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四姑娘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我國地貌第一階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汶川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連,屬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質公園類型為極高山山嶽地貌、第四紀冰川地貌。其園區山勢陡峭,為東北高、西南低。河溯源切割強烈,谷深坡陡,相對高差達2000~2500米。分為中切割極高山、深切割高山和深切割高中山三個地貌區,發育規模大小不等的數十條現代冰川。總面積49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面積394.83平方公里。 四姑娘山,以雪山、冰川、峽谷、湖泊、飛瀑、綠柱石和天河石礦物等極高山山嶽地貌、第四紀冰川為代表的地質足跡在全國53家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阿壩州繼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黃龍國家地質公園後的第3處國家地質公園。[1]

成因分析

四姑娘山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海侵、隆起造山、冰川雕塑幾個階段:在4.9億年以前四姑娘山地區是一個古大陸,之後,隨着不斷廣泛的海侵,園區處於淺海陸棚和廣闊的陸表海環境。

進入三疊紀末期,由於古特提斯洋的消減閉合,致使昌都陸塊、揚子陸塊和華北陸塊碰撞,導致甘孜—松潘海槽關閉,海水退出,結束了區內海洋歷史,進入碰撞造山和陸內變形新時期。從距今2.05~1.37億年的侏羅紀開始至距今6500~260萬年的古近紀—新近紀期間區內無沉積。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隆升形成高原,並伴隨大規模酸性岩漿侵位。四姑娘山燕山期花崗質岩石就是這一時期酸性岩漿(富含硅元素的岩漿)侵位的地質記錄。

從距今260萬年開始進入了第四紀至人類紀。隨青藏高原整體抬升,公園內海拔迅速增高。冰期時氣候轉冷,而且由於海拔較高,形成第四紀冰川以山嶽冰川。約從距今1萬年的冰後期開始,冰川大面上局部地區殘留了現代冰川,氣候總體轉暖。

低處河流侵蝕作用加強,在原冰川U形谷地貌的基礎上,下切形成V形谷,沿山間河谷地帶形成了河流沖積階地及河漫灘。至此,四姑娘山地區的地貌格架就己基本形成了。隨第四紀繼續隆升,在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的長期雕塑下,逐漸使各種景觀豐滿完美,更具魅力,從而形成四姑娘山獨特的風景。

主要景點

園區由「三溝一山」構成:雙橋溝全長35公里,有陰陽穀、三鍋莊、牛心山、阿妣山、人參果坪、五色山、日月寶鏡、尖子山、獵人峰、野人峰、棧道等重要景點;長坪溝全長20公里,峽谷長天,適合騎馬遊歷;海子溝全長26公里,海子(高山湖泊)成群,湖水清澈,水草豐茂,適宜步行探險。四姑娘山是嘉絨藏族的主要聚居區,民族風情原始、古樸、神秘。神話傳說、祭祀慶典、悠悠民歌、歡快鍋莊、片石寨樓,轉山會、朝山節和極富宗教意蘊的瑪尼堆、獵人經幡構成濃郁的風土人情。

溝景區

海155~5386米,平均寬約200米左右,海子溝全長四姑娘峰景區海拔4400藻類生物密集生長於花崗岩岩塊之上形成。此種海子子溝景區海拔319.2公里,面積約為78.77平方公里,冰川谷前緣海拔為3155米,位於鍋莊坪一帶,以高山湖泊、冰U谷為主要地質遺蹟景觀。溝內有大海子、花海子、石草海、月亮海、嘣嚨海、西牛海等十幾個高山湖泊,湖水清澈見底。清風徐來,漾起千層碧波萬點晶瑩。藍天和白雲都將自己最美麗的身影留給這高原上的小海,古魚類因此保留下來,四面山色層次分明地棲息在海水之中,安詳而快慰。無鱗的運成為今天人們了解這塊土地的活化石。站在方圓幾公里的大海子邊,看高原黃鴨在水面飛翔,聽空山鳥語美妙的音樂,讓人冥想此海子的靈性。聖潔的水將洗卻塵世的憂怨,讓生命歸於永恆。海子溝景區是登大姑娘、二姑娘山的必經之地。

四姑娘峰景區

~6250米,面積約為9.83平方公里。以保護四姑娘、三姑娘、二姑娘、大姑娘等極高山山嶽景觀、第四紀冰川遺蹟、高山草甸為主。

紅石景觀

紅石景觀為紅色藻類生物密集生長於花崗岩岩塊之上形成。此種藻類生物在高海拔地區多見,但一般規模較小,不易形成大面積、大規模群體。公園內紅石主要發育於長坪溝兩河口北約0.5米處的紅石灘和雙橋溝小溝。經取樣分析其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有紅色藻類生長的岩石和無紅色藻類生長的岩石在微量元素含量上並無差別,但可以證實紅色藻類大量繁殖的載體岩石為花崗岩類。與其它岩石相比,花崗岩類主要富含鉀、鈉等鹼土金屬元素,這些元素可在風化的最初階段就從岩石中析出其中的大部分。

對於四姑娘山地區花崗岩上的藻類植物來說,其吸附生長的生態方式特別有利於吸取高濃度的鉀、鈉元素,濕潤多雨的氣候又提供了生長所需的水分,故生長良好。初步研究表明,四姑娘山豐富的花崗岩資源是紅石形成的先決條件,冰川作用和融凍風化作用形成的眾多花崗岩礫石是藻類生長的土壤,適宜的氣候使這一土壤發育成營養豐富的「培養基",生存環境特佳,紅色藻類生物大量繁殖,成為紅石景觀。因而紅石在內涵上仍為地質景觀。四姑娘山的紅石顏色鮮紅,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其他地方暗淡的生息在她聖潔土地上的人民。四姑娘山地區的嘉絨藏族人民把四姑娘山的四座巍然屹立的山峰視為山神,每年農曆的五月初四這一天,當地的藏族群眾都要組織隆重的朝山會祭祀活動,朝拜四姑娘山,祈求神山賜予他們幸福吉祥。祭祀活動的地點就在風景優美的四姑娘山鍋莊坪。

冰川遺蹟冰斗 分布在4000-5000米以上,形態典型完整,屬最新一次形成的冰斗;二級冰斗分布在4600米左右,此級冰斗保存完整,積水形成高山湖泊是四姑娘山地區現代冰川的最低點也在此高程;三級分布於4000~4200米之間,保存較差。

冰窖 北部5000米高山周圍共有27個,大者直徑達2.5公里,布於4000米以上山脊。四姑娘山刃脊長約7公里, 最大者達,高15~30米,長300~500大小為1×1.5小者約l公里。

刃脊 主要分海拔在5200米以上。長坪溝與雙橋溝分水嶺刃脊長約20公里,海拔在4800米以上。沿刃脊分布着許多鋸齒狀的角峰。 角峰 4500米以上的山峰基本上全是角峰地貌。 長坪溝口冰川終磧堤 冰磧物質主要為花崗岩岩塊7~8米,與附近基岩成分完全不同。

冰川側磧堤 出露於冰川U谷兩側米之間的埂狀或壠崗狀地貌。

老草溝口冰漂礫 約有30塊×1.2~7×5×4立方米的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礫石組成。 蛇形丘 海拔3755米,長約200米,寬約20~30米,高約10~15米,蛇形丘實為冰川中磧堤。

挑水溝冰漂礫 海拔為3365米,花崗岩礫石,大小為50c米左右,最大可達3米以上,該冰漂礫為四姑娘山地區古冰川運動供了有力證據。 現代冰川 分布於四姑娘山主峰山脊兩側,雪線海拔高程陰坡 5430米,為一園弧向斜構造,向斜寒氣候區。垂直帶譜明顯。永凍帶(>5000米),年均氣溫為5.9℃。的旅分別是穿越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的三條旅遊線橋溝尾翻山進入長坪溝,由長坪溝4700米左右,陽坡4400米左右。近年來,由於全球性氣溫上升,現代冰川不斷退縮。

五色山向斜 山體最高點海拔軸線呈NEE向。向斜由灰白、灰黃、淺綠、紫紅、灰黑五色半圓弧的二疊紀——三疊紀薄層變質砂岩、板岩及蝕變玄武岩岩層組成,排列規則,圈套圈,由內到外約三十層,在陽光照耀下選擇性吸收、反射形成獨特的幻彩現象。褶皺形態完整清晰。[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