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唐詩鑑賞 |
唐詩堪稱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唐詩所奏響的偉大樂章無疑是中國詩歌的最強音。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唐詩所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更遠遠地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舉凡國家時事、民生疾苦、生產勞動、歌舞藝術、自然山川、繪畫、書法、佛道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收入在了詩人的筆下。這一切便構成了唐詩特有的豐富內涵。正如康熙皇帝所說:「詩至唐而眾體悉備,故稱詩者必以唐人為標準。」
基本內容
出版時間:2009-10-1
作者:陶文鵬
ISBN:9787305047862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語種:簡體中文
書名:唐詩鑑賞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頁數:236頁
唐詩鑑賞
《烏夜啼》李白唐詩鑑賞
烏夜啼
李白
黃雲城邊烏欲棲,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
獨宿空房淚如雨。
李白詩鑑賞
《烏夜啼》為樂府舊題,內容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苦,李白這首的主題也不例外,但言簡意深,別出新意。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開始兩句描繪出一幅秋林晚鴉圖,夕陽遲暮之間,成群的烏鴉從天際飛回,盤旋着,啞啞地啼叫。「烏欲棲」,正是將棲未棲,叫聲最喧囂、最煩亂之時,無所憂愁的人聽了,也會惆悵,更何況是心緒愁煩的離人思婦呢?
烏鴉尚且要回巢,而遠在天涯的征夫,到什麼時候才能歸來呵?起首兩句,描繪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寓情於景,感染讀者。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這織錦的秦川女,秦指代唐時關中一帶徵夫遠戍的思婦。詩人對秦川女的容貌服飾,不作任何具體的描寫,卻讓讀者在暮色迷茫中,透過朦朧的碧紗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聽到她低微的語音。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這個深鎖閨中的女子,一顆心牢牢地系在遠方的丈夫身上,悲愁鬱結,無從排解。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種種的思緒湧上心來,獨坐空閨淚如雨,這如雨的淚沉重地滴到讀者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沈德潛評這首詩說:「 蘊含深遠,不須語言之煩。」 (《唐詩別裁》說得言簡意賅。短短六句詩,起手寫情,景中現人,景里含情;中間兩句,人物有確定的環境、身份和身世,而且繪影繪聲,想見其人;最後點明主題,卻又包含着許多意內而言外之音。詩人不僅不替她和盤托出,作長篇的哭訴,而且還為了增強詩的概括力量,放棄了看似具體實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寫法,從上述幾種異文的對比中,便可明白這點。
《送友人》李白唐詩鑑賞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詩鑑賞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來獨有情衷。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的首二句就不僅僅是對宣城地理環境的客觀描寫,而其中也包含有詩人對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時刻提起,還應當包含有對彼此在山青水秀的這座名城共處過的一段難忘時光的留戀。從全詩看,詩人是與友人騎馬同行,出城來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見景色。但詩人將這番景色鑄成工致的聯語(青山——白水,北郭—— 東城),又產生了一種深長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戀着城;水畢竟要流去,青山卻依然留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徵?
於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聯的惜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作別,是直敘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強了感慨唱嘆之情,使詩句頓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詩「孤蓬轉霜根」,它與「轉蓬」一辭,在詩歌中都是飄泊遊子的象徵,但「孤」字更強調分離、離群的意義。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遠(「萬里征」),惜別之情豈不沉重,複雜的離緒,全含在唱嘆的聲情和蘊藉的意象中。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兩句嗟嘆猶嫌未足,詩人又推出一組惜別的意象。「浮雲」、「落日」和「孤蓬」一樣,都是送別詩常用的詩歌語彙。
漢代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蘇李詩則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將「浮雲」、「 落日」分配給「遊子意」、「故人情」,實際上則是互文的修辭法。浮雲出岫,日薄西山,也許就是分手時的光景,但詩人已經將情移入,使景色成為依依難捨,而又無可如何的象徵。
不必明言「遊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離情愁腸已結於讀者心間。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上句是對分別的舊話重提。但「此地一為別」
是未來式,「揮手自茲去」則成了進行式,抒情就有遞進的感覺。詩人只寫送、別雙方揮手致意,而集中描寫本已長相廝伴的兩匹坐騎臨別前,相對長鳴。馬尚如此有情,何況人呢。「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的成句,而加入一個「班」(馬相別稱「班」,語出《左傳》)字,是翻新了詩意,可說是融匯古語而自出心裁。
從六朝以來,五言律詩在結構上已形成一定慣例,即大體遵循由破題、到寫景、最後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則不同,它基本上是寫景—— 抒情—— 再寫景(象喻式)—— 再抒情,從「此地一為別」到「揮手自茲去」,構成一個螺旋式推進的結構,頗有迴腸盪氣之感。詩人儘量避免直抒胸臆,反覆運用山水雲日等自然意象,來隱喻烘托別情,最後以班馬長嘶作結,餘韻深長。
《送楊山人歸嵩山》李白唐詩鑑賞
送楊山人歸嵩山
李白
我有萬古宅,
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
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
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
青天騎白龍。
李白詩鑑賞
這首詩寫作於天寶初年。楊山人大約是李白早年「訪道」嵩山時結識的朋友。兩人志同情合,交誼頗深,後楊山人要離去,詩人賦此詩以抒懷。
全詩分三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嵩山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嵩山,以及對昔日隱跡山林、尋仙訪道生活的眷戀之情。
首聯起句豪邁,「萬古宅」似指嵩陽縣境內的玉女峰。這裡選用「玉女」的峰名,是為了與上句的「萬古宅」相對應。「玉女」為天上的仙女,「萬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異的氣氛更加濃厚,也愈發令人嚮往。
三、四句描繪的境界更加瑰麗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長留」,並且使它處在最恰當、最美好的位置上。一輪皓月懸掛在蒼翠挺拔的松樹之上,下面是長流不斷的溪水。它不只生動地描繪了嵩山秀麗的景色,而且寄託着隱居者高潔的情懷。
五、六句為第二層,寫楊山人歸山後的活動。詩人想象楊山人歸去後將採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帶就生長着開滿紫花的菖蒲。這種菖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神仙傳》),正可滿足他求仙的欲望。這聯上句寫人,下句寫山。「爾」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應,渲染出濃郁的別離氣氛。
末二句為第三層,詩人向好友表示「歲晚或相訪」,要和他一起去過求仙訪道、嘯傲山林的生活。結句把這種思想情緒化為具體的形象:在湛藍的天空中,一條白龍蜿蜒遊動,龍身上騎坐着風度瀟灑的詩人,他那仙風道骨與「青天」、「白龍」相表里,構成了幻美和諧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從頭至尾不寫離愁別恨。寫景的部分清幽高遠,寫楊山人歸山後的生活,恬淡安逸。結尾騎龍相訪的神奇畫面,又顯得豪放飄逸。通篇緊扣詩題,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傳達送別之意、惜別之情。用景語代替情語。它所寫的「景」,既是外在的景物,也為內在的感情,是「情與景偕,思與境共」的統一體。惜別而不感傷,一往情深,而又表現得超奇曠達。它構思新奇,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時空觀念的束縛,更不因襲模仿,表現了詩人驚人的創造力。
李白寫詩還常常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使描繪的對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讀者想象與思慕的情趣。
例如,「宅」為常見事物,並無新奇之處,可見在前面加上「萬古」二字,就變得神奇而空靈。又如一輪明月掛在溪邊的松樹上,景物固然迷人,詩人別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長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這樣人和物都發生了「超凡入聖」的變化,塗上一層神奇瑰麗的色彩。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青且無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