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的宮城遺址,位於亞洲東部關中盆地、唐長安城遺址北部,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見證了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及其禮制文化特徵,見證了唐帝國對絲綢之路[1]鼎盛的重要推動。
基本概況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北部的龍首原上,地處唐長安城東北、南倚唐長安城北牆而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未成而止;高宗龍朔二年(662年)重建,次年建成。大明宮是唐代帝王常住的主要宮殿,是唐代的權力中心。考古探明遺址總面積3.42平方公里,平面略呈南北長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為橫長方形。大明宮南開3門,西開2門,東開1門,北開3門。城東、北、西三側宮城外建有夾城,東南側建東內苑。宮內自南至北分為朝區、寢區、後苑三部分。大明宮中軸最南端正門為丹鳳門,門以北經御道至宮城「前朝」正殿含元殿,殿北為「中朝」宣政殿及「內朝」紫宸殿。再北為寢區,中軸線上建寢殿蓬萊殿。最北為後苑區,建太液池及蓬萊山。太液池以西建麟德殿,是宮內宴會和非正式接見外國使臣的便殿。宮內軸線兩側還有官署及其它別殿、亭、觀等建築[2]。大明宮遺址的主要遺存包括:丹鳳門等宮門及其它門址,宮牆等牆體,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等建築遺址,太液池、龍首支渠等水系、橋樑遺址,御道等道路(含廊道)遺址。業遺址等。
絲路價值特徵重點物證
它以中軸對稱的宮殿整體格局、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遺存展現出明確禮制特徵,見證了中國唐代農耕文明鼎盛時期的發展水平以及唐王朝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作為絲綢之路鼎盛時期起點都城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前朝、中朝、內朝、寢區、後苑區南北依次排布,主要宮殿建築中軸對稱的整體規模格局,以及含元殿、丹鳳門等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遺存,展現出明確的禮制特徵,見證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鼎盛時期唐代(公元7-10世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榮。麟德殿作為唐帝國宴請國外使節的重要宮殿建築,見證了絲綢之路東端文明獨有的文化吸引力,是唐王朝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的重要標誌。唐長安城大明宮是唐代帝王長住的主要宮殿,是唐王朝最主要的權力中心。據《舊唐書》、《新唐書》等文獻記載,唐王朝一系列經營西域的重大舉措,如在西域廣大地區設置州縣、都護府、都督府、「安西四鎮」等軍鎮、羈縻府州等軍政建置,均以大明宮為決策指揮機構。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見證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唐王朝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做出的不懈努力,見證了強大的帝國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實力對絲綢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動。
參考文獻
- ↑ 絲綢之路到底是怎樣的一條「路」?,搜狐,2024-08-13
- ↑ 中國十大城市標誌性建築,你去過幾個? ,搜狐,201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