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位於內江市資中縣城北。先後經歷了「四川省內江甘蔗試驗場」(成立於1936年4月28日,隸屬於四川省建設廳和四川大學農學院)、「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四川省農科院的前身)內江甘蔗試驗場」(1937年9月3日)、「四川省農業改進所甘蔗改良場」(1942年6月30日)、「四川省內江甘蔗試驗場」(1952年12月,一說4月)、「內江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58年10月)、「內江專(地)區甘蔗試驗場」(1960年2月2日獨立,隸屬內江專區)、「四川省輕工業局甘蔗科學研究所」(1972年11月,隸屬四川省輕工業局)、「四川省製糖糖料工業研究所」(1978年5月,先後隸屬於四川省輕工業局、四川省輕工業廳、四川省經濟委員會)、「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2008年1月18日,隸屬於四川省經濟委員會)的變遷。

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以能源植物(含甘蔗)、花卉植物、林果植物等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為主的綜合性社會公益[1]類農業科研單位。

研究機構及其工作內容

現設有糖料作物研究所、林果研究所、花卉研究所、藥用植物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等研究開發部門。糖料作物研究所,主要從事甘蔗等糖料作物(含能源植物)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與研究利用、品種選育與技術研究、栽培技術與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研究;林果研究所,主要從事經濟林和果樹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與研究利用、經濟林果新品種的引種繁育與相關技術研究及科技服務;花卉研究所與藥用植物研究所,主要從事花卉植物和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與研究利用、新品種選育和相關技術研究與科技服務、新品種快繁、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生物技術研究所,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以種質資源研究為基礎,以優異基因發掘為核心,開展抗性、優質性狀基因的標記、分離與克隆、利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改良作物性狀,創造新種質,選育新品種。

科技人才與科技設施

規格:正縣級單位;編制200人。有職工180人,其中在職72人。有中等專業以上學歷人員104人(含退休,下同),其中有在讀博士1人、碩士學位研究生6人。有教授級專家5人,副教授級專家18人,講師級專家23人,助教級等科技人員16人;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內江市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全國甘蔗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1人、四川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1人。一直承擔着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項目。

有一支具有作物遺傳育種學、植物學[2]、草業科學、農學、土壤化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分析化學、植物保護、中文、甘蔗、生物技術、園林、園藝、園藝設施、觀賞園藝、農業高新技術與管理、蔬菜、農技推廣等專業畢業的科技人才隊伍。

建有3000多平方米、配置了40台(件)各類重要科研儀器設備、可從事植物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土壤化學、植物保護、甘蔗糖化、植物組培等研究的科研實驗大樓。有三個基地:資中縣明心寺鎮明壩村的資中試驗站、成都市郫縣清河鎮蜀都花卉產業園區的成都花卉基地和阿壩州汶川縣草坡鄉的蘭花越夏基地。約有9公頃耕地的科研試驗基地、200多公頃的特約良種繁殖基地和5個(攀西3個、川南和川西北各1個)特約良種繁殖基點。有12000餘冊科技藏書和科技期刊。

科技貢獻

(一)甘蔗種質與基因資源:該院長期以來十分重視甘蔗種質與基因資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與利用工作,先後搜集保存了10餘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特高糖基因材料(田間糖錘度達20%以上,其中兩個達22%以上);育成了大多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的優秀甘蔗品種,為華中蔗區和西南蔗區的甘蔗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我國甘蔗育種創造了優秀親本川蔗2號(作親本之一,在全國6省區共育成品種16個)。

(二)科技成果:取得甘蔗、甜菜、甜高粱、甜葉菊、花卉等作(植)物、禽類及其飼料和食品飲料方面的科技成果102項,獲獎成果41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4項。育成甘蔗品種26個。

(三)效果體現:甘蔗品種推廣方面,四川省自育甘蔗良種面積到1973年已達到植蔗面積的51%,基本進入「自育良種時期」,其中川蔗系列品種占四川省植蔗面積的46.4%,不僅使甘蔗單產得到了提高,而且機制白糖產率由「外來種時期」的9%左右提高到11%左右。到1990年,自育和引進良種的面積占四川省植蔗面積的91.6%,川蔗系列品種面積達到四川省植蔗面積的72.7%,使四川省甘蔗的工業單產由1960年的每公頃10.05噸提高到1980年的35.25噸後再上升到55.35噸。到21世紀初,川蔗系列品種仍然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資內蔗區所栽品種,絕大部分是川蔗14號、樂山和眉山及德陽蔗區仍以川蔗6號為主;四川省現在的蔗糖主產區的攀西蔗區,種植川蔗6號和川蔗13號兩個品種的面積就近80%,全蔗區7個機製糖廠,4個糖廠主栽品種為川蔗13號,2個糖廠為川蔗6號,其中米易的兩個糖廠蔗區種植川蔗13號達植蔗面積的85%以上。近幾年來,該所為攀西蔗區選育出了川蔗22號等一批深受蔗區蔗農和製糖企業歡迎的新品種(系),豐富了蔗區品種。到目前為止,川蔗系列品種在四川省累計種植面積達50萬公頃以上;自育良種和新技術的應用使四川甘蔗的工業單產提高到目前的每公頃約60噸,攀西蔗區達90噸左右,壓榨甘蔗糖分提高到12%左右。成果在推廣應用中產生的經濟效益數十億元以上。

川蔗系列品種為華中蔗區、華南蔗區和西南蔗區及世界糖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川蔗13號被引入雲南廣泛種植,代替了不抗眼點病的Co419;1983年紅河州種植川蔗13號占植蔗面積45%。雲南省政府於1981年對引進推廣者頒發新良種推廣三等獎。川蔗10號在漸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成為重要生產品種,占該省植蔗面積的42%左右;繼後,川糖83-139也成了該省的主栽品種,1997年已占該省植蔗面積的20%左右;川蔗10號於1982年在湖北種植面積達該省甘蔗面積的9%,1998年報道在廣西也有種植。川蔗2號於1988年被廣東佛山市鑑定並確定為主推品種,代替粵糖65-296、Co331等晚熟低糖品種,在順德深受蔗農歡迎。川蔗1號和川蔗4號於1965年經國家農業部推薦支援阿聯酋國。川蔗18號、川蔗19號等數個品種曾引入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和馬達加斯加試種。

經濟林果的研究推廣也產生了明顯的成效。麻味濃烈、氣味清香、色澤灰綠的青花椒,在四川的內江、資陽、遂寧、宜賓、眉山等地、市和重慶的雲陽、巫山等地示範推廣近700公頃,達到成熟期後每年可使農民增收3000萬元以上,已成為西部退耕還林山頂「戴帽子」、山腰「紮帶子」、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的生態與經濟雙效樹種。

花卉、禽類、食品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在城市和家庭的綠化、美化、香化和滿足與豐富人們生活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貢獻。

發表甘蔗、甜菜、甜高粱、甜葉菊、禽類及其飼料、食品飲料、花卉、經濟林果等方面的各類文章590餘篇,譯文200餘篇。其中6篇被第二十一屆國際甘蔗技師學會會議等國際學術會議接受;36篇在全國和省級專業學術會議上宣讀或相關專題文集或論文匯編收錄發表,還有24篇先後被中國科協等權威機構和學術團體評為優秀論文。主編或參編專着8部,編寫各類專題教材或講義9套。曾編輯出版省級季刊《四川甘蔗》(國內統一刊號:CN51-1250)(先後曾名《甘蔗科技通訊》、《四川甘蔗科技》)總計72期。

參考文獻

  1. 社會公益組織需要做什麼 ,搜狐,2021-11-10
  2. 這樣的植物學你愛了嗎? ,搜狐,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