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蔭縣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蔭縣 隸屬於黑龍江省伊春市,位於伊春市北部,黑龍江中游右岸,小興安嶺北麓東段。位於北緯48°8′30″至49°26′5″,東經129°9′45″至130°50′之間。總面積6739平方千米。嘉蔭縣東南接蘿北縣,南與鶴崗市,西南與伊春豐林縣、湯旺縣相鄰,西連遜克縣。嘉蔭縣轄地自西北向東南呈狹長地段,由於小興安嶺自西南來橫貫全境,北麓如雞爪狀向黑龍江岸延伸,所以全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嘉蔭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北部,一年四季的氣候差異大。截至2018年,嘉蔭縣下轄4鎮、5鄉。縣政府駐朝陽鎮。轄區常住總人口為8.1萬人(2018年)民國五年(1916年),設烏雲設治局,隸屬黑河道尹公署。1970年,劃屬伊春市。嘉蔭縣先後獲得「國家級園林縣城」 「國家級衛生縣城」 、「國家級文明縣城」 稱號。境內有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 2016年,嘉蔭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3.5億元,年均增長7.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3億元,年均增長11.6%。 [1]

目錄

1 建置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質 ▪ 地形地貌 ▪ 氣候 ▪ 水文 ▪ 土壤 ▪ 植被 ▪ 自然災害 4 自然資源 ▪ 水資源 ▪ 土地資源 ▪ 植物資源 ▪ 動物資源 ▪ 礦藏資源 5 人口 6 政治 7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8 社會事業 ▪ 教育事業 ▪ 體育事業 ▪ 醫療衛生 ▪ 基礎設施 9 風景名勝 10 地方特產 11 榮譽稱號

建置沿革

戰國至西漢期間,嘉蔭境內即有人類居住。隋唐遼金時期為女真居住地。明朝,開始在境內各滿族部落設「衛」、「所」。 17世紀後,主要為鄂倫春遊獵之地。 清初,嘉蔭地面歸黑龍江將軍管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興東道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烏雲、佛山地面為蘿北縣轄地。 民國五年(1916年),設烏雲設治局,隸屬黑河道尹公署。 民國十六年(1927年),劈烏雲縣、蘿北縣局設佛山設治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烏雲、佛山設治局同時升為三等縣,隸屬黑河市政籌備處。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東北淪陷時期,隸屬黑河省、三江省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烏雲、佛山兩縣先後光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佛山縣工委和佛山縣人民政府,撤消烏雲縣建置,先後隸屬合江省、松江省管轄。 1952年,劃歸黑龍江省黑河地區。 1955年,更名嘉蔭縣。 1970年,劃屬伊春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嘉蔭縣下轄4鎮、5鄉:朝陽鎮、烏雲鎮、烏拉嘎鎮、保興鎮、常勝鄉、向陽鄉、滬嘉鄉、紅光鄉、青山鄉,共計73個行政村;另轄和4個鄉級單位:太平林場、清河林場、馬連林場、嘉蔭農場。 縣政府駐朝陽鎮江山路23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嘉蔭縣位於伊春市東北部,黑龍江中游右岸,小興安嶺北麓東段。位於北緯48°8′30″至49°26′5″,東經129°9′45″至130°50′之間。縣域面積6739平方千米。嘉蔭縣東南接蘿北縣,南與鶴崗市,西南與伊春豐林縣、湯旺縣相鄰,西連遜克縣。縣城距伊春市222千米,哈爾濱市519千米、鶴崗市256千米、黑河市460千米,蘿北縣210千米。

地質

嘉蔭縣位於李四光先生提出的新華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帶一張廣才嶺隆起帶之北緣。 嘉蔭縣處於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吉黑地槽褶皺系北緣。東部牡丹江深斷裂延伸進來,其東屬二級單元佳木斯隆起之北部,其西為二級單元吉林小興安嶺優地槽褶皺帶。中、新生帶處於環太平洋構造體系之外帶。嘉蔭縣內出露地層有:元古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古生代地層缺失。

地形地貌

嘉蔭縣轄地自西北向東南呈狹長地段,由於小興安嶺自西南來橫貫全境,北麓如雞爪狀向黑龍江岸延伸,所以全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黑龍江流經遜克縣在葛貢河口入境,匯烏雲河、結烈河、烏拉嘎河、嘉蔭河等流經蘿北縣。小興安嶺和黑龍江是構成嘉蔭縣地貌的決定因素。西南部山脈縱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平均海拔高度450米左右。守虎山海拔787.9米,為嘉蔭縣之巔。中部為漫崗丘陵區,多是天然次生林,平均海拔250米左右。沿黑龍江水系形成的帶狀沖積平原,水草豐茂,平均海拔高度150米左右,最低點馬連站海拔76米。 按地貌的主要特點,嘉蔭縣可以分為4個不同地貌類型區:西南低山丘陵區,主要由花崗岩組成;西北部和中部崗狀丘陵區,主要由白堅系的火山碎屬岩和第三系的鬆散砂礫岩組成;黑龍江沿岸沖積平原由黑龍江低階地和河漫組灘成;東部玄武岩台地區,由第三系玄武岩組成,雖經侵蝕切割,仍可以看出二至三級點平面。 嘉蔭縣地貌狀況,20世紀80年代以前,多概括為七山一水二分田。經農業區劃辦勘測,1982年改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林地9106600畝,占總面積的78.3%,水面面積25.5萬畝,占總面積的2.2%;耕地面積665088畝,占總面積的5.7%;荒地面積1564862畝,占總面積的18.5%。 [2]

氣候

嘉蔭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北部。因縣內地形複雜,山脈縱橫,河流密布,又造成顯著的地區氣候差異。據多年氣象觀測,嘉蔭縣分為4個氣候區:沿江平原溫和區,平崗溫涼區,低山河谷冷區,深山河谷寒冷區。 [4]

季節劃分

由於地理位置,太陽輻射、大氣環海陸分布的影響,嘉蔭縣一年四季的氣候差異大:冬季漫長、乾燥、嚴寒;夏季溫和多雨;早春低溫多雨雪易澇,暮春少雨易乾旱;秋季降溫迅速,常有凍害發生。 [4] 根據氣候特徵,確定11月至3月為冬季、4至5月為春季,6至8月為夏季、9至10月為秋季。各季節的氣候概況是: 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量少,多大風,易出現旱澇災害。 夏季:溫和,多雨,濕度大。 秋季:降溫迅速,常有凍害發生。 冬季:從11月開始至來年3月末,長達5個月之久,是四季中最長、最冷、最乾燥的季節,平均氣溫零下19.9°C。

氣溫

嘉蔭縣各地年平均氣溫在零下0.7°C至零下1.5°C之間。最熱的六七月份極端最高氣溫沿黑龍江平原各村屯在零上35°C—37°C之間,低山河谷地區在37°C左右;最冷的一月份極端最低氣溫沿黑龍江各村屯在零下44°C—45°C之間,日最低氣溫低於零下30°C的日數最長連續44天之久,低於零下40°C的高寒潮日期最長可達10天。

降水和積雪

嘉蔭縣年降水數的空間分在除受大氣環流控制外,還明顯的受地形影響。降水量有一定規律,即自東北向西南稍有減少的趨勢。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約在500至600毫米之間。沿江平原溫和地區多於低山河谷寒冷區,溫和區年平均降水量615毫米左右,歷年最大值為782毫米,低山河谷寒冷區平均為530至540毫米,歷年最大值為680毫米。

日照

嘉蔭縣全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586.9小時,其中春季3至5月為481.6小時,夏季6至8月為712小時,秋季9至10月為395.4小時,冬季11月至2月為947.9小時。

嘉蔭縣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風速的年際變化規律:春季大於秋季,秋季大於夏季,夏季大於冬季。春季由於氣壓梯度大,寒潮和氣旋活動頻繁,特別是當貝加爾湖低壓向東南移經本地加深時,在其前部往往形成強盛西南風,後部則有猛烈地西北風。最大的風速可達17—22米/秒,並能維持1至2天。 風向受地形影響較大,全年以東風為最多。風向的季節變化是春季和秋季西北風的風向頻率最大,夏季東南風向頻率最大。

濕度

嘉蔭縣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0%。春季氣溫上升快,但夏季風尚未到來,因此空氣中水氣含量增加緩慢,所以春季相對濕度最小。歷年平均為57%,最小值僅40%;夏季,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迅速增加,氣溫雖有升高,但遠不如水氣含量增加的快,因此夏季相對濕度大,歷年平均為76%;秋季多晴朗少雲天氣,日射較強,相對濕度又減少,歷年平均為69%;冬季氣溫最低,相對濕度又加大,歷年平均值為73%。

河流

嘉蔭縣境內河流均發源於小興安嶺,流入黑龍江,統屬黑龍江水系,地圖上有名河流56條,其中比較大的26條。 黑龍江有兩源:即石勒喀河與額爾古納河。石勒喀河在蒙古與蘇聯境內。額爾古納河上游海拉爾河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境內,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自呼倫湖至洛古河段稱額爾古納河。兩源匯於洛古河東流,其下稱黑龍江。黑龍江在葛貢河口流經嘉蔭縣,至嘉蔭河口出境,流長249.5千米,流域面積約4萬多平方千米。 烏雲河發源於烏雲山南麓,河因山得名。《會典》作烏伊,《提綱》作烏衣,《經路》作五音河,民國初年地圖名烏雲河。「烏伊」系滿語,森林之意。全長141千米,河床寬10—85米。較大的支流有四條:西米干河、福民河、檐子氣河、需朱比尼河。該河流經本縣滬嘉、青山河、向陽8個鄉,經嘉蔭農場入黑龍江,流域面積2500平方千米。 結烈河發源於新青林業局嶺峰工區3千米處,由大翁泉河、翁泉河兩條支流匯集而成。流經烏拉嘎鎮、青山鄉、嘉蔭衣場,長77千米,流域面積1131.8平方千米。 烏拉嘎河發源於烏拉嘎鎮烏拉島西北溝8千米處,由大青河,南上馬奇河、北上馬奇河、西北岔河、柳樹河五條支流匯集而成。河長75千米,流域面積1215.5平方千米。 嘉蔭河發源於小興安嶺北坡,北影林場7千米處。嘉蔭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據《黑龍江志稿》記載:「嘉蔭河又作扎伊河(一作折溫河),《提綱》作查衣河,《盛京通志》作賽河,《紀略》作宰河。」俗稱「夾金河」,民國初年始定名「嘉蔭河」,系「扎伊河」轉音。全長129千米,流經本縣烏拉嘎鎮、保興鄉,入黑龍江,流域面積2151平方千米,年流量43020萬立方米,河床寬18米左右,屬常年河流。

地下水

鬆散砂礫石層孔隙潛水本類型系指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一級階地和支流漫灘上。含水層岩性系第四系全新統和上更新統的砂、砂礫石。地下水水質普遍良好,無嗅無味,無色透明,pH值5.5至6.5,呈弱酸性,礦化度小於0.2克/升。 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特點是:本裂隙孔除水均隱伏於拗陷帶內;含水層主要由白聖系粉砂質泥岩、砂岩、砂礫岩組成,局部由第三系砂礫岩組成;含水層厚度變化較大,5.35米至57.43米不等;地下水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1克/升。 風化網狀裂隙水: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呈網狀分布於隆起區,蓄水構造由花崗岩、變質岩、碎屑岩及風化裂隙、節理裂隙組成。由於水系的切割作用,風化裂隙水多以泉的形式溢出,泉出水量大小決定於裂隙發育程度。3大岩類比較,以花崗岩風化帶網狀裂隙水較為發育、泉平均出水量為0.677升/秒;變質岩次之,泉平均出水量為0.57升/秒;碎屑岩類更次之,泉平均出水量為0.351升/秒。地下水質普遍良好,礦化度均小於0.4克/升。屬低礦化度淡水,呈弱酸至弱鹼性。 構造裂隙水:縣區屬張廣才嶺第二強烈隆起帶,構造帶裂隙水的賦存條件與其密切相關。由裂隙泉水統計結果及鑽孔資料表明,本區構造裂隙水的特點是:華夏系構造體系中的壓扭性斷裂的旁側破碎帶是構造裂隙水的賦存地段,發育於斷層旁側的泉平均出水量為0.76升/秒,其中最大出水量為1.29升/秒;新華夏系構造體系中的次級扭性斷裂帶及其它構造體系的複合部位是構造裂隙水的賦存地段。風化帶裂隙水的側向逐流補給是本區構造裂隙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地下水質良好,為低礦化度淡水,呈弱酸性。 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含水層由侏羅系美豐組玄武岩、上第三系玄武岩和第四系玄武岩組成。導水性不均,一般小於4米/日,個別地段達26.54米/日。水位埋深1.6至25.6米不等。地下水水力特性以孔洞裂隙潛水為主,局部具承壓性質。地下水水質良好,多呈微乳白色,透明無嗅無味,礦化度小於0.3克/升,屬低礦化度談水。

土壤

嘉蔭縣土壤分為6個土類,16個亞類,32個土層,52個土種。 暗棕壤分典型暗棕壤、原始暗棕壤、草甸暗棕壤、白漿化暗棕壤、潛育化暗棕壤5個亞類。總面積6739081畝,占嘉蔭縣土地面積的66.66%;已墾耕地116850畝,占耕地面積的28.4%。嘉蔭縣各鄉鎮均有分布。常勝鄉373236畝,烏雲鎮178174畝,向陽鄉352432畝;滬嘉鄉388128畝,紅光鄉(含朝陽鎮郊)812770畝,保興鄉1603628畝,背山鄉1410543畝,烏拉嘎鎮1890850畝。 草甸土有3個亞類:典型草甸土、潛育草甸土、泛濫地草甸土。面積2216441畝,占嘉蔭縣總面積的21.92%;已墾耕地264940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64.41%。分布在河谷兩側,沿江平原,山間窪地,扇形溝口處也有少量分布。常勝鄉154047畝,烏雲鎮218789畝,向陽鄉449927畝,保興鄉592924畝,紅光鄉537755畝,青山鄉154658畝。黑土層深厚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間,土壤水分充足而穩定。

白漿土

嘉蔭縣白漿土面積132347畝,占全縣面積的1.3%,已耕地9555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2.3%。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漫坡、漫崗上。常勝鄉3200畝,烏雲鎮6558畝,紅光鄉43823畝,保興鄉78766畝。成土母質多為河湖粘土沉積物,地下水位較深,礦化度較低,黑土層較薄。其下有明顯的白漿層,質地粘緊,滲透性差,肥力低,冷漿,板結,干時硬,濕時粘,不抗旱,不耐澇,是本縣的低產土壤。1981年調分為兩個亞類:崗地白漿土和平地白漿土。

河淤土

河淤土有典型河淤土、生草河淤土兩個亞類。面積260794畝,主要分布在器龍江流域的河谷漫灘,以常勝、烏雲、紅光、保興等鄉鎮為多。河淤土母質為淤積物和洪積物,大部為砂質層狀,余為砂夾粘礫質,表土腐殖質較多,但肥力不高,且易受洪涉,宜做牧地。

沼澤土

沼澤土分草甸沼澤土、泥炭沼澤土、生草沼澤土、腐殖質沼澤土4個亞類。面積366717畝,占總面積3.62%,已墾耕地13445畝,占本土類的3.66%。主要分布於河網地區、山間窪地、平原蝶形窪地,以常勝青山烏拉嘎3個鄉鎮為多。

泥炭土

泥炭土只有一個亞類,即薄層泥炭土。初步調查面積為2542畝,主要分布在山間谷地及低注地段,以苦草泥為主,泥炭層一般在60厘米左右。有機質含量20.29%,全氮0.48%,全磷0.36%,全鉀2.065%,pH值5.85,呈微酸性。此類土壤雖黑土層較厚,腐殖質含量較高,但因質地粘緊、冷漿、板結、滲透性差,故耕性不良。

植被

嘉蔭縣位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北部,自然植被覆蓋率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0%,1985年統計,嘉蔭縣有林地375460公頃,占總面積的48.4%,草地134666公頃,占總面積的17.4%;耕地42346公頃,占總面積的5.5%。

自然災害

黑龍江洪水 黑龍江中游洪水組成主要決定於蘇聯的澤雅河和石勒喀河。若澤雅河與黑龍江上游洪水互相遭遇時,也能引起黑龍江中游發生特大水災。至於布列亞河,它只有在和黑龍江中游的洪水相遭遇的情況下,才會造成或加大其入口下游段的水災。布列亞河在嘉蔭縣常家屯對岸流入黑龍江,其洪水對本縣有直接影響。它匯入幹流後,在永安以下,保興山附近,江寬不超過600米至800米,江水突然受到峽控,暴漲暴落,往往使嘉蔭、烏雲兩站的水位變幅大於上游黑河站,是嘉蔭縣沿江沖積小平原極易發生水災的重要原因之一

澇災

澇災由於出現的時間不同,分為春澇、夏澇和秋澇。 (一)春澇:春澇在本縣的危害程度要遠遠超過春早。農諺說:「十澇九丟、十旱九收」。特別是重澇時,對春播影響極大,機械不能正常作業,播期拖後,浪費大量熱量,作物未能完成整個生育過程卻因早霜來臨而凍死。 (二)夏澇;夏澇年份大都伴隨着階段性低溫,由於陰雨天氣多,日照時數滿足不了作物進行光和作用的需要,乾物質得不到充分積累,延長作物生育期,因而遭受早霜危害。8月份正是麥收季節,如遇夏澇,機械不能下地作業,收穫不及時,造成豐產不豐收。 (三)秋澇:又稱埋汰秋。本縣秋澇大多數和夏澇連在一起,這樣就更加重了災情。 低溫冷害 低溫冷害是嘉蔭縣糧食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作物生育期積溫不足,白天溫度不高,夜間溫度不低,直接影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但小麥在低溫年的產量則大大高於高溫年的產量。據統計,低溫年小麥平均畝產76.5千克,而高溫年僅58.5千克。大田作物則相反,低溫年平均畝產只有60千克,而高溫年平均92千克。

冰雹

冰雹多發生在春、夏季節,嘉蔭縣內局部地區冰造成的災害雖然面積不大,但往往絕產。據縣氣象資料統計,每年平均出現冰雹2.4次,最多年為6次。

霜雪災

霜凍:由於本縣地理緯度高,地形複雜,海撥高度相差大,各地的初終霜時間有差別。 終霜雖有危害,但是程度小,只有各別年份在深山河谷區出現終霜災害。早霜是造成大幅度減產的主要災害。早霜一般出現在9月上中旬。據資料分析,當早霜出現在9月13日以前,農作物受凍害造成大面積減產。 雪災:幾乎每年初冬與早春都有一次。

地震

建國後嘉蔭縣出現三次有感地震。 [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嘉蔭縣境內有大小河流56條,泡塘湖泊多,可養殖水面1.8萬畝。 河流:黑龍江流經本縣6個鄉鎮,長249.5公里。在直接流入黑龍江的支流中,河長10千米以上的有21條,按流域面積分,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較大河流有4條(烏雲河、嘉蔭河、烏拉嘎河、結烈河),流域面積在100至1000平方千米之間的有8條,流域面積在50至100平方千米之間的有6條,流域面積小於50平方千米的有8條。 泡沼:由於黑龍江水系的變遷,江水泛濫沖積等因素的影響,在沿江平原一帶形成許多自然泡沼和坑塘。嘉蔭縣沿江平原地帶有大小泡沼59個,水面16438畝。

土地資源

據1981年調查,嘉蔭縣有可利用草原70.6萬畝。 截至2017年,嘉蔭縣耕地面積近120萬畝,適宜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126萬畝,草原面積36.5萬畝。

植物資源

嘉蔭縣約有野生植物資源近千種,其中林生800餘種,草甸、溝塘生200多種。 林生以蕨菜、刺嫩芽、黃瓜香、綠莖猴腿、山路5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多。蕨菜蘊藏量約3800噸以上,3鎮6鄉兩個國營農場均可採集,嘉蔭縣設採收點80處。在山坡、山巔、江心島嶼上大量生長着葡萄、臭李子、山櫻桃、山丁子、托盤、黑加侖、山梨、野玫瑰、五味子等野生漿果,並有松籽、山核桃、榛子等硬殼果類。

主要樹種

有紅松、雲杉、冷杉、興安落葉松、山楊、紫椴、白樺、楓樺、山榆、黃菠蘿等;伴生樹種和下生木主要有花楷械、山槐、赤楊、榛子、山櫻桃、山葡萄、獼猴桃等;禾本科:大、小葉樟、雀麥、早熟禾;傘科:獨活、香芹、澤芹、柴胡;菊科:艾蒿、野艾蒿、寬葉山蒿、鳳毛菊、東風菜、山尖子、鬼針草、狼尾巴草;參科:東北馬先蒿、輪葉婆婆納;薔薇科:莓葉委陵菜、龍芽草、水楊梅;毛莨科:唐松草、勺藥、升麻、草玉梅、鐵線蓮、北草烏;龍膽科;花錨、三葉龍膽;茜草科:茜草、豬殃殃、蓬子菜;桔梗科:聚花風玲草、雀斑黨參。截至2017年,嘉蔭縣森林覆蓋達近70%,有紅松、落葉松、黃菠蘿、胡桃楸等多種珍貴樹種;人參、黃芪、五味子等中草藥160餘種;都柿、山葡萄、山梨等山野果;蕨菜、薇菜、刺嫩芽等山野菜近百種;木耳、猴頭、蘑菇等著名山特產。

動物資源

嘉蔭縣約有野生動物17種,占全省97種的17·5%。其中林棲動物有黑熊、野豬、馬鹿、虎、馳子、繚子、山羊、狼、狸、灰鼠、黃鼠、貂等;棲息在草原農田中的有狐狸、山狸子、獾子、察子、草兔等;棲息在水城沼澤有水藏、水貂等;飛禽類有飛龍、沙漫雞、野雞、山鷹及各種鳥類。其分布狀況是:灰鼠、黃鼠、飛龍分布在背山鄉烏拉嘎鎮的紅松林中,跑子分布在次生林和淺山區溝培里;汗、馬鹿、駝鹿多在結烈河以東的落馬湖,保興鄉的保興山以及馬連、連江林場一帶。水黛、水貂分布在嘉葫河、烏拉嘎河、結烈河、烏雲河截至2017年,嘉蔭縣有[[[黑熊]]、野豬馬鹿等野生動物余種。黑龍江盛產「三花五羅」、有鯉、鯽、鱘、鮭等22個魚類,98種冷水魚。

礦藏資源

嘉蔭縣內已發現礦產以金為主,脈金居全省之首,砂金有金滿溝之稱。其次為煤礦。此外,黃鐵礦、蛇紋岩、珍珠岩、瑪瑙、油頁岩、麥飯石、偉晶岩等均有礦化線索。 截至2017年,嘉蔭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0餘種,其中黃金、褐煤、膨潤土、麥飯石儲量豐富。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嘉蔭縣總人口為8.1萬; 包括滿族回族朝鮮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政治

縣委書記 劉福軍 縣委副書記、縣長 徐鐵成 領導信息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參考資料來源

經濟

綜述

2016年,嘉蔭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3.5億元,年均增長7.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3億元,年均增長1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0788元,年均增長13.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4133元,年均增長10.1%。

第一產業

嘉蔭縣農業

2016年,嘉蔭縣三農」累計投入涉農資金15.8億元用於現代農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改善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先後實施了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萬畝示範帶高產創建項目及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完成了保興鎮、常勝鄉等5個鄉鎮土地整理和旱改水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10.69萬畝,新建千萬級農機專業合作社3個;累計享受國家農機補貼1491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452台(套),農田路建設完成500千米。 2016年,嘉蔭縣種植食用菌5000萬袋,實現產值1.4億元。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完成實測面積33.3萬畝。全年共組織赴俄農民440人,耕種俄方土地36萬畝,總產值實現7500萬元。2016年,糧豆薯總產量達到25.5萬噸,農業總產值實現19億元。 2017年,嘉蔭縣在全縣12個「三減」示範基地實施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共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53噸,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0萬畝,輻射推廣農業「三減」面積40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100%。打造了有機黑木耳示範區、綠色有機大豆種植示範區各1處,建設了液體菌種、棚室栽培等食用菌示範基地3處,「福地龍鄉」黑木耳品牌成功申報綠色食品標識,「嘉蔭木耳」地理標識已在國家質檢總局網站公示,並申報辦理了綠色食品認證3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種植食用菌5000萬袋,實現產值1.1億元。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實施了溫河治理工程,修復黑幹流治理工程施工壓毀公路3萬平方米。紮實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完成了69個行政村、34萬畝土地實際測量,並進行了公示。耕地參險面積達到78萬畝。2017年,糧豆薯總產量實現21.6萬噸。

第二產業

2016年,嘉蔭縣邊境經濟合作產業園被批准為省級工業示範基地,2011—2016年,累計實現利稅465.8萬元,安置就業1500餘人。同時,嘉蔭口岸在俄方口岸閉關的不利條件下,累計投資1.3億元,先後完成了港口碼頭、口岸延伸公路、口岸客貨監管區、口岸貨運站、口岸浮箱固冰通道5個重點工程,口岸貨物年吞吐能力達到100萬噸,旅客年通關能力達到20萬人次,為口岸恢復通關奠定了基礎。

第三產業

嘉蔭縣旅遊業

2016年,嘉蔭縣旅遊產業累計投資6億元,建設了「界江游」客運碼頭、中華恐龍塔、永安東湖風景區等重點旅遊項目21個,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成功晉升為4A級旅遊景區,連續五年成功舉辦了中俄國際集體婚禮活動,五年共接待遊客183.3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42億元。2016年,接待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同比增長30%以上。 2017年,嘉蔭縣全年接待遊客67.8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4.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6%和31.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6年,嘉蔭縣教育投入累計達到2.5億元,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十二年免費教育,對14所城鄉學校基礎設施進行了新建或改擴建,在全縣實施了營養餐和免費校服工程。

體育事業

2016年,嘉蔭縣累計投資4160萬元,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了體育公園、射擊場等體育設施,並多次承辦國家和省市級別體育比賽。

醫療衛生

2016年,嘉蔭縣啟動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行了藥品零差價銷售,累計讓利患者800餘萬元。新建了標準化縣醫院、中醫院和龍鄉頤養中心,縣醫院升級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中醫院升級為二級乙等醫院。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如期兌現,城鄉低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 2016年,嘉蔭縣新建了6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7個鄉鎮衛生院周轉房和4個貧困村衛生所業務用房,為10個醫療衛生機構購置超聲診斷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14種醫療設備。

基礎設施

2011—2016年,嘉蔭縣累計投資8.9億元,先後完成專項規劃編制14項,開工建設了第二熱源一期工程、幼兒學校等城市基本建設43項,建設了西環路、體育路等市政設施49項,「七縱五橫」城區路網格局基本形成,城區規劃面積達到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達到5平方千米。累計改造棚戶區8.37萬平方米,城區人均住房面積突破20平方米,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9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49%。 2017年,嘉蔭縣共完成棚戶區改造890戶、21.5萬平方米,實施了水岸華府、瀧浦居棚改項目,配建公租房49套、人才公寓15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91萬元。實施了熱電廠易地遷建項目,供熱能力由140萬平方米提高到225萬平方米,鋪設改造供熱和給排水管網14千米,新建、改造換熱站11個。啟動恐龍特色小鎮建設,編制了《嘉蔭縣恐龍特色小鎮概念規劃設計》,對臨街樓房實施外立面改造43棟、亮化31棟。完善城區交通幹線網絡,實施了建設街貫通工程,新建南部城區市政道路3條,升級改造了江畔公園。對恐龍大道、神州龍路等主要街道的行道樹進行了更新,補種了水曲柳、榶槭、雲杉等優質樹種,更新率為28.5%。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項目31項、102千米,完成農村公路安保工程49千米。實施了「四美五改、美麗宜居鄉村」行動,道路升級硬化1.59萬平方米、修建晾曬場1.6萬平方米,栽種苗木、花卉18.6萬株。在朝陽鎮、常勝鄉等5個鄉鎮實施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期工程,配置垃圾自卸車、壓縮式垃圾車、小型裝載機15台,配備垃圾箱1000餘個。 [4]

風景名勝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是2001年12月經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審定,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批准建立的,它坐落在中俄界河—黑龍江的右岸,面積38.44平方千米。1902年,俄羅斯地質學家在這裡發現了恐龍骸骨化石,並把挖掘出的化石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陳列在聖彼得堡的原蘇聯地質博物館內。 在這裡先後挖掘並組裝了10餘具恐龍化石骨架。這些恐龍化石主要為鴨嘴龍亞科。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a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神州恐龍博物館

總投資突破億元的大型文化工程神州恐龍博物館坐落在國家地質公園內。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是自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內蒙古二連浩特後,第五家恐龍博物館,也是的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體的園中館。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為地殼變遷的褶皺斷裂而形成的構造深谷。河谷總長15千米。發源於小興安嶺深處的茅蘭河受地形影響,形成跌水並發育成眾多瀑布和深潭,如茅蘭瀑布、迷你瀑布、袖珍瀑布、黑龍潭、三階潭、五階潭、仙女池等。有鄂倫春民族在這裡留下的漁獵遺蹟。 嘉蔭茅蘭溝素有「北方小九寨」之稱,是國家AAAA級森林公園、地質公園。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恐龍山漂流

恐龍山漂流自伊嘉公路191千米稻田大橋處,漂至黑龍江。隨着結烈河蜿蜒曲折的流向與起伏跌宕的自然地貌,其河流舒急相間。地勢落差較大處,水流湍急,使漂流極富風險和刺激性;地勢平坦處,水流舒緩,波平如鏡,兩岸樹高林密,草秀花艷。







嘉蔭口岸

嘉蔭口岸地理坐標為東經30°32′,北緯48°5′。與其對應的是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的巴斯科沃口岸,該口岸位於嘉蔭口岸下航班13千米處的黑龍江北岸。嘉蔭口岸碼頭在正常水位可停靠邊站3000噸級駁船,在枯水期也可停靠千噸級駁船。沿江上行可至黑河、漠河,下行可達同江、撫遠,進入松花江、烏蘇里江,也可進入俄羅斯境內,從出海口入韃靼海峽,到日本海;口岸距國鐵湯旺河火車站105千米,是沿江口岸距國鐵較近的口岸之一。 嘉蔭口岸是1989年4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對俄羅斯邊貿一類口岸。1993年5月1日,嘉蔭口岸通過了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







永安東湖景區

東湖由落馬湖水長年注入黑龍江水倒灌而成,湖區面積約0.5平方千米。北接一瀉千里的黑龍江,東、南與翠綠青山相依,西臨永安村。東湖水面寬闊,湖底為砂質,盛產鯉魚、鯿花、鰱魚、鯽魚等多種魚類。







保興山哨所

保興山哨所因坐落於海拔400多米的保興山上而得名,常年擔負着近15千米的邊境執勤和守衛任務。保興山主峰高504.2米。山下是緩緩東流的黑龍江,與俄羅斯巴斯科沃鎮隔江相望。








神秘觀音山

觀音山主峰海拔高度319米,臨江而立,巉岩峭壁,古木參天。東端有一山呈金字塔型,姊妹峰型似坐椅,椅上似有觀音菩薩靜坐。因此得名觀音山。






鄂倫春民族村

坐落於嘉蔭縣烏拉嘎鎮的勝利鄂倫春民族村是這裡定居生存下來最早的遊獵民族,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1985年在烏雲河上游左岸的石壁洞內發現鄂倫春族戰死首領的「船棺葬」。歷史上鄂倫春族使用獵犬、獵馬在興安密林中狩獵,他們居住在用木杆搭起的「撮羅子」,極具抗寒能力,他們的樺樹皮工藝製品、民族服飾以及只有口傳耳聽的語言等民俗,沿襲至今。






界江風光

白山頭旅遊療養度假村 朝陽鎮江濱公園 [5]

地方特產

大鰉魚

鱘科大型魚類,黑龍江所產為達氏鰉,是淡水魚中最大的一種。體長2—5米,重量一般在100—300千克,大者可達500千克。體長呈圓錐形,頭尖、口大、無鱗、有5列棱形骨板,背部呈綠色或褐黃色,體兩側淡黃,腹灰白色,肉質肥,味鮮美,含蛋白質16.8%,脂肪3.9%。

羊絨

嘉蔭縣也是黑龍江省北部地區絨山羊產業帶的中心。絨山羊存欄量近20萬隻。年產絨200噸左右。

椴樹蜜

嘉蔭盛產蜂產品,椴樹蜜是嘉蔭的品牌特產。嘉蔭縣地處小興安嶺北麓,林相是闊葉混交次生林。其中紫椴、糠椴、黃檗、核桃楸、暴馬丁香、山梨、五角楓等是闊葉林中的珍品,更是珍貴的蜜源樹種。年產椴樹蜜、刺五加蜜、冷丁香蜜、山槐蜜、梨花蜜、苕條蜜、水飛薊蜜、雜花蜜等800噸左右。

黑木耳

嘉蔭是全國著名的黑木耳之鄉。由於嘉蔭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利於黑木耳生長,全縣年種植木耳4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1600—1800噸。 [6]

榮譽稱號

嘉蔭縣被譽為「國家級園林縣城」。 嘉蔭縣被譽為「國家級衛生縣城」。 嘉蔭縣被譽為「國家級文明縣城」。 [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