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鄉漫記(徐延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鄉漫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回鄉漫記》中國當代作家徐延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鄉漫記

最能喚醒人乳名的地方,莫過於故鄉,對於故鄉的眷戀,不僅僅因為曾經留存過一個人的美好童年,更為緊要的是她猶如一塊魂牽夢縈,心依情歸的磁石,深深吸引着遠方的遊子。

車行到村口處,一排石頭突兀地立起在道路中央,哨兵般擋住了前行的路 ,前方不遠處洪水由着性子掏空了路面下的泥土,只剩下一層薄薄的水泥路板,毫無底蘊的懸空擱置在那裡,一個牌子孤傲倔犟地挺立在路板上,牌子上醒目的三個字「青土坡」躍入眼帘,重重扣打着心弦;左邊一條岔道通過草灘深入河灘,膽大的同行者順着那條道開車顛簸前行,但最終還是擱淺在河灘里……

棄車步行,走進熟悉而又陌生的樹林,思緒又回到了前年,兒女隨行,村里人還算多,醉臥在這片楊樹林裡抒發情感:

藍天 白雲 大山下老家,

夜靜酒酣情濃,

晨起信步村外,

淹膝小河水,

醉臥楊樹林,

傾聽童聲融水嘩嘩

仰望思緒入雲悠悠,

嘆時光荏苒,

問故鄉:情何以堪?

等回過神來,一行十幾人已散行於河灘,頓時熱鬧了小河水,激動了楊樹林,興奮的林間飛禽,呼朋引伴,把來客的喜訊從村頭向村尾蔓延,後又飄過河面一直傳遞到了石碑灘,村民走了,他們便成了這裡的主宰者。

黑乎乎的羊糞蛋鋪陳開來,盡顯繁華,撒滿在從村口到上十字的這一段水泥路面上,譜寫着羊群的浩浩蕩蕩以及牧羊人的輝煌! 父親就是個牧羊人,記得八零年實行聯產承包,家族裡分得滿滿一院子羊只,從那天起,父親便開始了牧羊生涯,起初在離村二里開外的郭家山住圈,對童年的我們來說,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那卻是一段難忘的歡樂時光,有羊奶喝,有羊毛手套戴,羊毛棉襖穿,偶爾也趕着羊群放牧山野,成就感滿滿!還請東鄉的回民在家裡趕過毛氈,那可是大場面,有好多道工序,估計現在都失傳了。

踏着春天的腳步,趕着馬車拉幾車羊糞撒到莊田地里,整個夏天,莊稼長勢喜人,秋收季節,麥浪滾滾,一波又一波傳遞着豐收的喜悅!隆冬時節,大雪封山,西北風吹得窗紙和門帘呼啦啦作響,母親就從羊圈裡背來一背斗羊糞蛋子,用長長的填炕榔頭推到炕下,不一會,房頂的煙囪里升起一縷青煙,給靜逸的村落平添了一絲動感,整個晚上,身子下面都熱乎乎的;說到底我也是踩着羊糞蛋子考學走出大山的,後來也寫過一篇《牧羊人——致父親》的詩文來感恩父親。

站在十字路口,一眼望穿整個街道,空蕩蕩的,已經看不到昔日的車馬人喧,記得上高中時就開始易地搬遷,陸陸續續幾十年,村民們也一直觀望徘徊,不敢修屋建舍,除了貫穿村子的水泥路新修外,其他幾乎都是原版。村尾廟嘴嘴上的文昌閣巍然屹立,飛檐流閣 ,殿宇軒昂,家人略帶自豪地給同行的人介紹着「文昌閣」三個發光字的來歷,那是我曾受村支書委託,特意從古河州定做的,我暗自慶幸自己的責任心到位,多年來,每逢初一十五,年頭節夏,文昌閣總是閃閃發亮,熠熠生輝!普照着十里八鄉的莘莘學子金榜題名!

老家大門緊閉掛着鎖,緊鎖着四代人曾經生活的點點滴滴;門口的那棵榆樹正當年華,隨性地野長着,倒也旺盛,衛兵一樣霸氣地守護着家院;樹下那口水井和井下的水泵,被厚厚的井蓋塵封着,不見天日,更不知我們的造訪。要是擱在幾年前,十幾年前,幾十年前,聽見響動,大門總會吱呀打開,露出家人喜出望外的臉,是侄輩,是哥嫂,是父母,寒暄間簇擁而入,之後炊煙裊裊升起一如割不斷的鄉愁;井下歡騰,水缸里頓時起滿了水花;幾杯熱茶,一壺老酒,滿桌香噴噴的飯菜,醉美了整個庭院……

街頭巷尾,滿眼斷壁殘垣泥巴牆脫落得斑駁陸離,牆面被雨水沖刷成道道淚痕,是傷心人的臉;雜草瘋長,窄了巷子,矮了院牆,傷了遊子的心!我一點也不怕同行者笑話故鄉的破爛不堪,因為故鄉正在變遷,響應國家政策,出山入川,進行生態移民搬遷,其實也無暇顧及他們的所思所想,而是抓緊時光穿越,重現童年幻影…… 哦!對了,就是這個巷子的第二家大門口,總是坐個老太太,纏一雙小腳,雙手握住一根光溜溜,不起倒刺的棍杖頭,然後托起皺紋縱橫的老臉,我們稱她馬奶奶,兒時穿開襠褲的我們最怕見到她,因為她要從我們開襠的地方摘個響響吃,或者在我們的臉蛋上使勁的揉捏幾下,偶爾從她那斜襟外衫下掏出皺巴巴的一塊糖,悄悄塞進你的手心,努努嘴,示意你可以離開去玩了,其實她是喜歡孩子的,故意逗着孩子們玩兒;更怕的是生產隊派的護林人老吳爺,手裡整天價拿個皮鞭,摔得噼啪作響,打碎了我們童年的夢想,,嚇得我們魂飛魄散,總是不敢在樹林裡玩。時過境遷,如今不光他們成為村子裡的歷史人物,淹沒於荒山野嶺中,就連青土坡村也即將成為歷史而永遠塵封於大山中……

離開故鄉前往搬遷地,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高山遠路上,不再年輕的眼眸里裝着故鄉,更裝着思想:不甘於平庸,不甘於沉寂,不論是孤獨行走還是結伴同行,讓每一個腳印都踏實而有力量;且行且珍愛每一處風光,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前行的我們也成了風光。

[1]

作者簡介

徐延俊,甘肅蘭州人,從商喜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