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嘎巴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嘎巴菜

中文學名:嘎巴菜

嘎巴菜

「嘎巴菜」本名應為「鍋巴菜」,天津話稱「嘎巴菜」。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天津人俗稱鍋巴)、晾乾後切成柳葉形小條,浸在素鹵之中,盛碗,點上芝麻醬、

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鹵香乾片和香菜沫等六種小料製成

成品五彩繽紛,多味混合,素香撲鼻,鍋巴香嫩有咬勁,味美適口,營養豐富。

該品憑嚴格的純天然選料,精湛的十四道生產工序,特別是「大小鹵」工藝等三項絕活,使其風味別具特色,遠近聞名,深受消費者喜愛。天津的鍋巴菜既是食、又是湯、還是菜,成為天津獨有的特色佳肴。

中文名 嘎巴菜

主要食材 綠豆,小米

別 名 鍋巴菜

所屬地區 中國天津 屬 性 特色小吃

材料

綠豆 4小碗

小米 2小碗

大米 1小碗

香乾 1塊

香菜 1根

麻醬,醬豆腐

五香粉,生抽,老抽,鹽,雞精,澱粉

八角,香葉,山奈 各2個

嘎巴菜的做法

香乾切小丁,油炸

綠豆,小米,大米洗乾淨倒入破壁機,加水,一定要少放水,破壁功能打成漿。(水多了在放點豆子和小米,水少了再加水)

薄餅鐺派上用場,不粘鍋也行,我沒有竹蜻蜓推子,哪個省事用哪個

放一邊晾涼

切成平行四邊形,放在篦子上晾乾

適合晚上做

打滷子:鍋中到一點底油,炸香乾剩下的就可以,炸香八角,香葉,山奈(沒有可以不放),五香粉,放水,放香乾,放香菜根煮開。煮開後放生抽,老抽,鹽,雞精調味,水澱粉勾芡。

嘎巴菜放在碗裡,撒上香菜末,倒上滷子。淋上麻醬和醬豆腐汁

簡介

「大福來鍋巴菜」是歷史最久遠、最有名的。大福來店鋪,地處天津市紅橋區,該區聚居着18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4.48萬(當時),占全市回族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五十,是回族聚居區。

紅橋區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它既是天津近代工商業的搖籃,津菜的發祥地,又是天津清真小吃的搖籃。作為天津民族風味小吃的代表之一,大福來鍋巴菜就是其傑出的代表,天津穆斯林莫不以大福來為豪。

「大福來鍋巴菜」創始人姓張,是宋代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的第十三代。由張蘭夫婦創製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今傳承近三百年,店名乃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時所賜。它源於山東煎餅,創製於清乾隆年間,正式定型於清朝光緒年間,傳承至今。

歷史

大福來鍋巴菜創製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今傳承近三百年。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從大文學家蒲松齡《煎餅賦》的描述中,就可知當時山東人吃煎餅,除了卷大蔥、蘸醬的方法之外,還有沏煎餅湯的吃法。

後來流落津門的山東人也將煎餅帶到了天津,幾經演變,形成了天津人獨特的兩種煎餅食用方法,即鍋巴菜和煎餅果子。成為完全不同於山東煎餅卷大蔥,沏煎餅湯的獨特津門風味小吃。

北宋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娘在十字坡與官軍發生惡戰,搏殺中張青夫婦寡不敵眾突圍投奔了梁山。也就是在這場戰鬥中與其獨生子張君失散。年僅5歲的張君被一賣煎餅的老漢搭救。老漢孑然一身,

張君成了他的幫手,學得了制煎餅的手藝。老漢去世後,張君為尋父母,從山東來到直沽寨(即後來的天津)在三岔河口支棚賣山東煎餅營生。由此便世代相傳。元朝時期,統治者將子民劃為四等,

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不堪壓迫的張君後代,便信仰了伊斯蘭教,成為了二等公民色目人之一的回族。

到了清朝,張記煎餅鋪已遷至天津西大灣子,掌柜張蘭,乃張青的十三代重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途經天津三岔口上岸巡視觀景,一路遛到張記煎餅鋪前,饒有興趣地品嘗煎餅卷大蔥。

吃慣山珍海味的皇上,頭回吃到煎餅卷大蔥,很是新鮮,又味美爽口,便吃的太急,有些犯噎,遂讓張蘭上一碗湯。煎餅鋪從不賣湯,情急之下,張蘭夫婦將煎餅撕碎,撒上蔥花香菜,點上香油、鹽面,用開水一沏端了上來。

不想皇上龍顏大悅,連說好吃,問張蘭是誰做的。張妻被叫出來,皇上一指湯碗,問:「叫什麼名字呀?」婦人以為問她姓字名誰,便道:「郭八。」乾隆一聽,說:「鍋巴倒也合理,鍋上的嘎巴嘛!

再加個菜字,叫鍋巴菜就更好。」第二天,一位御前侍衛來到張記煎餅鋪送來二百兩賞銀,並對張蘭高聲叫道:「你的大福來了!」隨即張蘭方知昨天來的老爺子乃是當今皇上,忙叩頭謝恩。

從此張蘭將店鋪字號改為大福來,煎餅鋪改為鍋巴菜鋪,專營鍋巴菜。為不負皇恩,張蘭對煎餅湯做了兩大改進。一是煎餅原料由小米加黃豆改成綠豆加大米。以更適宜天津口味;二是將白開水改成素鹵,外加小料。

從而張蘭創製出有別於煎餅湯的原始天津鍋巴菜,素香風味的天津鍋巴菜從此誕生。

鍋巴菜問世以後,大受歡迎,效仿大福來的鍋巴菜鋪越來越多,競爭日趨激烈起來。到清光緒年間,大福來掌柜張起發對大福來鍋巴菜製作工藝又進行了三項重大改進,即大小滷製,香菜根熗鍋和鹵香乾片。

從而使大福來鍋巴菜格外好吃,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一枝獨秀。大福來鍋巴菜工藝從此正式定型,世代相傳。[1]

小貼士

1.大米可放可不放,是為了增加粘稠度,

2.香乾可以用一半放在滷汁中,另一半加入醬油和一點水燒勁道,和香菜末最後放,當小料吃

參考文獻

  1. [1],下廚網, 202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