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丹氏銀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丹氏銀鮫

學名  Chimaera jordani

命名者 Tanaka, 1905

英文名 Silver chimaera

別名  黑翅沙、鼠魚、兔魚、鬼鯊、幽靈鯊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74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銀鮫 Chimaeriformes

  銀鮫 Chimaeridae

  銀鮫 Chimaera

喬丹氏銀鮫,體側扁而延長,向後漸細小。頭高而側扁,約為全長的1/8,頭寬約為等於頭高的3/5。雄性的眼前上方具一柄狀且彎曲的額交腳器(frontal clasper),但交腳器可豎直,前端具一群小棘。吻短高而圓鈍。眼大,上側位。側線呈直線縱走。上頜前齒板喙狀,側齒寬大而呈三角形;下頜齒寬大,邊緣凹入。

背鰭2個,以一低膜相連,第一背鰭具一扁長硬棘,硬棘後緣上部鋸齒狀,下部具一淺溝,前緣則鋒利;第二背鰭低平延長,與尾鰭上葉間以一缺刻分隔;臀鰭低平,後端尖突,與尾鰭下葉間以一缺刻分隔;腹鰭中大,雄性腹鰭內側具三叉形之生殖交腳器(pelvic clasper),腹鰭前方另具一圓扁形之前生殖交腳器(prepelvic clasper);胸鰭寬大;尾鰭細長,上葉鰭高約與第二背鰭後部鰭高相等。頭體單一的暗褐色。[1]

棲地環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棲息深度716 - 1600公尺

棲息於大陸棚及上層斜坡的中小型深水魚。冬季向近海洄游。卵生,卵殼大而呈紡錘形。主要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2]

分佈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相模海日本臺灣及東海。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3]

繁殖

卵生的。蛋被包裹在角質殼中。

保育

數據不足(DD) ;評估日期: 2006年1月31日

參考文獻

  1. 喬丹氏銀鮫,fishdb.sinica.edu.tw
  2. 喬丹氏銀鮫,fishdb.sinica.edu.tw
  3. Chimaera jordani,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