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朝時期宗教信仰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商朝宗教信仰

來自網絡的圖片

商朝時期宗教信仰是什麼巫術是人類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從古史數據和人類學理論來看,三代以上,三皇五帝時代的巫覡已比較接近於溝通天地人神的薩滿。而夏商周三代的古巫雖帶有上古巫覡的余跡,但已轉變為祭祀文化體系中的祭司階層,其職能也主要為祝禱祠祭神靈,而非巫術。[1]

三代古巫的記載出現在文字產生之後,這時中國文化已經歷了原始發育的很長一個過程,神靈的觀念早已出現,獻祭媚悅神靈的行為已成為文化—宗教的重要形態,原來部落的公共巫師已轉變為祭祀文化結構中的一個角色,早期的巫覡文化已經演進為祭祀文化,這是上古宗教文化第一次重要的轉變。祭祀文化及其背後的信仰特性,正是西周春秋時代思想發展面對的主要對立面。

人類歷史上最初的祭祀崇拜形態可能是對自然物和自然勢力的崇拜,即崇拜那些和人自己生活密切相關或人類對之依靠性很強的物體。自然物崇拜與自然神崇拜作為原始信仰是不可分的,人在對自然物體進行崇拜時,總是將某種神性賦予了自然物體,或以自然物體具有神性為前提。

甲骨卜辭中有祈禱儀式與祭祀儀式的記錄,反映了商人觀念中,自然天象具有超自然的神靈,這種神靈直接對自然現象,間接對人事現象,具有影響乃至控制力量。諸神之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雲神、風神、雨神、雪神、土(社)神、方神(四方之神)、山(岳)神、河神等。這些神,並非人格神,即使帝或上帝,在商人觀念中,本意是帝在天上,即天神之意;至於土神、方神之類則是自然神,山神、河神則是帶有自然神色彩的祖神。在商人看來,這些神都有靈(spirit)。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權能與戰爭權能,在人事權能上僅作用於商王本身,而不作用於王以外的其他人。

商人尚鬼,《禮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所謂「先鬼而後禮」,是指優先處理人與神鬼的關係,而後處理人際關係(禮是人際關係的規範)。死去的先人在他們心目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因此事無大小,都求告於祖先,他們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就是溝通人與神(或祖先)之間的關係,占卜的結果體現了神和祖先的旨意。甲骨文之所以稱為卜辭,就是占卜吉凶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與宗教觀念有着直接的關係。

據商朝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但這些自然神祇仍屬於萬物崇拜,變化有限,比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

「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也是社會秩序的主宰。這種「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與現實世界的「王權政治」相仿。簡單來說,人世有君王統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統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權威更凌駕世間君王之上,他是一切萬物的主宰。

商人問卜的對象有三大類,即天神、地祇、人鬼。在這三類之中,權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對自然氣候的控制,這些問卜主要是關係到農業生產的豐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間的禍福獎懲。第三是決定戰爭的勝負和政權的興衰,由於商朝仍屬部族式的社會形態,仍需以戰爭手段征服諸邊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問卜戰爭的勝敗,看看「帝若」,還是「帝不若」。由此來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幾乎莫不禱於「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難理解,商人何以會有「好祀」、「重祀」之風了。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