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喙嘴翼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喙嘴翼龍屬
圖片來自pinterest

喙嘴翼龍(屬名:Rhamphorhynchus)又譯喙嘴龍,意思是「喙狀的口鼻部」,是種生存於侏儸紀的長尾翼龍類。喙嘴翼龍與翼手龍屬生存於相同時代。牠的長尾巴上有韌帶,使尾巴僵硬,尾端呈鑽石形狀。喙嘴翼龍的頜部,佈滿向前傾的尖細牙齒。牠們可能以魚類昆蟲為食。

目前保存最好的喙嘴翼龍化石來自於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的採石場。索倫霍芬的許多化石被發現時不僅有骨頭,還有翅膀與尾巴等軟組織。另外,英格蘭坦尚尼亞西班牙等地也發現許多零碎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葡萄牙也出土許多零散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

敘述

目前已發現最大型的喙嘴翼龍標本(編號BMNH 37002)的身長為1.26公尺,翼展為1.81公尺。

在20世紀早期,當時古生物學界普遍認為小型翼龍類的頭骨沒有骨質或角質冠飾,包含喙嘴翼龍在內。F. Broili則根據破碎的化石,宣稱一個喙嘴翼龍的頭骨上有骨質冠飾,骨質冠飾高約2公厘。之後先後有科學家以不同方式驗證F. Broili的研究,並沒有發現喙嘴翼龍具有冠飾,應是人工加工的後果。[1][2]

喙嘴翼龍的上頜有20顆牙齒,下頜有14顆牙齒。當喙嘴翼龍的嘴部閉合時,上下的牙齒互相交錯,顯示牠們可能是以魚類為食。

發現與分類歷史

許多在19世紀中後期以前命名、建立的翼龍類,都有複雜、曲折的分類歷史,喙嘴翼龍也包含在內。

喙嘴翼龍的模式標本是在1830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Georg zu Münster研究,當時是翼手龍屬的一個種。在當時,翼手龍屬的屬名仍未統一,計有:PterodactylusOrnithocephalus。在1831年,喙嘴翼龍的正模標本,被德國古生物學家Georg August Goldfuss命名為Ornithocephalus müensteri[3]

在1839年,Georg zu Münster將一個具有長尾的標本,歸類於Ornithocephalus longicaudus;種名意為「長尾」,以區別於其他的翼手龍屬。

在1845年,由於翼手龍屬的屬名已作出決議,Pterodactylus這名稱的建立早於Ornithocephalus,具有優先權;德國古生物學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將O. münsteri改名明氏翼手龍(P. münsteri)。隔年,汪邁爾提出這些長尾的物種,有別於其他短尾的翼手龍屬,足以建立個別的亞屬,於是將這個種更名為Pterodactylus (Rhamphorhynchus) gemmingi[4]直到隔年,汪邁爾才將喙嘴翼龍Rhamphorhynchus)更改為獨立的屬,包含:長尾喙嘴翼龍(R. longicaudus)、R. gemmingi

直到1861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才將明氏翼手龍(P. müensteri)更改為明氏喙嘴翼龍(R. münsteri)。雖然明氏喙嘴翼龍的建立可追溯至1831年的Ornithocephalus müensteri,但汪邁爾建立喙嘴翼龍時未包含這個種,因此明氏喙嘴翼龍當時不被認為是模式種

在1888年,由於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明文規定生物的學名不能使用拉丁字母以外的字母;於是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為明氏喙嘴翼龍的屬名,從R. müensteri修改為為R. muensteri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明氏喙嘴翼龍的模式標本遺失。如果原始的模式標本遺失、或保存狀態差,應選出另一個標本作為新模標本。在1975年,古生物學家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宣稱因為各地博物館已有許多狀存良好的喙嘴翼龍標本,因此不必找出新模標本。

直到1990年代,喙嘴翼龍已有五個種,發現於德國索倫霍芬,牠們之間的體型差異大。此外,英格蘭、西班牙、非洲等地也有發現零散的喙嘴翼龍化石,也被建立為新種。

在1995年,翼龍類學家Chris Bennett提出一份喙嘴翼龍的德國化石研究,發現這五個種其實是同一個種(明氏喙嘴翼龍)的不同成長階段。Chris Bennett也提出,德國以外的喙嘴翼龍可能是喙嘴翼龍科的分類未明屬。目前大多數古生物學家只接受明氏喙嘴翼龍是有效種,而其他種大多成為明氏喙嘴翼龍的異名。[5]

在1977年,植物學家L.A. Garay將一屬蘭科植物命名為Rhamphorhynchus。但這兩個物種分屬於動物界植物界,因此沒有命名優先權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Template:DeWellnhofer, P. (1975). "Die Rhamphorhynchoidea (Pterosauria) der Oberjura-Plattenkalke Suddeutschlands." Palaeontographica, A 148: 1-33, 148: 132-186, 149: 1-30.
  2. (英文)Bennett, S.C. (2002). "Soft tissue preservation of the cranial crest of the pterosaur Germanodactylus from Solnhofe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2(1): 43-48.
  3. Template:DeGoldfuss, G.A. (1831). "Beiträge zur Kenntnis vershiedener Reptilien der Vorwelt." Nova acta Academiae Caesareae Leopoldino-Carolinae Germanicae Naturae Curiosorum, 15: 61–128.
  4. Template:DeMeyer, H. von. (1846). "Pterodactylus (Rhamphorhynchus) gemmingi aus dem Kalkschiefer von Solenhofen." Palaeontographica, 1: 1-20.
  5. (英文)Olshevsky, G. (2001), "Re: Pterosaur Help", discussion group,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viewed January 10, 2009. http://dml.cmn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