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摩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摩崖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唐摩崖

高13.3米,寬5.7米,

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

碑額高3.95米,

隸書「紀泰山銘

唐摩崖:泰山摩崖石刻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共有1000餘處,其中最著名的《紀泰山銘》刻石,又稱唐摩崖,刻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頂大觀峰崖壁上。[1]

簡介

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製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字大45×56厘米,書法遒勁婉潤,端嚴雄渾。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親手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文詞典雅,對研究唐代歷史、書法、鐫刻藝術均有重要價值。

摩崖碑上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泰山-的紀事碑,曾多次貼金。它體偉幅巨,飛龍蟠首,金光奪目,蔚為壯觀。

碑文共分五段:首先敘述封禪的始因及唐玄宗東封泰山的氣派「張皇六師,震疊九寓,旌旗有列,士馬無嘩,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第二段考證了封禪的來歷,改革「秘而不傳」的封禪舊制,公開宣稱自己是為「蒼生之祈福」;第三段敘述了封禪儀典的過程,並頌揚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祿」的決心;第五段則以銘文的形式歌頌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聖的功績,進一步表明「至誠動天,福我萬姓」的改革精神,並諄諄告誡後來者「道在觀政,名非從欲」,反映了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雄心壯志和務實的特點。

碑文通篇為隸書,文詞雅馴,字體遒逸,既有古隸遺意,又有唐代新態。明代史學家、文學家王世貞評論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午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由於此碑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護較好。銘文的西側原有從封者諸王群臣的題名,作數層而刻;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中書舍人李安期於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撰寫的《封禪朝覲壇頌》,後來均被鏟毀。

銘文之西是「雲峰」,因雲霧常聚集於此而得名。峰上原有唐代文學家蘇廷撰文、書法家梁升卿隸書《唐玄宗東封朝覲頌》,後來也都被毀壞了。唐代劉仁願、宋代趙明誠、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均歷歷在目。大觀峰前原有「東嶽廟」,即泰山神的上廟,毀於民國間。現在僅存清代咸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重修時的泰山頂《東嶽廟碑記》。

現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題「雲峰」兩大字,下有乾隆詩刻《夜宿岱頂作》詩二首。大觀峰和雲峰上遍布題刻: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壁丹崖等,今能辨認者有七八十處,重重疊疊,密密麻麻;與《紀泰山銘》相映生輝。

參考來源

  1. 唐摩崖,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