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全名《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對一種反動哲學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列寧(見「列寧全集」)著。1908年在日內瓦和倫敦寫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環節」出版社出版。先後被譯為20多種文字。中譯本有:1930年上海明日書店出版,笛秋、朱鐵笙譯; 1957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重新翻譯,編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寧全集》第14卷;另有傅子東的譯本、曹葆華的譯本、陳曉時的譯本。
內容簡介
本書由前言部分(包括:「向報告人提十個問題」、兩版的序言和「代緒論」幾個部分)和6章組成。第1章,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批判了馬赫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闡明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明確規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兩條基本的認識路線。第2章,圍繞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關於世界可認識性的問題,揭露和批判了馬赫主義的不可知論,全面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能動的反映論的原理。在揭露不可知論的本質時,給哲學範疇「物質」下了經典性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還論述了客觀真理、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關係,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提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和基本的觀點」,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三個重要的結論:1.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着的;2.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中間沒有任何原則差別,只有已經認識和尚未認識的差別;3.在認識論上,應該辯證地思考,要去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識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識。第3章,批判了馬赫主義在世界的本質、世界發展的規律等方面的唯心主義觀點,全面地闡述了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系統地闡明了自由和必然的相互關係問題。第4章,對馬赫主義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同其他哲學派別的相互關係作了分析,指出它是從康德哲學出發,走上了貝克萊、休謨的路線,同內在論學派結夥,向唯心主義、信仰主義的方向發展。第5章,論述了現代自然科學領域中兩條哲學路線的鬥爭,揭露了馬赫主義同物理學唯心主義的緊密聯繫,分析了「物理學危機」的唯心主義實質;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總結和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來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揭示了自然科學領域中唯心主義的危害性。第6章,對馬赫主義的社會歷史觀作了分析批判,指出馬赫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歷史觀上是根本對立的,批判了馬赫主義者的歷史唯心主義,揭露了他們標榜的「無黨性」和「中派哲學」的虛偽性,闡明了哲學的黨性原則。在結論中,列寧對全書的觀點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闡明了批判馬赫主義哲學時,所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
本書是代表列寧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為布爾什維克黨奠定了思想基礎。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視頻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 ↑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