐會要》卷20記載,昭陵羨道長75丈,相當於現在232.5米。這是「因山為陵」者的大體情況。「堆土成陵」者無文字記載,因其陵園規模比「因山為陵」者小,羨道當在200米以下。至於寬度,各陵也不一致。據考古工作者實測,乾陵羨道寬3.9米,橋陵寬4米。這些數字,遠大於當時王公大臣墳墓的相應數據。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曾發掘過唐代皇室和達官的墓葬。這些墳墓皆堆土而成,墓道中大抵都有天井。開鑿天井,主要是為了取土方便。據此,則「堆土成陵」的陵墓,羨道中很可能有天井,「因山為陵」者可能沒有。《唐會要》載,675年,皇太子李宏死於合璧宮,唐高宗和武則天十分悲痛,將他追諡為孝敬皇帝,詔「其葬事威儀及山陵制度,皆準天子之禮」,即按天子的規格操辦喪事,同時派蒲州剌史李仲寂修造陵墓。李仲寂所修地宮較小,不能容納送終之具。又派司衣卿韋機續成其功。「機始於隧道左右開便房四所,以貯明器」。由此看來,唐初獻、昭二陵,似無「便房」,乾陵以下,或許有之。

在已發掘的唐代皇室、貴臣墓道中,如在「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的墓道中,我們能看到不少壁畫。可以推測,壁畫在帝王陵墓的羨道中也是存在的。事實上,考古工作者在乾陵羨道口外的石牆上已發現了石灰和壁畫的痕跡。這說明,唐陵羨道都經過粉刷,且繪有精美的壁畫。此外,羨道內口與墓室之間,很可能有較長的過洞,過洞中有石門。五代時期的軍閥溫韜在盜掘昭陵時發現,昭陵的石門達五重之多。至於羨道的外口,皆已堵死。「堆土成陵」者以土填實,「因山為陵」者則以石條封之。據有關文獻資料和考古界的勘察報告,乾陵羨道,用石條填砌,石條之間,嵌有鐵細腰,以鐵漿彌縫,十分堅固。橋陵所用石條達三干九百塊之多。由此可見用心良苦,其目的顯然是為了保證地宮的安全。

上述情況告訴我們,羨道是地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唐陵「地宮」的墓室

經過羨道,即可進入墓室。墓室是地宮的主體。據考古學家研究,唐代以墓室多寡區分墓主人地位的高下,一般官吏為單室墓,重要的文武大臣和宗室密戚為二室墓,因而,皇帝陵墓當為三室,因為皇帝的規格不可能與臣下相等。這一點,我們可從五代十國時的帝王陵墓中找到旁證:目前已發掘的前蜀王建永陵和南唐二陵都是三室墓。但是,唐陵是否皆為三室?現在還不能肯定。

從《五代史》所載溫韜進入昭陵地宮時所見到的情況及《通典》所載《大唐元陵儀注》所反映的情況分析,「因山為陵」也可能是巨大的草室墓。不過,即使是大型單室墓,也可能象徵性地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考古學者認為,唐陵的外部結構是仿照京師長安的,則唐陵地宮也有仿照內宮設計的可能。《新五代史·溫韜傳》載,溫韜入昭陵地宮,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說明,上述推測至少有一定的可靠性。

關於墓室的形狀,從唐人的觀念和已發掘的王公大臣、皇親國戚及六朝五代帝王陵墓分析,應該是上圓下方,頂部為穹隆式,底部呈四方形的。至於墓室的大小,雖然目前尚無具體材料可以說明,但肯定不是像唐太宗所說的那樣「足容一棺」而已,相反,比我們看到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及南唐二陵的墓室要大得多。《長安志》載,昭陵封域一百二十里,封域最小的獻陵也有二十里。地面氣派如此宏大,地下規模絕不可能低矮窄小,這是可想而知的。

地宮裡都有些什麼東西?

《大唐元陵儀注》等資料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在地宮的中室或中部,有所謂「棺床」,棺床上停放着皇帝的「梓宮」,也就是棺槨。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寶之類,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六玉』』。皇帝穿一百二十套大斂之衣,口含貝玉,仰臥於褥上,面對棺蓋。棺蓋內側鑲有黃帛,帛上畫着日月星辰及龍魚等物。

地宮的後室或後部設有石床,石床及其周周放置着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玩好之物。前室或前部則設有「寶帳」,帳內設有神座。神座之西,放着玉制的「寶綬」、「諡冊」和「哀冊」。神座之東,放着一些「玉幣」此外,地宮中還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等,這是元陵儀注所反映的大體情況。當然,各陵的具體情況因各個帝王的「平生玩好」不同而勢必有所差異。據《新五代史》和《唐文續拾》,昭陵、乾陵中藏有許多書畫古籍,其他陵墓有沒有就很難說了。

在眾多的殉葬品中,數量最大的要數明器。從《大漢原陵秘葬經》、《宋會要輯稿》、《宋朝事實》及有關考古發掘報告所提供的材料推測,唐陵地宮中有數以千計的陶質、瓷質、木質明器。這些明器大都經過錦繡金銀裝飾,極為精美,是帝王生前生活的象徵。此外,金銀珠寶也是重要的殉葬品。

儘管唐代帝王臨終時都對他們的子孫說「陵園制度,務從節儉」,「不得以金銀錦彩為飾」,但他們的子孫的所作所為正好與此相反。如唐高祖去世後,太宗令依長陵故事,務存崇厚。大臣虞世南認為不可以這樣鋪張浪費,太宗還是固執己見:「朕既為子,卿等為臣,愛敬罔極,義猶一體,無容固陳節儉,陷朕於不義也」。德宗在埋葬代宗時,甚至下詔說:「應緣山陵監護鹵簿等事,……不得節減。盡庫藏之所有,成遷厝之大儀」。可見唐朝帝王以金銀殉葬是不容辯駁的事實。這一點,已為溫韜的盜墓行為所證實。

史載,溫韜掘昭陵時,見「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這說明唐陵地宮的封閉程度是很高的。[2]

結語

關中十八陵」在唐朝強盛時期無限風光,唐朝衰亡後,它們就顯得無比落寞和悲哀,根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研究證實,除了乾陵外,其他陵墓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盜掘。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等到唐陵尤其是乾陵地宮開啟之日,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的,將是一個金碧輝煌的世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