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坐落在唐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柯棣華紀念館始建於1971年,1985年移址擴建,1986年11月新館建成,1986年與白求恩紀念館結為姊妹館向社會開放。

基本介紹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位於唐縣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館內有白求恩、柯棣華兩個展廳,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4張)分別展出白求恩生前工作、生活的圖片101幅,實物31件;柯棣華圖片134幅,實 物42件。 紀念館建成以來,加拿大、印度、朝鮮、美國等國代表,以及白求恩、柯棣華的生前好友和親屬曾多次來訪。1988年,該館與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締結成姊妹館。為了紀念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1940年,晉察冀邊區軍民在唐縣縣城西北35公里處的軍城南關修建了白求恩陵墓。1941年、1943年先後修建了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公墓和柯棣華墓。建國後定名為晉察冀邊區烈士陵園。陵園原建有烈士紀念塔、六棱紀念碑、碑樓、紀念碑坊和烈士傳略碑等。1985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並由中央和省投資350萬元,在唐縣縣城北2公里處的鐘鳴山重建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1],於1985 年12月9日開工,1986年11月l日落成並對外開放,它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人物介紹

諾爾曼·白求恩[1](1890~1942),是加拿大共產黨員,着名的胸外科專家。1890 年3月3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的一個牧師家庭。1916年,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成名以後,得到了一些很榮耀的頭銜:皇家外科學會會員、自治領養老金及國家健康部顧問、聖心醫院的胸外科主任、美國胸外科協會五理事之一。他青年時代當過伐木工人,賣過報紙,燒過鍋爐,和勞動人民有着廣泛的接觸。他積極投身於工人階級的鬥爭行列,熱烈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1935年,在蒙特利爾,秘密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6年,西班牙戰爭爆發,他率領醫療隊奔赴前線,搶救反法西斯戰士,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務。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於1938年初,率加、美援華醫療隊,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幫助抗日。先後在武漢、西安和延安受到周恩來、朱德和毛澤東同志的接見。同年6月,轉赴晉察冀軍區,擔任軍區衛生顧問。他不怕艱難,巡回醫療,率隊東征,戰地救護,衛生檢查,編寫教材,講課授技,組建模範醫院,創辦衛校。他不畏艱苦的生活環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於槍林彈雨,同邊區軍民並肩戰鬥。他不辭勞苦,為邊區群眾送醫送藥,防病治病,他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卓越的醫療技術,滿腔熱忱地為抗日軍民服務。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嶺前線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後感染中毒,搶救無效,於1939年11月12日病逝於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 白求恩同志在艱苦的戰爭環境裡,同晉察冀軍民同甘苦,共患難,他以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真正共產主義者的態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

柯棣華[2]原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印度孟買省紹拉普爾鎮。1936年,在格蘭特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2]。印度人民的苦難和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使柯棣華自小養成了積極追求真理、勇於反抗不合理壓迫的堅強性格。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柯棣華響應印度國民大會的號召,放棄報考英國皇家醫學院的機會,志願報名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遠涉重洋,來華援助抗戰。1938年9月,抵達中國,先在武漢、重慶等國統區工作,後拒絕國民黨要員的勸阻,到達延安,為抗日軍民服務。1940年6月,來到晉察冀邊區,任白求恩學校外科教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在晉察冀留下了數不清的動人故事,被邊區軍民譽為「第二個白求恩」。他忘我地投身於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之中,始終和邊區軍民同甘共苦、並肩戰鬥;他積極參加戰地救護,致力於八路軍的醫療工作,對傷員關懷備至、體貼入微;他和當地人民親如一家,為老百姓療傷治病,從不收取報酬,人們親切地稱他「老柯」;他關心政治,注重學習,踴躍參加黨的整風運動,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終因癲癇病反覆發作,搶救無效,於1942年12月9日凌晨6時15分在唐縣葛公村逝世,年僅32歲。

柯棣華是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為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忘我工作,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視頻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相關視頻

立春去參觀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我們不會忘記他們的幫助
安寧走基層: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王作為在唐縣第五中學講述白求恩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