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陝北!(鄧貴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啊,陝北!》是中國當代作家鄧貴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啊,陝北!
在偉大而神聖的事物面前,人往往失語,不敢落一個字,不敢說一句話,生怕褻瀆了心中的神。陝北於我,就是這樣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存在。
而我,卻不能不寫下一些話。我要把我的衷腸,說給她聽。
陝北,最初,我是在詩歌里認識的。
「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是怎樣的一片土地,讓詩人賀敬之重逢之時如此激動?在那片土地上,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讓詩人這般情難自已一往情深?
讀這首詩的時候,我還小。我的世界是崇山峻岭之間的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和由它連接起來的家和學校。此外,我一無所往,也一無所知。除了手中薄薄的語文課本,也沒有途徑得到更多的書籍,來幫我了解身外的這個大千世界。
但是為什麼,讀到這首詩,一股熱血在我小小的胸膛里澎湃,一種激情在我細細的血管里燃燒?仿佛是有誰在提醒着我,有一段歷史,值得去追尋;有一個遠方,在日日將我召喚。
我慢慢長大,我聽清了召喚我的,是《沁園春·雪》。
1936年冬天,一個濃雲密布的天氣,寒風凜冽,白雪飄飄。此時,陝北高原的曠野愈發靜穆而遼闊,愈發安詳而深沉。毛主席站在清澗一個窯洞前,望着遠處的莽莽雪山,回想起革命的崢嶸歲月,一股豪情在胸中激盪。轉身回屋,一首來自黃土地的千古絕唱從筆尖噴涌而出:「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今天,我來了!終於有這麼一個機緣,讓我從榆林出發,來回應那一聲久遠的呼喚,來赴一場神聖的約會。
登上鎮北台,履行楊家溝。眼前廣袤的黃土高原,處處綠水青山,植被豐茂。鎮北台極目北望,早已不見邊關大漠的影子,匈奴的鐵騎,也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一碧千里的原野,偶爾看到一片裸露的黃色土地,一孔扎進黃土山的窯洞。腦海里,卻盤桓着這樣的情景:所有的山山茆峁,溝溝坎坎,一樣的赤黃顏色,一樣的陡峭如削,一樣的固若金湯。藏身於任何一座窯洞,千萬座窯洞都是掩體;行走在任何一處山溝,千萬道山樑都是屏障。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老鄉,也都一樣黝黑的皮膚,一樣可親的笑容。
老鄉們遞給我們杏子和桃子,讓我們解渴。還一直說,嘗嘗,不買不要緊,本地產的。陝北的土地盛產樸素的情感和高貴的厚道,難怪吃進嘴裡,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我終於明白,轉戰陝北的毛主席,哪怕與敵人擦身而過,卻不會被察覺;哪怕能看清對面山上敵人點燃的煙頭,聽清敵人的對話,也不會被發現。無數次遇險,都能化險為夷。革命戰爭,也從陝北戰場的勝利,最終走向了全國解放。
一座毫不起眼的土窯,卻是千軍萬馬進攻退守號令的發出之地,是全國戰場的指揮中心,是黨和國家的命脈所在。耳畔,有人講述:幾十萬敵軍向陝北撲來,毛主席卻舉重若輕,閒庭信步。從容地從延安的窯洞,轉到榆林的窯洞,又從榆林的窯洞,回到延安的窯洞。他們在窯洞裡制定作戰方案、起草電報;在窯洞裡分析全國的戰爭形勢,調兵遣將;在窯洞裡為新華社寫社論文章,接待外國記者,及時地向全世界傳達中國革命勝利的訊息。
最艱苦的時候,他們吃的是黑豆粥。最大的願望,是吃上一碗小米飯。從陝北回來,我帶着一種特殊的感情,把黑豆砸扁,如他們當年一般,煮了一碗白水豆粥來吃。我不矯情,感覺一口都難以下咽。這群肩負着解放全中國的偉人們,卻因為找不到別的食物而連吃數月!一位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後來在回憶這段生活的時候說,炊事員不知道從哪裡找到一點小米,給毛主席做了一碗小米飯,毛主席卻把這碗飯,倒進了大家吃的黑豆粥鍋里。大家盛到碗裡的黑豆粥,能看到一粒粒黃澄澄的小米粒。
我嚼着濃厚豆腥味的黑豆粥,眼前出現一個個偉大人物的鮮活面容: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眼裡布滿血絲,但精神奕奕,偶爾還詩興大發的毛主席;時刻為毛主席的安全和戰爭全局操心、隱隱可見幾絲白髮的周總理;目光堅定思想敏銳、時不時問毛主席和周總理:「你看這樣好不好?」的任弼時;橫刀立馬,連得轉戰陝北至關重要的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大捷、力挫胡宗南銳氣,粉碎蔣介石「消滅共產黨、活捉毛澤東」美夢的彭德懷……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是怎樣的一個風流人物的群體啊!
我在挽救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里找到了答案;在改變黨和國家命運的解放戰爭里找到了答案;在厚厚的《毛澤東選集》和《毛主席詩詞選》里找到了答案;也在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里、在法國戴高樂和美國尼克松、福特總統的傳記里,找到了答案。
來到延安城,摟定寶塔山。七彩奪目的燈光,投射出一幕幕特殊的場景和一個個歷史的畫面:滾滾向前的延河水,高高飄揚在楊家嶺的紅旗,徹夜不滅的棗園燈光;抗日戰爭,重慶談判,中共七大……彩燈展示結束,寶塔便放射出金色的光芒。山上的樹木,被籠罩在一片紅雲之中,一霎時,樹林變作了深秋紅楓,呈現層林盡染的景象。
我在夜裡遙望着從課本里走到眼前的寶塔山,一時心潮起伏,熱淚滾滾。
何處無山?何處無塔?唯有寶塔山是我心中的聖山;唯有此山之塔,是我心中的聖塔。
此番前來,我是赴約,亦是朝聖。
相聚總是太短,離別總是太長。剛剛離開,又在想念。
「身長翅膀吧腳生雲,再回延安看母親!」[1]
作者簡介
鄧貴環,湖北秭歸屈原故里人。
參考資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