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喧譁與騷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喧譁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國著名作家福克納的經典作品。小說 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遊手好閒、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愛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能。全通過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最後則由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做一補充。 《喧譁與騷動》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有名台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着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傑弗生鎮上的康普生家。這是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望族。祖上出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家中原來廣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爾西和她的小外孫勒斯特了。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他整天醉醺醺,嘮嘮叨叨地發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兒子昆丁。 康普太太自私冷酷,無病呻吟,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實際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以致僅僅成了一種「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為母親與妻子應有的溫情,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從她那裡得到愛與溫暖。 女兒凱蒂可以說是全書的中心,雖然沒有以她的觀點為中心的單獨的一章,但書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為都與她息息相關。物極必反,從古板高傲、規矩極多的舊世家裡偏偏會出現浪蕩子女。用一位外國批評家的話來說,是:「太多的責任導致了不負責任。凱蒂從「南方女」的規約下衝出來,走過了頭,成了一個輕佻放蕩的女子。她與男子幽會,有了身孕,不得不與另一男子結婚。婚後丈夫發現隱情,拋棄了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養在母親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闖蕩。 哥哥昆丁和凱蒂兒時感情很好。作為沒落的莊園主階級的最後一代的代表者,一種沒落感始終追隨着昆丁。這個「簪纓之家」的孑遺極其驕傲,極其敏感,卻又極其孱弱(精神上、肉體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過分重視妹妹的貞操把它與門第的榮譽甚至自己生與死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凱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結婚一個多月後,他投河自盡了。 《喧譁與騷動》是美國南方文學領軍人物威廉·福克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為作者帶來盛譽的作品,也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福克納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納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愛的一部作品。該書在出版了多年之後,才因其複雜的結構和令人迷惑的內容而引起極大的關注。小說表現了福克納先進的寫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成為批評家爭相研究的對象。評論家從不同的角度對該小說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小說獨特的敘事技巧吸引了許多讀者的興趣,而從巴赫金的復調理論研究這本書的學術論著還不多見。巴赫金的理論主要有時空體理論、對話理論、復調理論和狂歡化理論,它們相互滲透,彼此影響。 小說大量運用多視角敘述方法及意識流法手法,是意識流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派小說的經典名著。 與《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喧譁與騷動》蘊含着強烈的情感力量、沉重的道德感、精湛的寫作技巧以及豐富多樣的主題。在本書中,福克納打破了傳統的以鐘錶時間為順序的情節構思。為其後期作品「多角度敘事」及「意識流」的特點打下了基礎。

作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原因為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脈絡是這個縣傑弗生鎮及其郊區的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個家族的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系中共60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個長篇、短篇小說中穿插交替出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譁與騷動》。 福克納使用的句法往往是奇特而扭曲的,這些句子看起來過於繁複,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同位關係很模糊,甚至沒有。插句裡面常常套着插句,使人困惑,這些曲折流動的句子使得讀者沉浸於他所創造的世界之中。大量抽象的詞彙在其作品中往往反覆出現。這些詞彙的堆砌使他寫出的句子常常被批評為累贅,然而沃倫貝克認為他的用詞往往很是精確,累贅的傾向在《喧譁與騷動》之後的作品中也有所抑制。表示特徵或抽象定義式的 …

內容預覽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國現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個沒落的莊園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參加過加拿大皇家空軍。復員後,上了一年大學,以後做過各種工作,同時業餘從事寫作。他最早的兩本小說是當時流行的文學潮流影響下的作品,本身沒有太多的特點。從第三部小說《沙多里斯》(1929)開始,才形成自己獨特的題材與風格,即不斷寫"家鄉的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①,終於"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天地"②。這個天地就是他所虛構的位於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約克納帕塔法縣,這個縣的中心是傑弗生鎮。福克納後來的作品,除了少數幾部之外,都以這個縣和傑弗生鎮為背景。福克納的這套"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由十五部長篇和幾十個短篇小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