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納森·齊特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納森·齊特林 Jonathan Zittrain

圖片來自cdn

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1969年12月24日),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匹茲堡哈佛法學院國際法教授、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1]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2],《互聯網的未來》一書的作者[3]

互聯網的未來

互聯網的未來》是喬納森·齊特林對互聯網未來發展狀況的思索與預測的結晶,他認為,互聯網將不再是可繁殖的、開放的個人計算機附着在可繁殖的網絡空間之中,「未來是一個不可繁殖的封閉設備被捆綁在一個受控制的網絡上」[4]。齊特林認為,網絡安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他認為,如果任由網絡恐慌情緒持續蔓延,那麼普通用戶離只能執行鎖定程序的未來就不遠了[5],並且斷定「互聯網空間變得越來越複雜」[6]。齊特林擔心互聯網時代將會破壞計算機的可擴展性這個特質,以iPhone迅速崛起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使得計算機在慢慢變得電器化,用戶的權力在不斷削減[7]。齊特林將互聯網特性概括為用戶廣泛參與的非贏利性的社會創新組織[8]

互聯網是一個動詞

齊特林在2009年一次TED演講中闡述了他的互聯網基本觀念,其核心思想是,民眾發自內心的互助心理促成了互聯網的良性發展,也就是說,互聯網不是簡單的信息平台,而是一個動詞,每一個互聯網用戶都能成為其中的一個參與者[9]

擔憂人工智能

齊特林認為,隨着計算機系統日趨複雜,民眾或許將難以對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密切監視。「隨着我們的計算機系統越來越複雜、聯繫越來越緊密,人類的自主控制權也不斷減少,這使我很擔心」,「如果我們『放手不管,忘到腦後」,不考慮道德倫理問題,計算機系統的演化或許會令我們懊悔不已」[10]

參考來源

  1. 歐洲法院:谷歌應根據用戶要求刪除搜索結果. 紐約時報.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6). 
  2. 互聯網未來在哪裡?大咖們提前「劇透」. China Daily. [2015-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3. Jonathan Zittrain. Berkman Klein Center. [2017-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9). 
  4. 光榮、毀滅與救贖的預言. 光明網.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5. 光榮、毀滅與救贖的預言. 光明網.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6. 網絡博彩尚未「出局」. FT中文網.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7. 互聯網變得有文化了?. 彭博商業周刊.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8. 互聯網悖論:網絡世界的創造與封鎖. 騰訊科技. [200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9. 喬納森·齊特林:互聯網是一個動詞. TED to Chin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3). 
  10. 專家稱人工智能對道德倫理問題提出重大挑戰. 新浪科技. [201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