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喀左古稱「利州」,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隸屬於遼寧省朝陽市 。位於北緯40°47′12″至41°33′53″,東經119°24′54″至120°23′24″之間,地處遼寧省西部朝陽市南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區,東臨朝陽縣,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縣,北連建平縣,距離秦皇島130公里,是遼冀蒙三省交匯地帶,遼西走廊北通道要衝,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7年,喀左縣下轄3個街道、10個鎮、9個鄉、1個農場,共190個行政村和8個社區。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2013年,喀左縣生產總值實現116.3億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著名景點有東山嘴祭祀遺址、鴿子洞、天成觀、精嚴禪寺古塔等。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

歷史沿革

商代為孤竹國地,同時期燕國基(姬)人也北上來到朝陽地區。

春秋戰國時屬燕國,隸右北平郡和遼西郡。燕國置狗澤都、陽安都、白庚都、酉城都。

秦沿燕置。

西漢初為匈奴左地,武帝後為要塞地,境內有白狼等縣,為境內設縣之始。

東漢屬幽州,為烏桓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八月,登白狼山(今白塔子鄉大陽山),斬烏桓首領蹋頓。

公孫度時,屬於平州。

、晉時屬鮮卑地。十六國時屬於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時為北魏、北齊地。北魏時屬營州地。

隋初為建德郡龍城縣地,後為遼西柳城縣地。

民國三年(1914年)將建昌縣又改為凌源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設凌南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二縣合併為建昌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撤銷縣。將喀喇沁左翼旗改為喀喇沁左旗,統歸喀喇沁左旗管轄。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從此結束了蒙漢分治的歷史。

1949年,旗政府由南公營子遷至大城子。

1953年,設建制鎮。

1957年10月,國務院58次會議通過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喀左縣下轄10個鎮:中三家鎮、公營子鎮、羊角溝鎮、十二德堡鎮、老爺廟鎮、南公營子鎮、白塔子鎮、平房子鎮、山嘴子鎮、六官營子鎮,9個鄉水泉鄉、臥虎溝鄉、甘招鄉、興隆莊鄉、尤杖子鄉、東哨鄉、草場鄉、坤都營子鄉、大營子鄉,3個街道:大城子街道、利州街道、南哨街道,1個農場:官大海農場,共190個行政村和8個社區。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喀左縣戶籍總人口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96萬人,占喀左縣總人口的21.1%。

截至2017年末,喀左縣域境內有蒙古族漢族滿族回族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中以蒙古族為多,共有9萬人,占總人口的21%。

地理環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位於北緯40°47′12″至41°33′53″,東經119°24′54″至120°23′24″之間,地處遼寧省西部朝陽市南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區,東臨朝陽縣,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縣,北連建平縣,是遼冀蒙三省交匯地帶,遼西走廊北通道要衝,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距離東北出海大通道、沿海開放城市秦皇島市130公里。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57.5公里,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

喀左縣地處溫帶半乾旱西遼河州向暖溫帶半濕潤冀北山地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春季少雨多旱風,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氣溫為8.7℃,境內南北氣溫相差1.5℃,年均降水量為491.5毫米左右,整個植物生長期(4-9月份)的降水量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時數為2807.8小時,平均無霜期144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截至2013年,喀左縣土地總面積335.1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9.37萬畝,占喀左縣總土地面積的20.7%,在耕地面積中,平地24.6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6%,坡地面積41.5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9.9%,山地3.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5%。

水資源:截至2013年,喀左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6%,地下水綜合補給量1.77億立方米,可開採0.68萬立方米,占總量的34%。大小河流總長650公里。有中小型水庫7座,其中中型水庫一座。

礦產資源:喀左縣內是一個多種礦埋藏區域,既有固體可燃礦產,又有種類繁多的金屬、非金屬及礦泉水等礦產。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銅、鐵、鉬、錳、鉛、錫、煤、油母頁岩、磷、硫、螢石、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膨潤土、珍珠岩、紫砂等。其中,鉬礦,位於中三家鎮肖家營子帚狀溝構造收斂部位,儲量580萬噸。金礦,位於中三家鎮的豆腐房、岳台子、任台子、轆轤井一帶,礦區域有60多條含金礦脈,年產黃金5000兩左右。

動植物資源:截至2013年,喀左縣有各類植物1000種以上,野生動物1000多種(含昆蟲),喀左縣現有主要野生動物,包括獸類資源有狼、狐狸、黃鼬、豹貓、山兔、黃羊、狍子等十幾種;鳥類資源有老鷹、雀鷹、貓頭鷹、啄木鳥、大雁、鵪鶉、石雞、環頸雉、杜鵑、家燕、鳳頭百靈、雲雀、喜鵲、麻雀等近40種;魚類資源有白鰱、花鰱、青魚、草魚、鯽魚、馬口魚、鯉魚、黃鱔魚、佛蝦虎魚、董氏條鰍等30多種魚類。在水域中常見的浮遊動物有三肢輪蟲、裂足輪蟲、異尾輪蟲、急游蟲等13個種屬。動物性藥材資源有螻蛄、蟋蟀、土鱉、虻蟲、蜂房、桑螺蛸、蠍子、蝸牛、蚯蚓、蟾酥、蛇蛻、刺蝟等。

旅遊景點

精嚴禪寺古塔

精嚴禪寺古塔又稱利州佛塔,位於喀左縣蒙古族高中內教學樓東北角。塔高34.1米,為八角密檐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品,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據《承德府志》記載,金代承安5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嚴禪寺圓蓋和尚塔,銘文為「松漠之北,利州之東,無縫塔祥,八面玲瓏」。故稱此塔為精嚴禪寺塔,第一代住持圓蓋和尚圓寂後葬於塔內。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形,塔基邊長5米,由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7層,為空心密檐式。整個塔身灰白相間,每層塔面均為白色,上部疊磚六檐,檐下飾方磚浮雕,轉圈為「二十四孝圖」。浮雕上有蓮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3隻磚雕獅子馱着平座。平座上為第一層塔身,南面辟有門額為圓拱狀、內外相通的券門,兩側鑲有石碑,上面分別刻有「萬古」「流芳」字樣。東、南、北三面為假門,門側為面目兇狠、身着鎧甲、手持利刃、威風凜凜的浮雕力士。其餘四面雕有神態惟妙惟肖的八大金剛。第二層塔身守衛四門的為八尊力士,基本與第一層相同。另有八尊慈眉善目、神態各異的菩薩浮雕。塔身以上七層密檐均為磚雕斗拱出檐,斗拱之間是磚雕花卉。塔頂為攢尖式,塔心內部空心到頂。[1]

天成觀 天成觀位於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鎮內。於康熙六年(1667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築。

天成觀建築坐北朝南,按八卦形布局,原以中軸線分作七進院落,樓堂殿閣三百多間,占地10,000餘平方米。後經三百多年的滄桑變化,保存至今的只有中軸線上二進院和東跨院內60餘間建築,占地2,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七真殿(春秋樓)、天齊殿(三官樓)、鐘樓、鼓樓、玄壇殿、靈官殿、玉皇閣、龍王殿及東西配殿。東跨院內有真武樓、方丈殿、經樓、會館。天成觀布局嚴謹,樓閣相接,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正殿為硬山樓閣式,二層檐,所有梁枋檐板均施彩繪花鳥龍鳳,色彩艷麗,脊上有磚雕祥龍戲珠和陶塑鴟吻走獸,正脊中央寶頂熠熠閃光。各種裝飾圖案富麗堂皇。鐘鼓樓以六根明柱支承着單重檐磚瓦頂蓋,角檐微微起翹,顯示出北方古建築的特徵。玄壇與靈官二殿,作卷棚式,體量雖小,但很別致。龍王殿、配殿、出西會館等,為硬山兩面坡式頂或卷棚頂,前出廊,面闊三間,皆雕樑畫棟,走獸飛檐。院內蒼松翠柏,與樓閣相映成趣。

東跨院立有康熙、乾隆、嘉慶年間石碑三通,記載了該觀創立與維修情況。東大門留有一副楹聯「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觀四時花」。傳為前一任住持道士夏一振所寫。天成觀西北角四十年前還立着一座石塔,據傳是夏一振死後的葬地。天成觀於198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獲得榮譽

2019年5月18日,喀左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