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旋(孫文波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迴旋》是詩人孫文波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我們知道他走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這黑夜中的老人,太陽的另一面,
他帶來的不是溫暖,而是
過於灼熱的光芒,我們看見,
他走過的地方石頭像流水一樣溶化。
歌唱的鳥傷了喉嚨和翅膀,
紛紛從高空降落,或者四處逃散。
在遠方,在幾重大海相隔的遠方;
正浮現出年輕人的吶喊。
石牆圍住的地方被徹底推倒,
眾人像螞蟻一樣遷移。
並且不是為了一對夫婦的死悲傷,
是徹夜歡呼,他們似乎變得殘忍,
但其中找到的是無數殘忍的理由。
我們的理由已經喪失了,在城市
信仰聳起的牆已日益強大,依靠它,
更多的人們被告知:一個
十幾平方米的家族以安頓全部幸福,
只空出一個廣場,在節日
由花朵和焰火點綴。
這樣,一切就都會發出絢麗的閃光。
垂死的人的回憶也包括在這裡面,
現在已經表明:他們需要回憶;
曾經有過的漫遊,曾經有過的貧困,
還有一度是朋友的大不義,
不過驕傲就來自於此;
是可以向刃誇耀的金箭一樣的財富,
也可以向人射去,使他倒地。
廣泛的、純粹的美好有什麼用?
那是舞台上的事情,神的許諾。
神的許諾何時實現過了?
我們還能否這樣思想,這樣等待?
不能,又把自己的頭轉向什麼地方?
有人已經從羔羊得到了啟示;
那潔白的、溫順的羔羊!]
鐵錘和鐮刀、星星和月亮。
這是何等的同樣的角度,
與十字架的高度相仿。
它們帶來的力量在這裡變得堅挺。
使世界的一半可以拒絕另一半。
使這樣的話可以成立:
後退,就是前進。
別人的前進是什麼?是抹去蒙上的羞恥
黃金鷹冠上的灰塵和血跡。
是喚回自己的預言者;
他們離開的年代很久遠了,
但他們不屈不撓的智慧,
帶來了一個城邦的崇高,
偉大的、讓一切邊界敞開的榮譽。
更早的哲人是否想到過這些?
轉播福音的哲人死時悲慘。
建造天堂的哲人終身無法返回故居。
還有阿爾戈英雄的兒女們,
他們知道黃金之蜜的流淌卻無力獲得。
在我們的思想里,這些
都是幻影、失敗和消失。
失敗呵失敗,消失呵消失
當精神追逐着精神,還有誰,
能夠使溶化的石頭重新復原?
使鳥兒再次振翅和歌唱?
沒有了。我們靈魂的狂喜又怎樣選擇?
我們能不能說:焚燒就是光明。
就像赫拉克利特說他醒着看見的一切?
1990
作者簡介
孫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當代詩人,是中國少有幾位從八十年代開始寫詩到2000年後仍然保持旺盛創作力的實力詩人之一,而且越寫越有高度。對年輕一代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
童年曾在陝西華陰農村生活,在成都讀完中學,當過「知青「,服過兵役。1979年退役回到成都。現居杭州。1985年開始詩歌寫作。1990年以後亦從事詩歌批評的寫作。作品被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瑞典語等多種語言,1996年獲首屆」劉麗安詩歌獎「。1998年6月受邀參加第29屆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著有詩集《孫文波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地圖上的旅行》、《給小蓓的驪歌》,文論集《寫作、寫作》等。 主編《中國詩歌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與蕭開愚合編《九十年代》、《反對》……。2011年獲首屆暢語詩歌獎。[2]
他說:我個人曾經很輕率地看待過像北島、芒克、舒婷這樣的詩人,或者更輕率地看待過徐志摩這樣的詩人,對他們的成就,或許是對他們的詩歌觀念不以為然,認為有些簡單和促隘,不足以體現出某種詩歌的精妙。但是,到了今天我發現那是不對的,不是一種具有歷史主義態度的作法。現在我理解到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寫作的不足,並不是那種寫作才能的大小——他們誰不是恃才傲物,覺得自己是有大才華的啊——而是文學的歷史局限性。在這裡面不光是形式本身的,還有着思想方法上的問題。現在,的確是現在,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地我個人的敬意。儘管這或許並不是文學內部意義上的,甚至與文學無關。不過什麼又是文學內部意義上的,什麼又是與文學有關的呢?而如果我說從來就沒有單純地文學內部意義上的東西存在,我是對的嗎?我相信我是對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