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昭陵六駿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昭陵六駿石刻示意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立於陝西省禮泉縣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的6塊大型浮雕石刻,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一作特勤驃)」「青騅」「颯露紫」。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4年時被盜,輾轉於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1]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為紀念六匹隨唐太宗征戰疆場的戰馬而刻制的。傳為當時工藝家閻立德、畫家閻立本所作。唐昭陵六駿石刻採用高浮雕手法,六駿每件寬約204厘米,高約172厘米,厚約40厘米,均為青石質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歐陽詢書丹的唐太宗親題贊語,現已風化不存。

唐昭陵六駿石刻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該雕刻線條流暢,刀法圓潤,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

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駿石刻中的「青騅」「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四駿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文物特徵

昭陵六駿石刻原本在陵園最北端的玄武門東、西廡廊對稱排列,總體呈階梯狀,由北向南漸次升高,馬頭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壇。「昭陵六駿」選用精細石材,六塊石材外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厚約0.4米。每塊石的四周均先預留凸起狀的石邊框,姿態神情各異的六匹駿馬均取側面像,採用雕鑿石表達15厘米之深的高浮雕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狀,三匹為奔馳狀。史傳唐太宗還令書法家歐陽詢將每一匹戰馬的名字和御製頌詞謄寫於紙上,令工匠鐫刻於石雕之上。雖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見方的鑿字處,但字跡已嚴重風化。據記載,李世民為六駿的親題贊語分別如下:

特勒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青騅: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颯露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拳毛騧: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2]

文物價值

「昭陵六駿」是一組集歷史、考古、藝術視賞、社會價值於一身的文物精品,是中國封建社會綜合國力最強盛時期的歷史產物和歷史見證,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充滿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的物質載體。唐以後,「六駿」美術廣泛流行,原因則在於「昭陵六駿」高超的藝術性以及後人對盛唐雄風的仰望。唐代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頂峰時期,受到後人的推崇。

視頻

唐昭陵六駿石刻 相關視頻

紀錄片《昭陵六駿》;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