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里棚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里棚街道,位於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有人口24438人(2010年),占地面積約為33.1平方公里,其下管轄3個居委會和13個村委會。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92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億元。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四里棚街道辦事處駐大田村

2012年,四里棚街道黨工委榮獲湖北省的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1]

中文名稱: 四里棚街道

外文名稱: Silipeng Street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中國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

下轄地區: 1居委會、15村委會

政府駐地: 鹽化大道49號

電話區號: (+86)0712

郵政區碼: 420981

地理位置: 應城城區以東

面 積: 33.1平方千米

人 口: 24438人(2010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壽寧禪寺

機 場: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火車站: 應城火車站

車牌代碼: 鄂K

著名高校: 應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黨政領導: 省市委書記:程濤 市長:徐長斌

管 轄: 1個居委會和15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湖北省應城市四里棚街道,人口24438人(2010年),面積33.1平方公里。下轄3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蒲東、華山、東十、艾廟、劉楊、大田、張楊、下新、協合、四楊、復興、栗樹、孫雄、光輝、三姜。街道辦事處駐大田村。湖北省應城市四里棚街道為應城市管轄行政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四里棚街道辦事處地處應城市東郊,南接黃灘,西挨城中,東靠三合,是新興的應城工業區。在6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荒山野嶺,只有路邊一間茶棚,人們叫它四里棚。四里棚街道組建於1986年,是應城市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四里棚地區交通便利,漢宜公路、長荊鐵路貫穿全處,鐵路專線到長江埠與漢丹線接軌,鄉鎮公路縱橫交錯,各種車輛每天將工業產品源源不斷送往外地。

四里棚的地勢西低東高,西南是河沿平畈,東北略有代岡,常年氣候宜人,春夏雨量充沛,盛水稻、棉花、小麥和油菜。這裡是鹽海的中心,地下埋藏着豐富的優質岩鹽。

經濟概況

工業發展

豐厚的岩鹽資源,是四里棚經濟發展的基礎。70年代初,這裡興建了應城市第一製鹽廠、應城市製鹽廠、應城市熱電廠、應城市磷肥廠、應城市化肥廠、應城市鹽化包裝廠和孝感市鹽鹼廠,加上50年代興建的湖北省應城鹽礦,形成了四里棚工業區。四里棚工業區市直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占應城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是應城工業的半壁河山。全處大力發展城郊經濟、路域經濟、民營經濟「三大經濟」,實施科教興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農村城鎮化「三大戰略」,依託礦產資源大力發展鹽業化工,該處碘酸鉀廠生產的碘酸鉀暢銷全國各地。全處已步入孝感市「小康鄉鎮」行列。

湖北省應城市鹽礦是國家二級企業、技術設備先進,年產原鹽50萬,它的加碘鹽、腸衣鹽、工業鹽行銷國內22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應城市第一製鹽廠和應城市製鹽廠,年產量原鹽近50萬噸。應城市化肥廠生產的合成氨和應城市磷肥廠生產的多種磷肥,年產值都在千萬元以上。

四里棚的鄉鎮企業發展很快。它以靠近省、市廠礦的栗樹、劉楊、大田和靠近國庫的張楊4個村為主,雨後春筍般地建起了化工、鑄造、水泥、磚瓦、食品、塑料包裝、石膏制粉等幾十家小型企業,年總產值達到1000萬元。

農業發展

農業經濟在四里棚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棉花和油菜,每年農業總產值約2000萬元,其中棉花、油菜產值占農業產值的一半,發展水產養殖,這裡的牛蛙遠銷海內外。

交通條件

四里棚地區交通便利,漢宜公路穿境而過,鐵路專線到長江埠與漢丹線接軌,鄉鎮公路縱橫交錯,各種車輛每天將工業產品源源不斷 送往外地。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圍繞改善城鄉居民環境,自2016年以來,四里棚街道辦投資160萬元,高標準修建垃圾中轉站1處、垃圾池180個,配置勾臂車、垃圾箱,聘請保潔員67名,健全「戶清掃、村集中、處拖送、市處理」的垃圾清理長效運行機制。該街道還以轄區內漢宜大道沿線為試點,聘請專業保潔公司實施環境治理市場化運作,實現「長效管理、長治久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