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大名相簡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唐朝十大名相簡介,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一,「元和中興」第一功臣:裴度
裴度祖上基因不錯,出了很多宰相,他本人先後三次拜相,分別在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任職。晚唐宦官當道,人臣趨奉,元稹等輩奔走門下以求聞達,唯裴度敢於打擊這些惡勢力。在朋黨相爭時,他不拉幫結派,為將相二十多年,薦引過李德裕、韓愈等名士,重用過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詩人。正因為抑權宦,無朋黨,因此屢遭排擠,但他威望德業,一直為世所重,一身系天下安危數十年,時人論將相,皆「推度為首」,就連「四夷君長」,「見唐使,輒問度老少用舍」。
中唐某一天,長安城發生了一件史無前例的驚人大案。宰相武元衡在朱雀大街被刺客亂刀分屍,另一名宰相裴度也險遭不測。當裴度沿着通化街西行時,突遭一名刺客暗襲。刺客用劍刺了裴度三次:第一劍削斷了其靴帶,第二劍劃破了其上衣,第三劍朝着他的頭刺來,幸虧他頭戴厚氈帽,沒被擊中要害。裴度雖沒那麼多衛士,但有一個義僕也就足夠了。王義護主心切,見刺客揮劍追殺不已,就從背後抱住刺客,大聲呼救。刺客回身,砍斷了王義的手臂,返身又追殺裴度。剛好這時裴度跌進溝中,刺客以為得手,裴度這才僥倖撿的一命。
二,布衣宰相:馬周
馬周是名相,更是賢相,即便如此,一度也曾淪為流氓,在山東老家混不下去,只得往西跑,於是,憤青變成了奮青。他投宿於長安一家旅店,要來一斗八升酒,狠狠炒作了回自己。對於這一鬧劇,後人不斷吹噓,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馬周甚至要了五斗酒,三斗用來洗胃,二斗用來洗腳。岑文本還畫過一幅《馬周濯足圖》,寫過「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唐代詩人張志和還在畫上題了一首詩:「世人尚口,吾獨尊足。口易興波,足能涉陸。處下不傾,千里可逐。勞重賞薄,無言忍辱。酬之以酒,慰爾僕僕。今爾忘憂,勝吾厭腹。」
馬周和常何到底如何結識?後人已經很難考證,也不是那麼重要了。不過,《貞觀長歌》里說是安樂公主引薦,純粹是瞎扯。據說,唐太宗一下午請了四次馬周,這禮遇比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牛逼多了(事實證明,他比諸葛亮的貢獻更大)。當然,馬周也算是知恩圖報,從監察御史開始,前後不過十五年,竟然干到了宰相這一重位。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從第一次見到唐太宗,馬周就再沒有任過地方官,也沒有受過絲毫處分。
三,東方的福爾摩斯:狄仁傑
狄仁傑這個名字,即使擱在西方人那裡,也是婦孺皆知,他被稱為「東方的福爾摩斯」。就像很多老外通過李小龍知道了中國功夫一樣,很多人通過狄仁傑知道了中國式判案。在中國人眼中,他比黑臉的包公更具人情味,比法理學之父宋慈更神乎其技。從唐高宗到武則天,兩朝宰相共有百餘,但要說那位最受歡迎,肯定是狄仁傑。武則天嗜殺成性,宰相殺了一籮筐,對狄仁傑卻另眼相看。她不僅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且言聽計從,視為股肱之臣。就連宋朝皇帝趙匡胤也說過,武則天後來還能被唐代供祭,應是歸功於沒有殺狄仁傑。為什麼這麼說,答案來自《新唐書》,武則天將大唐政權給滅了,而狄仁傑通過提拔張柬之等人,最終恢復了李唐神器。
說起狄仁傑這個人,還真得很傳奇,不僅是一個護國良相,而且是一個刑獄專家。從興修水利到統兵征戰,從為民請命到替主分憂,幾乎無所無能。在平民百姓看來,他不但智慧過人、明察秋毫,而且秉公辦案、直言敢諫。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專門講狄仁傑如何突破一些奇案,說他多麼神奇。
其實,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更神奇。他在大理市做得相當好,第一年就處理前任積案無數,牽涉人命17000多,明察秋毫,循律準確,無一冤獄,被長安人比作戴胄,這是一個難得的殊榮。
四,才子宰相:岑文本
在《貞觀長歌》里,岑文本就像一位神話式人物,不過不是編劇想象。在正史中,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岑文本確實是為官公正、辦事幹練的能臣。在唐太宗治理國家的團隊中,岑文本是憑藉過人文採得到重用的。岑文本14歲那年,因為父親被人誣陷,他到衙門伸冤辯屈,口若懸河,雄辯滔滔,父親沉冤昭雪。右僕射封德彝把他引薦到朝廷後,他根據唐太宗的活動,接連寫了《藉田》、《三元頌》兩篇文章,寫得很漂亮,得到了大將軍李靖賞識,很快推薦到李世民那裡,提升為中書舍人,專門負責詔誥和軍國文書的書寫。
事實上,岑文本不僅是個寫文高手,同樣是個治世能臣。他重視軍隊建設,居安思危。在皇位繼承人選上,高瞻遠矚,上書封晉王李治為太子。當上中書令後,他憂患意識長存,生怕自己不能勝任,有所閃失,損害朝廷的百姓的利益。在家庭教育方面,他更是居功至偉,兒子岑長倩、堂侄岑羲也先後為相,「一門三相」傳為美談。特別是四世玄孫岑參,是盛唐着名邊塞詩人,中國人都知道他那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五,「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是被李隆基在馬鞍上欽點的宰相,是「開元盛世」第一號功臣,也是唐朝唯一一位在影響力上不在房玄齡之下的宰相。二人很相似,比如擅於國家大政、勘定典章制度、撥亂反正是國家迅速恢復穩定等等。《新唐書》對姚崇的政績有如下總結:「崇尤長吏道,處決無淹思。三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戊斥候、士馬儲械,無不諳記.崇常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材,請無廣釋道,無數移吏。繇是天子責成於下,而權歸於上矣。」最後一句是很重要,它表明了中央集權再度加強,這正是李隆基當時治國的初衷。
當然,姚崇是一個政治強人。儘管在後人看來,他的形象遠沒有房玄齡那麼完美,因為他得罪了不少同僚,更多是一位救時宰相。房玄齡謙虛謹慎,一生「不以己長望人」。姚崇卻有些自負,最受後人詬病的是他對同僚採取的手段。姚崇和張說不和,這事人所共知。太平公主集團被粉碎後,張說先於姚崇入相,但是姚崇卻輕易扳倒了這個夙敵。他曾經引薦過魏知古,但很快就看不起魏了;劉幽求是當時首相,姚崇「素忌之」,向皇帝報告說劉幽求「郁怏散職,有怨言」,劉幽求被貶為睦州刺史;吏部尚書鍾紹京「不為姚崇所喜」,姚崇便借劉幽求一案,乘機貶鍾紹京為果州刺史。大概是因為姚崇權力太大,李隆基也有些不放心。在開元第四年姚崇辭職時,李隆基沒有挽留,讓他舉薦一人自代,姚崇舉薦了宋璟,飄然而去。
六,史上第一諫官:魏徵
魏徵這一輩子,就是專門挑別人刺的。先是出家當過道士,後來跟着李密聚眾造反,伴隨着瓦崗內訌,大魏政權被王世充推翻,他和李密等四人入關投降了李淵,被李建成引為東宮幕僚。當看到太子與秦王衝突加劇後,魏徵多次勸李建成要先發制人。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
魏徵一生進諫200多次,以直言敢諫着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他告誡唐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以歷史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着「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採納。長孫皇后想給皇帝納一位嬪妃,據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眾人皆不敢言,只有魏徵冒死進諫皇帝收回了詔令。魏徵經常犯顏直諫,即便是太宗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太宗皇帝有時對他也會有敬畏之心。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鷂鷹,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到了貞觀後期,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魏徵便奏上着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等到魏徵離世,太宗在痛哭之餘,對群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七,「貞觀之治」締造者:房玄齡
不管是「秦府十八學士」,還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房玄齡都是榜上有名。在唐朝開國元勛中,他和杜如晦、侯君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並功第一。在貞觀年間,他輔佐唐太宗,執掌政務長達二十餘年,是「貞觀之治」直接締造者。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謀杜斷」。
唐太宗是一位開國君王,為房玄齡竟然三次賦詩,可見對房玄齡多麼倚重。可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拿自家老婆束手無策,據說是貞觀年間一樁趣事。唐太宗要賜美女給他,房玄齡再三推辭而不接受。長孫皇后召見房玄齡夫人,曉之以情,但這娘們並不買賬。太宗皇帝指着一杯毒酒讓她喝下去,誰知道她一飲而盡,事後才知道是一杯醋,「吃醋」就是這麼來的。不過從歷朝歷代評價看,房玄齡絕對是史上第一賢相,在唐朝更不用多說,不是第一沒有人敢稱第一了。皮日休是晚唐詩人,早年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蹤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業,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步。脫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骯髒無敵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
八,被刺殺的大唐宰相:武元衡
在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坐大,唐憲宗李純是唯一一位敢拿藩鎮開刀的皇帝。憲宗為什麼這麼強硬,就是因為他背後站着武元衡。武元衡是武則天曾侄孫,號稱「大唐第一美男子」,是憲宗皇帝股肱之臣。剛擔任宰相八個多月,李錡勢力就被他一鍋端,江南經濟得到了恢復。淮西是武元衡燒得第二把火,這使得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很惱火,這廝聯合李師道、王承宗等人,公開與朝廷叫板。這還不算,又一個卑鄙計劃也將實施——派人潛入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他很清楚:如果這兩個人死了,其他朝臣就不會再言用兵之事了。
武元衡結局很悲壯,主張削藩惹怒了藩王,代價就是橫屍街頭。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天剛蒙蒙亮,武元衡就趕着上朝,一隊人馬簇擁着出了靖安坊。突然黑暗中一聲「滅燭」,緊接着侍衛血肉橫飛。武元衡還在驚愕間,「嗖」得從樹上跳下一人,用一根狼牙棒擊中他的大腿,一時痛苦難忍。同時又有幾個人越樹提劍而下,個個都武功高強,一人抓住武元衡的馬韁,牽行十餘步,舉燭看清是武元衡之後,才當胸一刀將他刺死,又將頭顱剁了去。可憐武元衡那匹坐騎,再也不能背負着主人,一直溜達到大明宮建福門。
九,理財大師:劉晏
說到唐朝宰相,劉晏名氣遠不如姚崇、房玄齡等人。不過翻開《三字經》,你就可以找到他:「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7歲被地方選拔為「神童」。8歲被唐玄宗破格提拔,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官員。10歲那一年,唐玄宗召集百官在勤政樓看王大娘表演雜耍,劉晏脫口成詩:「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杆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着人。」這首詩在唐朝很有名,被收藏在各種唐詩選本甚至是珍藏本,典故「樓前百戲」也就這麼流傳下來。
更重要的是,劉晏還是一個理財能手。安史之亂後,劉晏在漕運、鹽政、常平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在接掌經濟大權後,陸續免除了農村一切不合理賦稅。對於城市工商業,也實行減稅政策。至於做好糧食儲備調劑工作,平衡物價,防止谷貴傷民和穀賤傷農,更是他着名的功績。就像亞當?斯密一樣,劉晏非常重視「看不見的手」。在鹽務活動中,他放棄了官產官銷,而是更多發揮私人和市場的作用。在漕運事業中,他不贊成強制性無償勞役,把雇用制引入到國家經濟事務當中,建立勞務市場,這在當時堪稱慧眼獨具。史學家將他和春秋的管仲、戰國的商鞅、西漢的桑弘羊、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合稱為「中國古代六大經濟改革家」。
十,大唐第一傳奇宰相:李泌
唐朝名相都有很多,一般宰相那就更多了,但要說那位最傳奇,毫無疑問是李泌。說他很具傳奇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一是他和神仙走得最近,自幼研習佛道,對易經、老子很有研究,學習神仙不死之術,經常不避諱大談神異之事。二是他精通黃老之術,但是懂得儒家出世之道。三是他當宰相也就兩年時間,一直到德宗時候,但是他行使宰相權力在肅宗時期就開始了。四是他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四次被排擠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用,最後還是得到善終,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着名啟蒙讀物《三字經》把李泌當成一個典範來啟發人們早學:「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李泌一生為官,從不虛妄浮華,先後做了很多實事。肅宗時期,他是首席謀臣,史稱「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雲」;代宗即位後,他成了天子之師,力諫張延賞改革吏治弊端,避免了人事局面進一步惡化;到了德宗朝,他第一次成為真宰相,德宗以安西、北庭二都督府賄賂於吐蕃,以期吐蕃出兵協助鎮壓朱泚,幸得李泌極力反對作罷。由此看來,李泌不僅是一個實幹家,更是一位千古賢相。
參考資料
- ↑ 唐朝十大名相是誰?唐朝十大名相簡介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