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團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團鎮隸屬於上海市奉賢區,地處於奉賢區最東部,緊靠上海臨港新城,西依奉城鎮,南接海灣鎮,北與浦東新區大團鎮、宣橋鎮相連,距東海大橋10公里。2010年,鎮域面積74.1平方公里,下轄四團社區、平安社區、邵廠社區、平安二社區以及21個行政村。2017年,全鎮常住人口78730人。[1]

建置沿革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吳郡析崑山縣南境、嘉興縣東境、海鹽縣東北境置華亭縣。

元代起設縣治於松江府,四團屬華亭縣白沙鄉轄地。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治置奉賢縣,隸屬蘇松道松江府,四團地屬奉賢縣白沙鄉十五保轄地。

清宣統二年(1910年),四團改屬為奉賢縣東一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奉賢縣東一鄉改為奉賢縣第三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三區改為第五區,四團設區治機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日寇入侵浦東,四團淪為敵占區,縣成立"治安會",四團為治安分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政府復治,四團為江蘇省奉賢縣第五區。9月改為奉賢縣四團區。翌年7月,四團區併入奉城區,原四團1鎮14鄉合併為1鎮(四團鎮)。

1949年5月14日,四團解放,設立四團鎮人民政府,隸屬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奉賢縣第五辦事處(奉城)。

1952年,撤銷蘇南行政公署,四團改隸為江蘇省松江專區奉賢縣第五區(奉城區)。

1957年9月,撤區並鄉。

1958年,四團改隸為江蘇省蘇州專區奉賢縣第五區。10月,創建公社畜牧場。是年11月24日,奉賢縣劃歸上海市管轄,四團隸屬上海市奉賢縣。

1959年3月,改設為四團人民公社。

1959年9月,新市劃歸頭橋鄉,是年底,管理區撤銷。

1961年5月,生產隊改為生產大隊、小隊改為生產隊。

1962年,金洋大隊從大橋大隊析出,同年設立四團街道居民委員會。

1978年,創辦四團公社種子場。

1984年,政社分設,恢復四團鄉人民政府,建立鄉轄村建制。

1994年2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撤銷奉賢縣四團鄉建制,建立奉賢縣四團鎮人民政府,實施鎮轄村(居委)建制(5月8日四團舉行"撤鄉建鎮"掛牌儀式)。

2001年7月,奉賢撤縣建區,四團鎮隸屬上海市奉賢區。

2003年11月21日,撤銷四團鎮、平安鎮建制,建立新的四團鎮。

2010年,平安鎮和邵廠鎮併入。

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下轄四團、三團、陳灣、新橋、三坎、漁村、平安、邵廠等8鄉86村。

1952年,轄33個農業生產高級合作社:天鵬中心社與天鵬一至八社、團結中心社與團結一至五社、紅旗中心社與紅旗一至三社、繼光中心社與繼光一至六社、光輝中心社與光輝一、二社、光明二至五社。

1958年9月,頭橋新市地區5個高級社併入四團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下設7個營69個連261個排。

1959年3月,轄6個管理區(四團、三團、陳灣、新橋、漁村、新市)、27生產隊、267個生產小隊。

1959年年底,直轄22個生產隊。

1962年,全公社為23個生產大隊、1個牧場和1個居委。

1984年,恢復四團鄉人民政府,轄有村23個和牧場、種子場、居委各1個。

1985年,四團鄉有23個行政村,247個村民小組和四團街道1個。

1986年7月,柴場、盤灶2個村與成衣一廠、塑料製品廠2個廠劃歸洪廟鄉,四團鄉有21個村(22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1個牧場、1個種子場。

2003年11月,全鎮轄21個村22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21居民小組。

2004年,鎮有43個行政村:三坎、鎮東、鎮西、團南、金洋、三團、四名、張家、長堰、秦樹、小盪、蒲基、五墩、新橋、沈家、夏家、拾村、南拾家、漁村、石家坎、漁洋、向陽、桐橋、龍尖、平北、平南、平海、三團港、紅莊、五四、七古、農展、民福、新建、前哨、邵靴、紅衛、砂磧、橫橋、楊家宅、五古、良民。

區劃詳情

2010年,四團鎮下轄:四團社區、平安社區、邵廠社區、平安二社區,以及21個行政村:三坎、鎮西、大橋、團南、四團(四名與三團合併,各取一字,叫做四團村)、長堰、小盪、新橋、夏家、拾村、漁墩、漁洋、向陽、龍尖、平海、三團港、五四、新建、前哨、橫橋、楊家宅。[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團鎮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最東部,緊靠浦東新區,西依奉城鎮,南接海灣鎮,東臨上海臨港新城,距東海大橋10公里,鎮域面積74.1平方公里。

氣候

四團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四季分明,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冬季較寒冷,夏季較炎熱、濕潤,多雷暴雨降水,年內光、溫、水同季,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常遭受颱風、雷暴雨、雷電、高溫、龍捲風、低溫陰雨等災害性天氣的侵襲。年均降水量為1180.7毫米,雨日為135.3天,無霜期為232天,年平均氣溫為15.5℃,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42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

土壤

四團地層是長江水流和海潮沖積挾帶的大量泥沙,逐漸沉積高出海面而成陸,幾經圍墾改良,土壤耕作層逐漸深厚。境域內土壤大體分為6類:黃泥頭、沙性黃泥頭、灰底黃泥頭、貝殼沙黃泥頭、黃夾沙、沙夾黃,其中貝殼沙黃泥頭集中在柴場村。

地勢地貌

地勢平坦,屬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基承載為8-10噸/平方米。擁有上海市最高的地面標高,區平均標高達4-4.5米,高於上海平均標高0.5米以上。[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至2003年末,四團全鎮農用土地面積2149.49公頃,其中耕地1761.23公頃,人均耕地保持在0.075公頃;復墾土地總面積119.25公頃,新增耕地面積30.75公頃;有各種林地與綠化面積272.40公頃,全鎮綠化覆蓋率14.67%。

生物資源

四團境內有植物300餘種、動物90餘種。其中,中藥材有車前草、地疔草、律草、仙人對坐草、浮萍草、金錢草、大小薊草、脫力草等近百種。

人口

2003年末,全鎮總戶數為1.13萬戶、總人口2.82萬人,比1986年減少20%;其中女性1.43萬人,男女性別比為96.61:100,全鎮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為865人。2003年末,居住在全鎮各村農業戶8362戶,人口1.86萬人。

2011年,全鎮常住人口7萬人 ,戶籍人口4.95萬人左右。常住人口出生數510人,人口出生率7.6‰,自然增長率2.1‰,戶籍人口出生290人,人口出生率5.8‰,自然增長率-1.8‰,計劃生育率99.5%以上;流動人口出生220人,計劃生育率85%以上。[4]

經濟發展

綜述

自2002年,四團鎮先後建設了三港經濟園區、跨州經濟園區、俊港經濟園區、前港經濟園區、灝然經濟園區、邵廠園區、平安經濟園區、四團經濟園區等經濟園區。

2005年,四團鎮社會總產值78.88億元,年遞增30%以上;完成稅收4.23億元,比上年增長67.8%;全鎮有納稅企業達4000餘戶,其中實業型企業521戶。2007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00億元,實現工業產值65億元,完成稅收5.5億元。

2012年,四團鎮全年實現增加值3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6%,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5.86億元,全年完成稅收8.5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8.0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73億元,規模以上企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41.35%。

第一產業

2003年,四團全鎮糧食種植面積902.4公頃,糧食總產量7529噸,比1986年分別下降17.52%和39.12%。是年末,全鎮第一產業總產值2.02億元,是1986年的13.7倍,其中農業(糧食、蔬菜、水果、西甜瓜等)產值7434萬元;林業產值115萬元;牧業(豬、禽、蛋等)產值9146萬元;漁業(魚、蝦等)產值3457萬元,分別占全鎮第一產業的36.89%、0.57%、45.39%和17.15%。

2012年,四團鎮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32億元,比上年增長0.79%,完成農業總產值4億元。

第二產業

2003年末,四團鎮全鎮有工業企業167家,其中經濟園區有26家、股份合作制企業36家、民營企業126家、"三資"企業8家,企業職工總數5796人。實現工業總產值8.21億元,利潤2087萬元,分別是1985年的18.44倍和3.73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比重由1985年的71.50%上升至2003年的80.30%。2007年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落戶四團。

2012年,四團鎮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20.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1%,完成工業總產值61.86億元。

第三產業

1992年起,商業市場呈現多元化,商品流通多渠道。1998年,國營、集體商業體制改革。至2003年,四團地區有租賃商店和個體商業店鋪759家,其中商業性526家、服務性233家;農村日用食品雜貨店66家。從業人員1512人,是1985年4.8倍。社會商品零售額為1.15億元。商業營業總額為7566萬元、利潤總額631萬元,比1985年分別增長2.8倍和7.8倍。

2012年,四團鎮第三產業增加值10.26億元,比上年增長32.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4%。[5]

社會事業

教育

2003年末,四團鎮全鎮有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高級中學各1所包括四團幼兒園、四團小學、四團中學、景秀高級中學等。2003年末,全鎮各校操場總面積為2.71公頃,各種專用教室25個,實驗室6個,多媒體教室4個,電腦房6個,配置電腦305台,中、小、職校都實現寬帶上網。各學校的綠化總面積2.9公頃。2005年,四團鎮投資1000萬元完成了四團中學的改建工程。[12]

衛生

2003年,四團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23個。四團衛生院,是1957年由四團聯合診所改建而成。至2003年底,共有房屋建築面積4182平方米,固定資產385萬元,在職職工68名,其中各類醫技人員58人,核定床位40張,實際開放床位58張,設置門診、病房、婦幼、防保、後勤、行政6個組,開設臨床功能科室16個及特色科室4個。2003年,全鎮有村衛生室23個,其中團南村、新橋村各設有村衛生室2個。共有鄉村醫生37人。

文化

四團文化站始建於1957年,址設四團中街,工作人員1人。站內有圖書、報刊等,供群眾借閱。組織群眾文藝演出隊、開展文化宣傳和群眾性體育競賽等活動。

四團圖書館始建於1957年,址設中街。1982年遷址於文化中心大樓,並增設少兒圖書室。1985年,圖書館建築面積150平方米,有工作人員2人,藏書8992冊。

至2003年,全鎮組織科技、文化等"三下鄉"活動8屆次,廣場文化活動8次,送科技書籍下鄉3500冊。完善廣播線路總長96杆千米,建立起有線電視傳輸設施和傳輸線路28.85杆千米。[6]

交通

四團鎮有A30、A2兩高速公路(有匝道)穿過。兩高速公路分別經過鎮區南北,並在四團有上下匝道,新四平公路連接兩條高速公路,並貫穿全鎮南北,新形象的南北軸線,東西方向的川南奉公路在鎮區與之交匯,境內還有大葉公路連松江及浦東,平莊路東到浦東臨港,西接金山至浙江,兩港大道連接浦東機場及洋山深水港,成為四團連接上海自貿區的主要道路。新滬杭路連接浙江及上海化工區、星火開發區。境內還有浦東鐵路(滬通鐵路)四團站。隨着洋山深水港建設、東海大橋通車、東海二橋的規劃建設、滬通鐵路的建設,交通優勢日漸凸現。

文化古蹟

聖果寺遺址

聖果寺遺址位於四團鎮北街(俗稱北市稍),建於明嘉靖年間。神像毀於1950年,大殿於1957年拆建,尚存二埭樓房為小學校舍。1973年拆除聖果寺大殿,材料用於改建四團中學校舍。1991年初,以小盪小學舊址與縣宗教事務辦置換產權,聖果寺最後兩埭寺宇被拆除,改建為四團中心小學操場。僅保存原寺前天井內蘑菇形桂花樹1棵、銀杏樹2棵,樹齡均有50多年。散落在牆腳處的數根石碑、石柱、石框等,成為人們休閒的坐凳。聖果寺殿堂內4塊圓柱形雕花石墩,直徑50多厘米,高40多厘米,已移至四團小學新校舍內。1998年四團中心小學遷至新址。1999年,鎮敬老院遷入。

城隍廟遺址

城隍廟遺址位於聖果寺西側,建於清康熙年間。城隍廟的戲樓於1976年拆除,尚存廟舍5間。後在城隍廟遺址上由奉城房管所建造兩幢居民住宅樓。1992年初,城隍廟的最後5間廟舍(已為居民住房)被拆除,在遺址上建造四團中心小學四層綜合樓一幢。1998年,四團中心小學遷入新校舍,1999年2月綜合樓由四團鎮敬老院遷入使用。[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