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月八,來自遠古的虹光伍(岩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月八,來自遠古的虹光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四月八,來自遠古的虹光伍》中國當代作家岩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四月八,來自遠古的虹光伍

「四月八」活動,猶如昨天的美宴,沉香綿長的茅台,令我回味無窮。活動中的那曲《跳花歌》,穿越了時空,把遠古拉到了眼前……

2021年農曆四月初八,一年一度的苗族「四月八」活動如期在鳳凰縣山江鎮叭咕苗寨的跳花坪舉行。

東方剛露出白肚,天邊的雲霞還未着上迷人紅裝,蜿蜒崎嶇的鄉間山路上穿梭着濃彩盛裝的各族同胞,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四月八」活動,從高處看像一條條彩龍正朝跳花坪聚攏。

9點整,來自湘、黔、川、渝四省邊區的參賽隊整齊地站在苗族博物館的停車場上,列隊準備入場。

他們都穿着苗族人民慶典大型活動時的盛裝,衣服的色彩不一,有淺紅色的,有綠色的,有藍色的等等,但身前身後的衣服上都掛滿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銀飾品,高高的頭帕上也同樣戴滿了不同形狀的冠冒銀飾。

9點半鐘,各參賽隊排着整齊的隊伍,從博物館的停車場有序的向跳花坪走去,在隊伍的兩邊伴有穿着苗族節日盛裝的苗族同胞,似如一條來自遠古,衝破雲霞的彩虹撼動在苗鄉山寨。

我作為一位觀看熱鬧的有心觀眾,跟隨着這條來自遠古的彩虹,穿越時空般的到了叭咕苗寨的跳花坪。

跳花坪呈撮箕形,人們從撮箕尾部入場,撮箕口部是一坵坵稻田,其餘的三面,人工依照地形開鑿了一條條階梯,用於觀眾觀看錶演的席位,中間的平地大概有3畝地,正中間立有一根花柱,以花柱為圓心,半徑為20米的圓內已經硬化,其餘的地方綠草悠悠,用大自然賦予的綠妝點着跳花坪。

我們來到跳花坪,跳花坪的三面階梯席位,除特為表演隊預留的席位外,其他的空地熙熙攘攘的擠滿了多姿多彩的觀眾,高處的山上,田埂上也東一群,西一幫的站有來自不同村寨的男女老少,瞧,那棵高大的楓樹上也爬有幾個年輕的小伙子。

站在高處,俯視跳花坪,跳花坪中間的花樹裝扮得特別花俏,10來米高的花樹上,系上一丈二尺長的紅、黃、藍三色彩帶,彩帶上分別寫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苗族不跳場,穀子花不揚」,「大家來跳花,子孫萬代發」。這三條彩帶,寓意「三生萬物」。仔細看,花樹上還雕刻記載苗族悠久歷史和遷徙生活中的圖騰物,如:蚩尤相、蝴蝶、虎爪、黃河、長江、樹木等紋記。

按苗族的習俗,這棵花樹是由雕刻技藝非常好的苗族技師,事先雕刻好,並認真進行打磨,上漆,在活動的當天早晨,由「花杆頭」把花樹抬進跳花坪,在眾人的幫助下,把花樹栽好並按傳統的式樣裝扮完成。

在花樹的後方,離花樹約35米處,立有一根約10米高的木柱,木柱上五花大綁有一頭黃牛,黃牛左右後腿和前夾的肌肉處,巫師用油漆分別圈了四個圓圈,每個圓的直徑大概20公分。在牛頭的前方擺有一四方桌,桌子上擺放有一碗米,五供糖,肉刀頭,三個酒杯,錢紙,高香等,米碗上插有三根高香,四方桌下放有兩把寒光閃閃的屠刀。

眼前這稀奇又恐怖的一幕幕,看得我眼花繚亂,心驚膽寒,思緒恍惚也穿越了時空,想象着這古怪的花樹,綁有黃牛的木樁,身穿法衣的巫師等,這一切的場景該如何進行。

「請各位觀眾坐好,不要隨意走動,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主持人的高昂聲音把我的思緒拉回。

男主持的話音剛落,女主持人接着介紹道:「'四月八』活動,是苗族人民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英雄的盛大儀式活動,每年的此時,臨近四村八寨的苗族同胞,雲集似的聚來,他們穿着節日的盛裝,圍着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花樹,披陽而舞,戴月而歌,跳花傳情,跳月求偶。這叫'跳花跳月』」。

「有請各位嘉賓主席台就座」男主持邀請道。

嘉賓們踏着音樂的節拍,帶着桃花般的笑容,一一就座。

接着縣苗學會會長,縣民宗局歐局長宣布,活動開始!

「跳……花……來……哎……」

伴隨着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鼓點和高昂優美、婉轉動聽的苗歌聲,一曲《跳花歌》響切活動現場,喊醒了場內外的花草,樹木,蟲鳥……

她,猶如一道虹光,彩畫了現場的天空,拉直了所有苗民的耳鏈。猶如天籟之音,來自九天雲外,久久迴蕩……

「花衣花褲花束裝,花山花樹花海洋。

花鼓擂響跳花調,苗家兒女跳花忙

……」

這時,蘆笙手鼓着腮幫奏起悠揚動聽的《跳花曲》,接着,德高望重的苗族歌師,道法高深的巫師,唱着古歌,踏着鼓點,率着12位服飾穿戴,古意盎然的帥男靚女,款款而來,繞着花樹徐徐而行,隨後巫師朝花樹上的蚩尤像,五穀神,儺公儺母像,燒紙祭酒,搖鈴討筶,祈福請安,行禮叩拜。

這12位帥男靚女,代表着九黎三苗部落和盤瓠的6位童男,6位少女。

花樹祭拜完畢後,在花樹的後方,椎牛祭祀祖先英雄儀式也拉開了序幕,只見,巫師身穿法衣,手持法鈴,口中念念有詞,圍着綁有黃牛的木柱繞行三周,而後在方桌前,焚香燒紙,敬酒叩拜,巫師一陣祭祀過後,兩位年輕的後生小伙,手持梭鏢,來到四方桌前行禮叩拜,禮畢,他們一聲吆喝,猛一轉身,對準黃牛身上的圓圈,一梭鏢刺去,黃牛被綁得死死的,無法躲避,唯一的反抗就是撕心裂肺的嚎叫和四蹄不停的彈跳。兩位後生小伙分別刺了三四梭鏢後,停住了殘忍的場面。這時,屠夫把牛現場宰殺,剝皮剔骨。這牛肉就是貴賓們晚上的下酒菜。

為什麼要椎牛祭祖呢?

據說,很久以前,在鳳凰縣落潮井鎮龍塘河畔跳花坪,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湘、黔、川三省相鄰四村八寨的上千人的苗族同胞,聚在這裡聚會聯歡,跳花跳月,未婚青年男女跳花傳情,跳月求偶,對歌跳舞,談情說愛。看到穿着苗族盛裝,美貌賽過天仙的苗家姑娘,有權有勢的官家,就派人前來搶奪美女,蹂躪苗家婦女。

亞宜是鳳凰縣人,他是一位血氣方剛的苗家青年,看到官府如此橫蠻無理,仗勢欺人,便決心帶領苗族眾人奮起反抗,於是,他組織各村寨的頭領,遊說於湘、黔兩省臨近的村村寨寨,喝血酒盟誓共同聯合反抗,血戰到底,並約定,在來年的四月八活動時,如果官腐膽敢有人來實施暴行,就堅決反抗,實施起義。

第二年的四月初八,「跳花跳月」活動如期在落潮井鎮龍塘河畔跳花坪舉行,官府的官兵們一個個臉帶淫笑,狐假虎威,氣勢洶洶闖入活動現場,不分青紅皂白,搶奪苗家姑娘。雖然,他們是有備而來,但萬萬沒有想到,亞宜組織的義軍也做好了抵抗的充分準備,一場血戰就此拉開。亞宜組織的義軍用苗家刀術、棍術、拳術將走狗們擊打得落花流水,狼狽而逃。

一向唯我獨尊的官腐,那受得了這樣的氣,於是,調兵遣將,派重兵前來鎮壓,亞宜的義軍頑強抵抗,同官兵周旋於湖南,貴州,四川等地,戰爭持續了一年之久,因寡不敵眾,亞宜所帶領的義軍,節節敗退,在第三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敗退到貴州省貴陽市附近,亞宜便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被殺害。

黛雅,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苗家姑娘,和亞宜是一對熱戀中的有情人,他們也是在跳花跳月時,通過跳花傳情,跳月溺愛,雙雙墜入愛河,終要瓜落蒂熟時,噩耗傳來,黛雅痛不欲生,在村寨的楓樹下(楓樹被苗族視為母親樹,是苗族的圖騰樹),痛哭七天七夜後,投山洞,駕鶴雲追隨亞宜而去。

苗族人民為了紀念亞宜這位青年英雄,以及他和黛雅高尚純貞,堅貞不渝的愛情,便於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紀念活動。

時至今日已演變成,苗鄉的納祖先,祭英雄與讚美,追求純貞愛情為一體的大型民族傳統節日。

祭拜花樹和椎牛祭祀祖先儀式結束後,「四月八」跳花跳月活動正式開始。

參加跳花比賽的各代表隊,在場外做好準備,按順序依次進入跳花場進行比賽。各參賽隊跳花的動作不盡相同,但樂曲是唯一的《跳花曲》。

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姑娘,身前身後,頭上手上,胸前肩上都戴上了不同款式的銀飾,各具特色。姑娘們伴着悠揚的跳花曲,鏗鏘有力的鼓點,濃重渾厚的牛角聲,繞着花樹翩翩起舞。款款銀飾,隨着輕盈舞步的旋律,在姑娘們的身上助興歌舞。

前來參賽的十八個表演隊,一隊接着一隊,盡情地揮灑着高昂情感,瀟灑着一年一度的激情,表演場內的歡呼聲,吶喊聲,一浪高過一浪,讚美聲此起彼伏。花兒停止了綻放,忘我的享受着這份幸福,白雲也停止了腳步,駐足欣賞着這難得的喜悅,就連多嘴的麻雀也被這來自遠古的音樂屏蔽了嘴。

山江小學的150名小學生組成的表演隊,最具特色,他們身穿三種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苗族服飾,雙手拿着鮮花,女生頭上都挽一個巴巴髮髻,用兩根一寸來長的紅色筷子作為髮簪,特有特色,富有個性及想象力。學生們從表演場的四個角跑步入場,分成三個圈圍在花樹的四周,伴隨着音樂翩翩起舞,第一圈的孩子們,踩着鼓點順時針繞花樹邊舞邊旋轉,第二圈的孩子們,踏着音樂的節拍逆時針繞花樹歌舞旋轉,第三圈的孩子們合着鼓點和音樂穿插在第一圈和第二圈中間,他們錯落有致,穿而不亂,插而有序,手中的鮮花時而高高舉起,像天仙示美,時而齊肩鮮動,恰似花的海洋,其實是祖國未來的花朵。

擺放在表演場邊緣的20面花鼓,40名小學生花鼓手鼓槌舞動,彩帶飄舞,酷似一條條跳躍的彩虹,鏗鏘的鼓點聲震撼了山嶽,回聲了千里綿長的山谷,似在追憶,又似在尋找……

比賽結束,山江小學代表隊榮獲了本次活動的第一名,松桃代表隊獲得第二名,重慶秀山代表隊獲得第三名。

那麼,苗族的「四月八」活動起源於何時?

明朝弘治年間,沈庠,趙瓚撰寫的《貴州圖經新志》寫道:「東苗、西苗,其俗相聚歌舞,名為跳月。」

這裡所講的「東苗、西苗」都是對苗族的統稱,相聚歌舞是苗族約定俗成的一個獨特習俗,這個特有的習俗就是跳月。

清道光年間羅繞典的《黔南職方記略》記載:「蚩尤代帝王為政,尚利好殺,不恥淫奔,民間化之,於是跳月劫奪之風起矣。」

從羅繞典的記載可得而知,苗家的跳月習俗起源於蚩尤時代,並從那時候起就已經形成了習俗。

清康熙年間陸次雲在《洞溪纖志》記載:「苗人之婚禮曰跳月,跳月者,乃春月而跳舞求偶也」。

清乾隆年間愛必達的《黔南記略》記載:「花苗,白苗,青苗,孟春,合男女於野,謂之跳月」。

《永綏廳志苗峒》描述:「苗族又有所謂跳鼓……一人衣彩服達之,其餘男子各服五彩衣,或披紅氈,男外旋,女內旋,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連,左右盼顧,不徐不疾亦可觀」。

青年男女們,身穿五彩苗服,踩着鼓點,揮動着衣襟,男女相盼,左右相顧,不快不慢,蔚為可觀。

《黔南識略》描述:「吹笙擊鼓,踏歌跳舞,繞樹三匝」。

男女青年吹着蘆笙,打着苗鼓,繞着花樹,踏歌跳舞。

《洞溪纖志》描述得更為詳細:「有男近女而女去之者,有女近男而男去之者,有數女爭近一男,而男不知所擇者,有數男竟近一女,而女不知所避者,有相近復相合,相舍乃相盼者。目許心成,籠來笙往,忽焉挽結」。

苗族「四月八」活動,她歷經了歲月的滄桑,經過了日月的洗禮,經受了華夏文明的沉澱,除了有祭祀英雄,緬懷先人外,還有追求愛情,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面。為此,有民俗學家稱之為:「求偶節」,「苗族情人節」或「東方情人節」。

苗族「四月八」跳花跳月,她像一位與日月同生的老人,揣着雪白的鬍子,趟過了那條「務席務沙」(苗語,指黃河),翻過了許多「比高比忍」(苗語,指高山深澗),一路艱辛的走來,走進了苗山聖寨,走進了苗民的心坎,融入到華夏文明之大江大河,成了華夏悠久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1]

作者簡介

伍岩生,山村教師,作品散見於《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文學百花苑》《湖南工人報》《團結報》、西散原創、湖南作家網等報刊及網絡平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