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趙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熙
原圖鏈接 來自搜狗網]
趙熙
出生 四川 榮縣
國籍 中國
別名 香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北游集
漁父辭劍
除三害


趙熙

(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 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在近代川渝傳統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光緒十八年(25歲)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輸林院庶吉士.次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

趙熙一生勤學,讀書不倦。家有藏書數千卷,多精心評點,今成都草堂藏有趙評點杜詩四部。其文章駢散俱精,以散文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樂山烏龍諸寺碑文。趙詩學古最精,運用最活,兼擅古體與律、絕,龍精五律。趙熙博學多才,抱負遠大,卻無法在當世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間。曾五去夔巫,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共宜「為詩載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一生作詩3000餘首,解放初郭沫若自任部分印費,在上海倡印《香宋詩前集》上下冊,錄詩1300餘首。近年四川又出版《香宋詩鈔》,錄詩500首。《香宋詞》313首,則於民國7年(1918)即刻版印行。人謂「香宋詞人,稟過人之資,運靈奇之筆,刻畫山水,備極雋妙,追蹤白石,而生新過之」,可謂知言。

趙熙書法,字體秀逸挺拔,融諸家為一體,時人稱「榮縣趙字」。民國2年(1913),成都 少城公園建立「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趙為書寫碑名於西南。偶亦作畫,喜山水小品,頗富詩情。

民國8年,趙熙主持修纂《榮縣誌》,任總纂。該志共十七篇,附圖表數種。

民國《榮縣誌》行文嚴謹得體,反映了榮縣社會實際,並加以標點斷句,事為創舉,被譽為巴蜀名志而獲得廣泛讚譽,為榮縣的文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趙熙詩詞文選

趙堯生詩稿序 --陳衍(石遺)

堯生豪於詩者也。觀其詩疑若錘鑿甚力,而為之則樂而易。堯生少餘十余歲,已有詩千餘首,余所見二三百首,清奇濃淡,無不備也。獨深嗜余詩,刊本數百首,能背誦其大半,往往文酒之會,觸類則舉似之,聞者異焉。

庚戌、辛亥間,京師同人結社為樂,遊覽題詠之作繁,然堯生揮斥而成,無攢眉苦吟之態。議之者則以為有未遑淘汰而涵澄者。余喟:堯生蜀人也,蜀中山水峻刻,而所生詩人若伯玉、太白、東坡所為作,不甚似其山水,其似者轉推寓公遊客少陵、山谷、劍南諸人。豈前數人者生於蜀而多宦遊四方,故蜀中之詩少,後數人者宦遊其地而詩多歟?然文與可、唐子西、韓子蒼皆蜀中詩人之著者,亦皆宦遊四方,其詩則與後數人相近。今堯生古體極似與可、子蒼,而有時恣肆過之,近體極似子西、與可,亦有似子蒼者。而其甚肖蜀中山水,即余雖未至蜀,固可由少陵、 玉溪、山谷、劍南之狀蜀中山水知之也。堯生好游,足跡所至泰岱、嵩高、伊闕以及吳越平遠秀麗之區,然游峨眉甚久,居京師思之不已,共宜為詩載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嘗送昀谷之官蜀中,頃刻成絕名數十首,敘一路所經,若放翁《入蜀記》然。余喜之,乞書橫幅,則立增數首絕名移以贈余,其詩之工可喜,其為詩之樂而易萬可喜也。

堯生亂後歸蜀,余久要敘其詩者,不敢忘而為之。

龍門峽道中

  出郭二十里,入山千萬重。

  遙尋瀑布水,忽聽松林鐘。

  石涸樵生路,雲開雁過峰。

  傳聞葛由侶,於此伏虬龍。

     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 (六十四选四

  巫山峽影玉清冷,人在冰壺一色清。

  水響猿啼神女怨,雲晴雨淡楚王靈。

  巫山窈窕復玲瓏,墨作圍屏玉作峰。

  一鏡桃花低綠水,瑤姬寫影在當中。

  春水依人萬里橋,枇杷門巷倚晴皋。

  井泉染得花箋色,便疑桃花是薛濤。

  萬山一一來時路,盡譜鄉心上竹枝。

  從古詩人多入蜀,花潭杜老望君時。

  峨眉茶

  雨水新芽寄草堂,峨眉山翠一囊香。

  不留蘭若充侍料,剛伴花朝賞海棠。

  小吏捉人鄉戶減,連年刮骨紙錢荒。

  玉川何忍耽明月,聊趁春分謝寶坊。

  榮縣道中

  未行思上路,上路又思家。

  步步去親遠,數山一天涯。

  鄉風忙歲事,鹽井露天車。

  勞我閨中子,飛蓬不是花。

  公 井

  唐代榮州治,因山城郭非。

  高岑雙樹古,破廟眾花肥。

  興廢占鹽事,陰晴算客家。

  天池望松影,雲出幾時歸。

  宿烏尤山樓

  竹邊樓閣翠重重,夢裡依然舊日鍾。

  千古江聲流不盡,三峨秋色晚尤濃。

  清時此地吟歸雁,海穴通潮執老尤。

  起視神州如此黑,幾星殘火照孤峰。

  重 慶

  萬家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回復折東。

  重鎮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

  樓台市氣笙歌外,朝暮江聲鼓角中。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

   闻石遗至渝喜赋

  渝州一水上嘉州,門對西南第一樓。

  節趁梅黃初過雨,人思李白與同舟。

  從來蕭寺偏宜夜,此去花潭請薄游。

  日久高僧勤望客,峨眉山月不須秋。

  婆罗门令

  一番雨滴心兒醉,番番雨便滴心兒醉。雨滴聲聲,都裝在心兒里,心上雨,干甚些兒事。

  今宵滴聲又起,自端陽已變重陽味。重陽尚許花將息,將睡也,者天氣怎睡?問天老矣,花也知未。雨自聲聲未已,流一汪兒水,流一汪兒淚。

  绿意 破蕉

  碧雲裂,甚年宵,剪去羅衣千褶。寒雨聲聲,碎到江窗,秋意這般清絕,情知百事難堅固。更莫問,此心層疊,信美人,脆過琉璃,命薄鷺邊荷葉。

  回首芳緘乍,綠天外,蓋盡茅檐明月,扇扇涼陰,清護書櫥。香碎紫花時節,天端撕破青衫影,竟不解西風何說。耐畫中,一個詩禪,染就一輞川晴雪。

   情探

  ——(川劇選段)

  更闌靜,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淒風一派。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夜間和露立窗台,到曉來輾轉書齋外,紙兒,筆兒,墨兒,硯兒,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淚灑空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見一書來。

   橫溪閣記 (散文)    余鄰是溪,世所游釣,渚清沙白,平疇遠風,一綠稻畦,色如鸚鵡。古塔若荀,遠瞰於林闉;翠筆為峰,上蟠乎霄漢。竊以謂,晴天水落,沙路生焉,儻憑兩崖,臥虹成堰,則樵蘇遠戢,秀絕中皋,空明一陂,泛秋尤勝。其王氏人士,如莊叔、教源者,旁刺它書,刊之樂石,庶希風前秀,文獻有徵。嗟乎!處士聲消,靖康已禍,高人宅老,陸游生哀,時變則悠悠無窮,石瀨則泠泠傳響。斯閣也,其將並嘉州蘇子之樓,而不入咸淳臨安之志也乎!

趙熙書法

   趙熙書法是集古之大成,於宋元之前的書法大家幾乎都有涉及,且每學一家都能融合變化,來去自如,寫出自家新意,千年書壇唯見此人而已。余中英在趙熙書法序中寫道:「先生書法,初出於顏趙,中年以後端莊勁重,上追唐賢,不規規於一家者,蓋由學問性情使然。」近人陳兼與稱其「書法最工,初為帖學,近小歐陽,後泛涉漢魏諸碑,於北魏之張猛龍,尤有入處。故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陳兼與還說:「先生書札特精且勤,友朋有書必覆。或簡短數行,或連篇累牘。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風格。而小行草筆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愛不釋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簡札散布人間頗多,有以學問商榷詩詞酬唱者,即素未識面,亦未嘗不予裁答。」這些都是真實中肯的評價。 趙熙學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融合,任取一家都已自成一體,然趙熙並不滿足於此,一生都在學習不同的風格,豐富着自己的書法,使自己的書法最終達到了秀逸樸厚、變化多端的藝術境界。

  縱觀千年書壇,能稱之為集古之大成的書家不多,王右軍、米芾、趙子昂幾人而已。 王右軍兼具眾美,開書壇先河,尊為「書聖」,但由於年代久遠,右軍所集的古字可考證的已不多。

  米芾自謂為「集古字,人見不之不知以何為祖也!」,是食古能化之人,米老學書直追晉人,用筆則是任意揮灑,結字任其成形,謂刷筆法,意韻卻與晉人不謀而合。而這種集古人意韻成功的千年書壇也就出了人米芾而已,一般書家很難做到。

  趙子昂是公認的集古之大成的書家,書風一生沒有多大變化,一眼就能看出出自右軍門下,一生沉浸於右軍的晉人意韻中,形神兼備;晚年着力於李北海,增以寬厚。將古人筆法結構爛熟於胸,提練總結,形成一套成法,信手寫來也不失法度,自謂「用筆千古不易!」告誡後人,雖被後人奉為至理名言,而更多的是對自己圓熟的用筆手法感到無比自信。

  趙子昂統領元代書壇,尊為元代第一,而影響力當然不僅在元朝。

  元朝以後的明朝,書壇領袖人物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王寵等,都對趙子昂書法寵愛有佳,文徵明學趙,領悟其圓熟筆法,參以右軍聖教序,自創一格,但骨子裡與趙子昂一樣,不斷重複的將已成風格做到極致,風格無大起落;祝枝山學趙,不知何故,學得一身野逸習氣。王寵學趙,不受趙束縛,自創新法,氣韻高古。董其昌學趙,卻不把趙放在眼裡,直追晉人氣息,學米芾,也想學米芾集古人韻味,但無論從用筆結字章法上來看,比趙子昂還單一,除了清雅秀潤之外,可取的不多,董其昌到老了方才發出感嘆「餘年十八始學晉人,便已目無趙吳興,今老矣,始知吳興之不可極也!」

  清朝時由於乾隆皇帝偏愛趙子昂,天下人無不學趙書,因此,趙子昂的書風在清朝也占據着半壁江山(另一半為董其昌,因康熙喜歡董書),學趙子昂者何止千萬,然成功者太少,以至於形成了專為考試而獻媚的館閣體。有報負的書家不得不另開蹊徑,大膽創新,打開人們的審美局限,如傅山,王鐸,鄭板橋等,將書壇審美單一的秀美轉向多元化。

趙熙1

  清末民國,應該說學趙子昂者還有很多,但已受碑學思想的激發,天下人無不學北碑,但大多書家也就是在寫北碑而已,真正有想法的書家不多,康有為的鼓吹雖對書壇注入一股活力,但不一定儘是好事,尤其是那句「任取一碑,皆可成體!」的謬論,無疑也讓很多書家失去創造力。

  自元朝趙子昂後,學趙子昂者數以萬計,然無一人領悟到趙子昂「集古之大法」,明朝的幾個人與趙子昂都有一定差距,至清末民國,在天下人沉浸於北碑中,大呼學帖者死的時候,趙熙卻能深研其先祖趙子昂,領悟其「集古大法」,發揚光大,無疑給那些追風者當頭一棒,實為千年書壇一大趣事,更是幸事。

  趙熙集古的方法,出於趙子昂,且並不是複製趙子昂的方法,而是一種升華。

  趙子昂集古,筆法結構都還未能脫胎換骨,依然受制於古人,風格單一,一生變化不大,圓熟為其妙處,拘禁是其小廝,一生僅以右軍、北海二人為宗,秀美有餘,剛健不足。

  趙熙集古,於宋元以前大家多有涉及,收放自如,來去變化,風格一生都在變化中,至老都在尋求不同的氣息,最終以秀逸樸厚著稱。無論何種風格,骨力是必不會少,剛健中不泛趙子昂姿媚之美,穩重中亦有晉人飄逸之感。光以行書而論,趙子昂、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楊凝式、大小歐陽、顏真卿、李邕、王右軍、魏碑等,無不包含備至,重要的是趙熙不但未入趙子昂圓熟之病,卻件件作品都有一種生新的意味,千年書壇,能學古活用者,趙子昂後,此一人而已! 還是近代詩人陳兼與對趙熙書法成就看得透徹「所作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看得出在陳眼中,趙熙在清末民國時代應是書壇頂尖人物,深知趙熙者,當知不僅在近代書法,明清二季均少有人能與趙抗衡。

《趙熙書法》序---余中英   國家發揚文化,倡導藝事,搜集榮縣趙熙先生之墨跡匯為一冊。以予昔從杖履,得聞行跡,屬予為序,義不敢辭。謹按,先生姓趙氏,名熙,字堯生,別號香宋,以前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生,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會試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協修篡修。宣統改元,實授御史,繼改授江西臨察道御史。辛亥革命後,還鄉里,閉戶講學,以一九四八年終,年八十二歲。 先生在官,風骨凜然,為御史首劾慶親王 奕劻諸權貴,直聲震世,號為清流。平生所長在詩及古文,書法與詞蓋餘事耳。

  先生之文,刻削勁峭,不規規於桐城義法。先生在京師以詩名時,崇宋賢號為同光體,與陳三立、陳石遺先生管領一時風會。入民國,小住成都,與時賢填詞唱合成《香宋詞》一冊,後即不作。至其書法,初出於顏(真卿)、趙(孟頫),中年以後端嚴勁重,上追唐賢,不規規於一家者,蓋由學養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樸厚。

  其言曰:「書貴脫俗而有雅韻,故學書必先自讀書始。」,又曰:「凡事須從規矩始,規矩中正之極也;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傑之士能挺然風氣之外,後人學古,則又當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凡天資穎者喜南書,挾勝氣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而不相非,斯傑士矣;夫由篆及隸,變成今體,此一二千年間實以鐘王為初祖,顏公變羲獻,而自成雲垂海立之勢,此新意也。」,其又曰:「伊闕佛龕結字近古,三唐無人能及;孟法師碑,古秀幽深,面目亦與世傳異,蓋褚河南純用隸法也。」其直論人也曰:「郎官室記,以褚法行虞體,處處求合規矩而自具神明,真長史過人處;蘇詩:細筋入骨如秋鷹;論魯公書法極精;字外出力中藏稜,論徐書法精;米襄陽駿快之筆,蓋深湛晉書,尤致力於大令,故如天馬行空,東坡品其超妙入神,然學之不當則專入跳蕩一路矣;蘇字氣勢滂沛,一往酣恣,旁若無人。然學不得其意,則側筆作態,徒成習氣。」先生於碑版法帖多所批註,此茲僅撮其大端耳。而其沾溉後學,蓋深且遠矣。

  主其事者高文同志,翰墨場中老伏波也。芝蘭同臭,搜羅甚勤,堯生先生身後之知己也。而予得側名其間,何勝忻忭,愧甚淺薄,尚不能張大先生之所得也。

趙熙先生年譜

   一八六七年 (清同治六年 丁卯)九月十三日

  生於四川省榮縣,世居縣城北五里宋家壩,歷代清貧,以耕田織布及挑運煤炭為業,至祖父國璧及父曉樓時,始兼設館執教。

  一八七二年

  五歲。在家就讀私塾,聰穎過人,一年後識字五百,兩年能誦四書五經,八歲能背唐詩。

  一八七九年

  年十二。已遍及十三經,且大都能背誦講解,對論語、孟子、詩經尤為熟練,乃習作詩文,着筆簡稚精潔,不同凡響。

  一八八二年

  十五歲。應童子試,即作詩應試,初露才氣。主試者賞其才,借其原名熹、字堯階,犯宋賢 朱熹之諱,由主試者改名趙熙。

  一八八四年

  十七歲。府考中秀才。曾承父意設鄉墊教書三年。

  終以山縣見聞不廣,欲謀外出深造,家貧無資,老母賣僅有之嫁時空心銀鉚一隻作路費。

  一八八七年

  二十歲。赴省城應鄉試,考舉人,不中,罷教去嘉定府九峰書院肄業,更露頭角,山長胡孝博特為嘉許,常以月考獎金助生活。

  一八八八年

  二十—歲。應鄉試,未中。

  一八九0年

  二十三歲。先在雙流縣任教,後去營山縣令周位東家,教其子周善培兄弟,從此奠下趙、周師生弟子終身情誼。

  一八九一年

  二十四歲。再次應鄉試,中舉人,因次年為春閨考期赴北京與會試,故於臘月啟程赴北京,中進士弟,賡即赴殿試,及弟翰林。時值一八九二年,廿五歲,清光緒十八年壬辰,故先生書畫刊刻中有「壬辰翰林」一方。


  當時交通不便,須由榮縣啟程赴京會試,知縣唐選皋素重先生英俊,厚贐路費,乃得成行,歲暮經重慶,有.「萬家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回復折東。重鎮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樓台市氣笙歌外,朝春江聲鼓角中。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之名詩。

  先生選翰林院庶吉士後,留京與鄉人劉光第及喬樹柑以詩文相徵逐,志節相低礪。雖股試出於光緒皇帝老師翁同和之門,以無所希冀,從未趨承求助。逾半載告假返川省親,乘暇主攻詩文.任榮縣風鳴書院山長。

  一八九二年

  二十五歲。元旦乘船東下,歷時三月始達北京參加會試,時年二十五,以第十七名成進士,殿試列二等,選輸林院庶吉士。按清例,此僅取得入仕資格,尚須候選作官。先生出於貧家,無餘資供作京中官場應酬,僅以同鄉之誼,識得劉光第(字裴村,任刑部主事)、楊銳(字叔嶠,任中書舍人)、喬樹楠(字茂營,任刑部觀政),尹仲錫(進士,同年),劉、喬二公在師友之間,互以文章志節相砒礪,先生從此主攻經史詩文,以學者自勉。由於長安居大不易,只得暫時回川。

  此行作詩一百三十七首,取名《北游集》,載入一九五六年郭沫若在上海倡印的香宋詩前集》二冊內。 

  一八九三年

  二十六歲。在京翰林院,旋應重慶知府王縝文之賒主持府考試,後以「長安居,大不易」只得哲歸故里。回榮縣向縣衙投遞公文,指斥吏役苛刻勒。並請求改良收糧審程,並接任榮縣風鳴書院山長。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七歲。約同年尹仲錫攜學生周善培再赴北京,參加保和殿大考(是殿翰後第一次分官考試),先生名列一等,同月引見,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雖疏遠清職難以發揮作用,巳屬在職京官。當時清廷積弱已久,又值中日甲午戰爭,朝野之士多不滿於慈禧太后的一味主和,而傾向於推動光緒帝堅持主戰,帝後兩派分歧巳深。先生殿試後即請假回家探親,繼任榮縣 鳳鳴書院山長。在書房門懸「請回俗士駕,笑讀古人書」一聯以明素志。

  一八九五年

  二十八歲。春初即到重慶主持質考,事畢回榮縣。

  一八九六年

  二十九歲。生母因病逝世,在榮守喪。 因此暫停北上,安居蜀中。

  一八九七年

  三十歲.應川東道黎庶呂聘,出任重慶東川書院山長,先後兩次主持重慶府考.遷任重慶東川書院山長。後來名流江庸、向楚諸人,即當時得意學子。

  先生親撰「合古今中外為師,曲觀其通,兩派春潮歸渤海;任綱常倫紀之重,先立乎大,萬峰晴雪照昆奇」篆書榜於大門,以述志。

  一八九九年

  三十二歲。守母喪「眼滿」,是年冬,偕向楚、劉 銞[jūn]第三次列京供職,迄一九O一年,滬州沈采竺創辦「經緯學堂」,先生應聘回川任監督,學生百餘人中,即有川中聞人謝詩(字惠生)、曹篤(字叔實)、黃樹中(字復生),陶愷及中國共產黨元老吳玉章等人。

  一九OO年

  三十三歲。應瀘州 知州 沈秉坤創經緯學堂。八月底聘回川,任學堂監督(校長)。當時有青年吳玉章、謝持、曹篤、黃復生等均來就學,任職一年多。

  一九0二年

  三十五歲。由瀘州回榮縣途中,因看木偶戲《活捉王魁》有感,逐加以改編為川戲《焚香記》,全場分為《暫別》、《聽休》、《情探》及《宣判》幾個折子戲,《情探》一折大負盛名。

  一九O三年

  三十六歲。第四次赴京,擔任國史館協修、纂修等職。當時以先生一八九二年首次經三峽、天津進京時所作《北游集》分詩百三十七首,在京流傳漸廣,因而詩譽益著。

  時年應瀘州經緯學堂之聘任監督。

  一九O四年

  三十七歲。正月,升國史館篡修。

  一九O五年

  三十八歲。因原作《北游集》詩,巳在京流傳漸廣,詩譽益著,梁啓超即投贄稱弟子,請教詩文,先生循循誘導,為之別改不少。

  一九O六年

  三十九歲。其父曉樓病故,回榮守制三年,至一九O八年。

  一九O九年

  四十二歲。清宣統元年, 三月第五次進京供職,轉任江西 道監察御史。先生秉性公正,剛直不阿,數行彈幼大僚,尤以盛宣懷借債賣路案,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肯為民請命,索為士林所推崇,譽「士林之鶴」。

  一九一一年

  四十四歲。因四川鐵路風潮.上章嚴劾四川總督 趙爾豐 郵傳部 尚書盛宣懷.及彈勁首席軍機慶親王奕勵,民部尚書肅親王善耆及湖南巡撫柏文定等滿族權貴重臣。

  辛亥革命 四川保路運功中,被推為京官川南代表,專招奏轉請嚴懲趙爾豐,以謝川人。

  辛亥之春,知清廷萬無倖存之理,乃出嵩洛。又應湯壽潛,程德全(四川 雲陽人,時任江蘇巡撫)之約,游杭州、蘇州,識得著名詞家朱疆邸(名祖謀,字古徽),詩詞唱和,歡聚月余.

  袁世凱任總理大臣,欲網羅清廷舊臣,以達成個人野心,數遣人誘致「偕重」之意,先生惡袁所為,斷然謝絕:旋與弟子周善培赴口避禍,至冬乃返重慶,廣教門徒,講學濟世。

  一九一二年

  四十五歲。袁世凱任大總統,為了拒絕袁的拉攏,攜眷避居上海租界。為助熊克武、黃復生購討袁軍械,擔保巨額貸款。後與周善培、王人文同游日本,與康有為,梁啓超盤桓數月。是年冬,攜眷回川抵渝。

  寓友人李湛陽浮圖關下之「禮園」(即今之鵝嶺公園)為禮圓中之亭台池館如紅荷湖,涵秋館等數十處題名賦詩。

  一九一三年

  四十六歲。成都建立保路死事紀念碑,為紀念碑題書一面為「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以表對保路死難烈士英勇鬥爭之情,傳之後世。

  熊克武、楊庶堪在渝宣布獨立討哀,進攻成都,四川 胡景伊報說。熊楊之亂,實趙主謀,衰曾指便加害趙熙,經久乃得解脫。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七歲。自重慶回榮縣定居,從此以逸民自處,閉門講學,讀書作詩,書畫以自娛,不再出仕。並見先生仕途半生,終是兩袖清風,廉潔自持。離意書。抵家有詩:

  老屋無營四壁斜, 

  蒼藤青土夾籬花。

  此心誓死先人側,

  已是山僧未出家。

  可見此時先生經過半生沉浮,已對仕途和統治者心灰意冷,生出隱居之念。

  一九一五年

  四十八歲。隱居榮縣雙古鎮大刀寨

  一九一六年

  四十九歲。蔡鍔任四川 督軍兼軍長。被邀到成都,蔡欲授為財政廳長,力辭於秋不辭而行。臨行前與門人友人作翠樓吟一闕。半夜復就舟次,賦詩二十九首。

  一九一七年

  五十歲。趙熙主纂《四川通志》。在榮縣境內調停混戰的川軍和滇軍,使少遭兵災。

  此時書法乃融諸家為一體,自成一派。時人稱為「榮縣趙字」。趙熙從小愛好書法,早年臨革顏(真卿)、柳(公權),中年效法蘇(東坡)、黃(山谷)。閒居故里後他轉革魏以縣人臨摹者極其普逸,風靡一時,人稱「榮縣趙字」。及因各方乞求書法者與掃俱增,不暇應拂。碑,間習歐(陽倍)、褚(遂良)等諸家。

  好友林思進等在成都圖書館刻成《香宋詞》三卷傳世。

  一九一八年

  五十—歲。應四川省長楊庶堪之聘。主纂《四川通志》,因楊庶堪政局變動作罷。以後,與門人虞白史,曹方漢主持修志局,編修《榮縣誌》。 

  在成都會見朱德,並作詩相贈,詩中寫到:

  只有人心能救世,

  西南半壁賴扶持。

  讀書巳過五千卷,

  一劍能當百萬師。

  朱德常給趙熙寄去相片信件投贄,自稱「門生朱德」,以表尊敬。

  此年趙熙始作畫自怡,或贈親友,或存留家中,外人不易得手,故十分珍貴。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七年

  十八年間,為懷念九峰書院之情,曾八次游蛾眉山和青城山,每次都留有楹聯、詩詞、碑刻.題書、題辭等.

  一九二0年

  五十三歲。因觀木偶戲「活捉王魁」,嫌焦桂英兇相畢灘,無稍溫柔敦厚之致,遂作《情探》川劇一折,繼作《誓別》後《聽休》 及《其到》 三折,合為《 焚香記》 全場。詞句優美,格調高稚,當時梨園名伶競相排演,極川劇一時之盛。尤以《情探》一折,描盡女兒之失志鍾情,婉轉動人,詢為戲劇中絕妙好詞。所惜後三折與另寫之《漁父辭劍》、《除三害》 等劇本,皆已失傳,尋覓無處。

  《情探唱詞》:更闌靜,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淒風一派。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夜間和露立窗台,到曉來輾轉書齋外。紙兒、筆兒、墨兒、硯兒,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淚灑空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見一書來。

  時人讚嘆其文辭優美堪稱「句句是詩」,唐振常說:「(此劇)融典雅與通俗於一體,難怪四川人人會唱,人人愛唱。」而趙熙一夜寫《情探》,也成為川劇史上的佳話。

  一九二一年

  五十四歲。應省長楊庶堪之聘主修「四川省通志」,但因時局不寧,未果其事。

  於西街「方海處」裱被鋪懸掛潤格舍售,按紙幅大小及字數多少標價。當時川中軍、政、學、商各界乞求者仍爭先恐後以至,用是積資不少,先生晚年家財頗裕,藉助於書寫潤筆,實惠頗多。

  一九二二年

  五十五歲。義重桑梓,乃主任重修榮縣誌,率門人奧白史(清優貢),曹方漢(清秀才)襄辦,歷時八年成事。

  一九二八年

  六十一歲。修縣誌定稿。

  一九二九年

  六十二歲。縣誌刊刻成書,全志十五卷,認真作審訂。

  一九三0年

  六十三歲。聯絡縣中文人黃覺、虞兆清等創辦「文學台」自任舍長,主講詩賦詞章及書法。文學舍開設課程,經史、國文、書法、子書、英語、數學。他親自命題,要求學生每動筆墨,超脫庸低務求文雅。學生一百二十分人,來自重慶、成都、樂山等地。

  一九三一年

  六十四歲將近,因孔子廟故址灑掃會產業,創辦文學舍,考錄當地及鄰區(包括成、渝、嘉、鍵、築等地)中,青年力學者約百人,進修古典文學。以三年為「小成」。盡邀縣中聞人充任講師,如虞白史講文史,黃覺講文字學兼哲學(佛學),借桂郵講詞賦,劉著存講子書,曹方漢講論孟,龍蘭三(當時郵局長)教英文,吳國安(榮中教員)教數學。先生自任詩課,親自選集《唐歌行》作教本,從富嘉漢至李義山七言名篇,並附蘇東坡歌行,共百五十三首,石印成冊,傳授諸生。凡此,對榮縣舊文學風尚,誠裨益匪淺。

  一九三二年

  六十五歲。縣人在「萬仞宮牆」前修圖書館一處,他撰寫「書藏記」,並書碑文一通立石。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七歲。攜家屬與門人陶元用、曾進游峨眉,秋去重慶:門人周孝懷約游上海,冬乘輪過三峽,住宜昌。

  一九三五年

  六十八歲。病中思蜀,由宜返渝,住黃家埡,與門入薛緯甫鄰居,秋回縣。

  一九三六年

  六十九歲。去樂山八尤寺登高,並應重慶門人友好之邀,預祝七十壽辰,

  於九月十二日為門人陶元用陪同抵渝。住通遠門慈香閣。師友唱和諸作匯為《慈香小集》。

  一九三七年

  七十歲。春,由渝回榮縣。

  一九三八年

  七十一歲。為馮玉祥來榮募捐抗戰,奮筆大書,義賣助國。所贈馮玉祥詩為: 「立德立言不朽,壽人壽世無疆。」事後語人日.「此書,用心不用目矣。」

  先生中、晚年主習詩危研究佛經,即便年老目疾,仍不倦學。

  一九四六年

  七十九歲。欣喜於抗戰勝利,曾應親友之約去成都一游,因年老不勝酬謝,逾日便歸。

  一九四八年

  八十一歲,雖老病集身,初猶堅持讀詩書,展字畫不椒。久乃意興索然,長日枯坐。秋中,病卒於榮縣 桂林銜「香宋」故居。享年八十一歲。趙熙墓現位於榮縣北郊牛角山上,蒼松掩映其間,面朝雙溪湖(也就是趙熙的老家宋家壩,現已被湖水淹沒)。

詞條圖冊

詞條標籤

人物 歷史人物 中國歷史

合作編輯者

百科用戶 ,百科用戶 ,百科用戶 ,夕童 ,溫井景隆 ,乾坤帝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