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古代(內長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回不去的古代》是中國當代作家內長文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不去的古代
穿越小說已經大興於網絡世界了。
發這句略帶酸味的感慨更多的是羨慕。憑藉着人類數十百年的積澱,帶着現代科技,帶着現代思維橫行於往日那個似乎熟悉又那麼陌生的時代,滿足了一個現代草根的光榮夢想,意淫那個心儀的時代和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個功效類似於玩網絡遊戲,或者吸毒。所以,一般的穿越小說都不願意或者不屑於寫那些瑣屑的生活細節,且不說無助於表達重大的主題,就是那些生活細節的細緻考證也足以讓寫穿越小說的寫手心意闌珊。那些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小事,今天看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豈不知數十年前百年前則未聞未見恍若神怪。
僅就吃而言。物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人品五味即酸、甜、苦、咸和鮮。兩相比較,便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食物的辛(辣),味覺本不重視。本來嘛,傳統的辛是味覺也是嗅覺,來自於蔥、姜、蒜、這些食材,也來自於花椒、芥末這類調味料,當然還有後來的辣椒、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等。而今天的辣主要是一種味覺。辛味的食材在烹飪後,辛這種刺激性的味道就幾乎沒有了,而辣味的食材或調料在烹飪之後依然存在。
還是說說辣椒吧。
這種植物,今天的人考證說是原產於七千年前的中美洲,瑪雅人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植食用。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由哥倫布將其帶回了西班牙。在短時間裡,就由西班牙為基地開始傳播,向南傳到了非洲。向西在歐洲大陸傳播。隨着罪惡的奴隸貿易,辣椒又從非洲傳到了北美洲。
辣椒在中國的傳入,一般認為在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也就是明朝末年。至於傳入的路徑,一般認為是兩條。一條是傳統的絲綢之路。由歐洲經中亞逐漸進入中國西部。一條是由海路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雲南廣西等生根。但我更相信是後者,這與學術考證無關,更多的是一種直覺。辣椒若是由陸上絲綢之路傳來,充其量催生了陝西的油潑辣子。若是經海上絲綢之路傳來,則在兩湖雲貴江西等地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而且,從時間節點上,也合乎「隆慶開關」政策變化。
現在一般認為的記載辣椒的著作是明代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箋》(1591年),其中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待到清代末年,徐珂的《清稗類鈔》中便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這和今天的實際已經非常相似。
有地理愛好者將這個「嗜辣圈」和《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圖》一對照,竟然十分吻合。所以,當太陽輻射量不足時,依靠外來的刺激驅寒除濕,這個解釋應當是合理的。台灣作家張起鈞在《烹調原理》寫到「抗戰興起,到了湖南,看到湖南人辣椒做的菜好香。嘗嘗吧,愈嘗愈勇敢,不到半年,則可以跟湖南人一樣的吃辣椒了。」反之,湘人一出湘,其食辣欲望大為減退,抗辣能力也逐漸退化。這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食辣所具有的鮮明強烈的地域特徵。
問題是改革開放以後,「嗜辣圈」逐漸擴充,這自然是經濟活動頻繁的結果。大量的四川(當然也包括後來的重慶)務工人員走向全國各地,無數的四川小木匠、川妹子們將這種「重口味」帶向了全國各地。「川椒王」「蜀香園」層出不窮,「水煮魚」「麻辣香鍋」「鴛鴦火鍋」「毛血旺」遍地開花。繼之而起的時湖南菜中的「剁椒魚頭」,武漢人的「鴨脖子」,發展到今天,連「沙縣小吃」也要辣醬,「上海烤麩」還需尖椒。辣椒沒有攻陷的區域似乎就是兩廣地區了。而這似乎就不僅僅是經濟活動頻繁所能解釋的了的。於是有人又從人體熱量需求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經過父輩的艱辛打拚,年輕的一代終於擺脫了「農民工」這頂似乎不光彩的帽子,改稱為「進城務工人員」,進而成為「產業工人」。時間越來越長的工廠生活、夜生活,使得他們從大自然攝取的熱量越來越少,所以,熱量匱乏的身體只好促使他們通過食辣來促進熱量平衡。加上互聯網時代的越來越多的白領們,更是擴充了這個隊伍。
還有,越來越緊張的生活節奏,讓人們像從前的農業社會那樣,慢慢地品味酸甜苦辣咸等等的不同,已經不能夠了,我們需要時間,需要刺激,所以我們選擇火鍋,選擇麻辣燙。並且據說辣椒刺激人體之後,人體會分泌內啡肽,這是一種內成性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嗎啡?嗎啡啊!嗎啡是鴉片類毒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難怪人會嗜辣上癮。更何況還有些不法商家在火鍋或麻辣燙的湯料添加嗎啡的原料罌粟殼呢。「辣版圖」日益擴張,或許就種因於此。
回到開頭,在那個不崇尚「辣」的時代,緩慢的生活節奏,如果有較為充足的物質生活,足以慢慢地品味酸味的醇厚柔和,甜味的舒服美好,苦味的除腥增香,鹹味的提鮮生髮,鮮味的複合醇美。你品嘗到的都是食物本身的滋味,不需要用穀氨酸鈉來刺激業已麻木的味覺神經,更不需用急劇飆高的史高維爾來挑戰自己的生理極限。
可是,真要穿越到了古代,我們已經被刺激麻木的味覺神經該經過怎樣的一番痛苦才能適應,那就不得而知了。還是抓住現在,抑制住浮躁的情緒,邁開僵硬的腿腳,走向戶外,走向自然,平衡身體的能量,慢慢去品味食物的五味,讓自己的味覺神經得到恢復,通過味覺去體味生活的美好。
作者簡介
內長文,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