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海龍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海龍王是中國民間所敬之神,是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

四海龍王是海洋之神,遠離天界,在神靈中身份比較特殊,保持着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

基本簡介

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中有關於龍的來歷描述,龍是現今宇宙生成時,智慧元氣凝聚的精神,因為太極(以地球智慧為中心的太陽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為保護太極生靈的神明。龍神的另一使命是保護太極生靈存在的環境不至於毀滅。龍神按職能,大致有天龍神地龍神、海龍神等,有的地方龍神還兼財神的職能,都具有蘊育陰陽,轉化運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在道教典籍中:

天龍神輔佐勾陳上宮天皇大帝、雷部眾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天神行雲施雨,阻擋能損害、毀滅太極的元素與災害。

地龍神輔佐后土皇地祗、南極長生大帝、五嶽大帝等蘊育、管理大地上各區域的陰陽、物產,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陰冥眾生。


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東海龍王,南海龍王、北海龍王、西海龍王。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

南海廣利王

東海廣德王

北海廣澤王

西海廣順王

1,東海廣德王:青龍

控制雨水 雷鳴 洪災 海潮等等

2,南海廣利王:赤龍

控制火災 人間二昧真火 閃電

3,西海廣順王:黑龍

操縱風源對流 司掌氣候陰涼 天氣變遷

4,北海廣澤王:白龍

掌管雪 冰雹 冷凍 冰霜等等

歷史記載

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

乾隆17年《台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鑑》。

相關傳說

龍王,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 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只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相關文學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文學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姓氏相關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紜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象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即南海廣利王,東海廣德王,北海廣澤王,西海廣順王。

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文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鐘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象中的龍與蛇或蜥蜴,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奔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大意】:

為我駕起那嬌健的飛龍,

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

心志不一豈能共處,

我將自己離去,適彼遠方!

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

隊伍威武,隆隆驅馳。

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

車上飄動着五彩的雲旗。

四王介紹

東海龍王 東海龍王敖廣在中國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所以東海龍王排第一也就理所應當的了,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由此,大多數民眾認為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

西海龍王 【西海龍王的傳說】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天山腳下有一個美麗的大海,俗名西海,人稱博斯騰湖。

西海岸上是廣闊無垠的草原,各族牧民在這裡生息繁衍。他們憑勤勞的雙手,使草原上牛羊成群、鮮花盛開,人們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有一年,突然天降大旱,百草枯死,牛羊死亡,人們只能眼看着茫茫無邊的西海而嘆息。

草原大旱的消息傳到天庭後,玉皇大帝當即指派青沙龍前往西海,解除旱災。

青沙龍受命後,帶領家眷隨從騰雲駕霧飛降九天,來到西海,從此被稱為西海龍王。青沙龍視察旱情後,立即向玉皇大帝呈遞奏章,要求撥水。當時,普天之下均遭惡旱,其他江海無法救援,玉皇大帝只能命令西海龍王就地解決。

西海龍王無可奈何,只好將西海之水一口吞去三分之二,然後飛上天空,將水普降草原。青沙龍不顧自己龍宮安危,吸水降雨,使千里草原得救,然而西海從此卻變成了一個小湖,也就是現在的博斯騰湖。

草原得救了,牧民為了紀念西海龍王的功績,便在通天河的河口島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塑了西海龍王的全身像。廟宇雖然離居住區很遠,但牧民們為了感激龍王的盛恩,仍然朝夕前往敬香。

西海龍後是一個非常賢淑美麗的婦人,她全心全意輔佐西海龍王,頗得牧民敬愛。但因她操勞過度,轉眼百年仍膝下無子。龍王也因而常對她大發脾氣,妄動肝火。龍後回憶昔日和丈夫的恩愛,目睹龍王而今對自己冷落,不覺悽然淚下。

一天,西海龍王正在龍庭里為無子而苦悶,忽然,巡海夜叉押來一位妙齡女子。說她在龍宮窺探,特捉拿,送交龍王處治。

龍王見此女美貌絕倫,頓時魂飛九霄,又加之盼子心切,當即喝退夜叉,傳令彩布龍宮,納此女為妾。[1]

龍後聽說龍王納妾,便到大殿看望。哪知龍後一到大殿,只見殿內霉霧繚繞,一個霞光彩照的水晶宮已經妖氣橫生。她走進宮裡,仔細端詳那女子,才發現殿裡所有妖氣都是從此女身上散出。

為了確保龍王安全,龍後含着淚向龍王奏道:」龍王陛下,你我結伴至今,你對我恩重如山,我縱是到九泉之下也不能忘懷。今天你喜納新妾,我也十分高興。只是選配佳偶並非兒戲,望陛下對新來女子的來歷過問清楚再娶不遲。」

這時,西海龍王已被那女子所迷,龍後的話他半句也聽不進。這妖女也早已心中有數,假意對龍王說道:「陛下,既然龍後不能容我,愚女自便去了。」龍王見愛妾要走,便把滿腔怨恨發向龍後,頓時大拍龍案,喝令左右把龍後趕出大殿,並宣布龍後永世不得再回龍宮。

丫環翠芸見龍王要趕走龍後,趕忙上前跪下求情:「龍王陛下,龍後和您夫妻多年,她為您干辛萬苦,一片忠心,您萬不可棄舊圖新,失了知己。」此時妖女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便添油加醋地說:「陛下,依我看,龍後使女心懷叵測,妄圖讓您斷絕子孫。若不把她趕出龍宮,日後必生後患。」龍王聽後連連稱是,又喝令左右將翠芸用亂棒打出龍宮。

另妖女不是別人,而是開都河裡一條千年蛇精。原來就在開部河和西海里稱王稱霸,殘害牧民。後來她聽說玉皇大帝派青沙龍到西海任王,才慌忙逃到開都河。她一直對西海龍王懷恨在心,本想興兵報仇,只是無力對抗。後來得知龍王盼子心切,便搖身一變,化作絕代佳人,潛入龍宮引誘龍王。沒想到,龍王果然中計。

妖女深得龍王寵愛,便越發肆意妄為。她暗中發令,調來開都;司的大小蛇妖,到博斯騰湖裡吃殺龍宮護兵。自龍王納蛇妖為妾後,整日都被妖女纏得魂不附體,再也無心問理朝政,關心民情,致使千里草原旱情加重、百草枯黃、土地千裂、牲畜死亡,牧民們都背井離鄉,怨聲載道。[2]

龍後和翠芸被驅出龍宮後,一路上吃樹皮草根為生。她們看到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的慘狀,心裡痛苦萬分。這天,烈日高懸,暑氣騰騰,龍後因年老體衰,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和翠芸在路旁歇息。

青年牧民桑加拉挖野菜歸來,見一老嫗弱女在路旁倒臥,頓生憐憫之心,便上前說道:「老阿媽,這酷暑天氣,為何在此?趕快隨我回家喝口涼水也好。」龍後和翠芸見桑加拉心地誠篤,欣然答應了。

龍後和翠芸在桑加拉家裡住了數日,便要離去。桑加拉流着淚說:「阿媽,我自幼喪失父母,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您老人家如能念我可憐,就收我做你的兒子吧,我一定會孝敬你的。」龍後見桑加拉一片真心,就答應了。自此,桑加拉待龍後親如生母,對翠芸勝親妹。三人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由於龍後積鬱成疾,沒過多久便一病不起。臨終前,把桑加拉叫到跟前說:「孩子,我本是西海龍後,只因龍王被妖女迷惑,將我和使女翠芸趕出龍宮,使得這千里富饒草原荒蕪。我現已年邁多病,只望你能和翠芸結成百年之好,下海除妖,為民造福,我就是死了也能暝目了。」

桑加拉聽後,當即表示要為母親報仇,要振興草原。龍後聽了心裡十分高興,接着說:「你是凡胎俗子,你既然有除妖報仇、振興草原的決心,母親我送給你兩件寶物。只要拿着這兩件寶物,你就可以和翠芸對付逆龍和妖女。」說到這裡,龍後讓桑加拉和翠芸共同跪拜天地後,取下頭上的金簪子吹了口仙氣,金簪一下變成了一把金光閃閃的龍泉劍。隨後她又從嘴裡吐出一顆明珠,對桑加拉說:「孩子,這顆珠子是我千年修煉而成,有了它,你能避水火,能生元氣。你在下海時,一定把它含在嘴裡,千萬不可丟失。」說完,龍後就閉目歸天了。

桑加拉和翠芸悲痛萬分。為了儘快為母親報仇,只好忍悲含痛將龍後埋在西海岸邊。

埋葬了龍後,夫妻二人便避開海水,到了龍宮。只見蝦兵蟹將蛇妖鬼怪正在練兵。桑加拉揮舞龍泉劍,翠芸舉起紅纓槍就是一場大戰。劍光閃處,蟹頭落地;銀槍刺去,蝦兵氣絕。不大工夫,龍宮外已是橫屍遍地、血浪翻滾。

這時,有活命者報知了老龍、蛇妖。他們聽後不由心中一驚,慌忙拿起武器出宮迎戰。翠芸見了蛇妖,分外眼紅,舉槍便刺,緊不放。桑加拉見得逆龍,怒從心起,揮起寶劍,直刺心間。一時間,只殺得烏雲遮日,惡浪排空,龍宮抖動,大地搖晃。蛇妖自恃武藝高強,妄圖將翠芸置於死地。翠芸不甘示弱,心中懷着新仇舊恨,一槍緊刺一槍,只殺得蛇妖力不能支,趕忙朝孔雀河口逃去。

翠芸緊追不放,殺到孔雀河口,橫出一劍,將蛇妖斬為兩截。這條千年蛇精翻了幾翻,惡血噴涌,氣絕身亡。

桑加拉接戰青沙龍後,雙方勢均力敵,不分勝負。由於桑加拉口含龍後所贈寶珠,所以是越殺越勇,將龍泉劍舞得似車輪翻滾、蛟龍出海,把逆龍攪得眼花繚亂、耳鳴心跳。逆龍眼看不能招架,想要扭身逃跑。桑加拉大吼一聲:「往哪裡逃」!誰知,這一吼不要緊,卻把自己口中的寶珠吐了出來,桑加拉頓時失去了力量。逆龍見狀,回身向桑加拉撲來。桑加拉想到死去的母親、餓死的牧民、荒蕪的草原……努力穩住身體,照准逆龍頭上拋出寶劍。只見逆龍晃了幾晃,口吐白沫,疼痛地拱起腰肢,大叫一聲死去了。

桑加拉失去了寶珠,又因用力過度,也口吐鮮血撲倒在地。

翠芸殺了蛇妖,卻不見桑加拉,慌忙回到龍宮,見丈夫躺在地上,趕緊上前扶起。誰知桑加拉為除惡龍已經死去。翠芸悲痛欲絕,大喊一聲:「桑加拉等着我。」便拔劍自刎了。

從此,逆龍拱起身的身軀變成了現在博斯騰湖裡的湖心山,他吐出的白沫變成了博斯騰湖邊上的鹽池。

桑加拉和翠芸的屍體變成了一對白天鵝。這對白天鵝每天都在博斯騰湖上空盤旋,永遠留戀着自己美麗的故鄉和勤勞勇敢的人民。

南海龍王 南海龍王,名字叫敖欽,南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南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海洋生靈修煉而成神的神靈。

北海龍王 北海龍王是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閏、南海敖欽、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