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唯識十二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唯識十二論

《唯識二十論》,梵文 Vim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 亦稱《二十唯識論》、《摧破邪山論》、《二十唯識頌》。 世親著。唐玄奘譯,1卷。 異譯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譯《唯識論》(《破色心論》)1卷;陳真諦譯《大乘唯識論》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傳世。 該論由二十一頌組成,着重論述「唯識無境」的理論。世親認為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識的八識,既是主觀認識,又是認識的客觀對象(境)。

介紹

唯識學在印度發展過程中,由彌勒而無著,再到世親正式完成唯識理論體系的建構。世親關於唯識方面的著作很多,但代表其思想的,主要是《唯識三十論》和《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提出三能變的觀點,從正面成立唯識;《唯識二十論》則針對外人的疑問,釋難以成立唯識。這兩部論一正一反,從不同角度建立諸法唯識,其思想體系盡在其中。

譯本

《唯識二十論》在漢地有三個譯本: 一、北魏菩提流支譯,曰《唯識論》; 二、陳真諦譯,曰《大乘唯識論》; 三、唐玄奘譯,曰《唯識二十論》。 三個譯本不論在內容或頌文數量上,都有一定出入: 魏本二十三頌, 陳本二十四頌, 唐本二十一頌。 魏譯、陳譯有標宗頌,唐譯則無。 最後一頌是結讚頌,三本都有。 唐本二十一頌,最後一頌是造論者自謙兼讚頌佛德,非關論旨,顯示唯識宗旨的只有二十頌,故仍用原論名為《唯識二十論》。 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頌外,在第二十頌之後,又增添「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共二十三頌。 陳本除原有二十二頌,在前面增加兩個禮讚頌,成二十四頌。 [1]

參考文獻

  1. 唯識十二論,百度文庫 - wk.baidu.com/view/b...-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