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眸,讓和平永存(張引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眸,讓和平永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回眸,讓和平永存》中國當代作家張引娣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眸,讓和平永存

我,站在山頂,一任時光倒流。

(一)

風蕭蕭,草瑟瑟,她,靜靜佇立。

向前望,茫茫大野,天似穹廬,荒草萋萋;向後望,沃野千里,良田萬頃,竹樹繁茂。典雅端莊的她,看着身後的隨從,滿眼裡全是疑惑,自己會面對一個怎樣的人?他有中原大地士子們的才氣,有威震四方的將士們的豪氣,還是有赤膽忠心的臣子的義氣?迷亂中搖搖頭,在這西行的最後一站,她取出「父皇」送給自己的那面銅鏡,想再看看「大唐公主」的容顏。

銅鏡里,沒有花容月貌,卻是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熟悉的車馬川流不息;再看看,承天門,延喜門和安福門,玄武門從東西南北莊嚴湧出,她的眼角落了一顆晶瑩的淚珠。她知道,皇子們學文習武,就是為了在異族入侵時,奔赴疆場為國效力;而自己,皇家宗室女子,就必須遠行千里,擔負起這聯姻的重任,為王室換來幾十載春秋的和平。自從王昭君踏上了漫漫的和親之路,就有了這綿延不斷的幽寂遠行。

她,輕輕擦擦眼角滑下的淚,收起對父母的思念,再回眸一望,熟悉的風土人情,大好的河山盡藏心底。不經意間鏡子落下,化作兩半,一半成為白晝的紅日,守望萬物,一半成為夜間的明月,凝望大地。於是,大風起兮,她堅定地踏上了西去的古道……

一千三百八十多年前的那個正月,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護送着她——文成公主,這位美麗的大唐公主爬山涉水走過這裡,這個名字——日月山,便從此閃亮在國人的心中。這座山,就有了守望的內涵,就有了凝重的思緒,西行的旅人路過這裡,都會情不自禁地尋找逝去的記憶,成為一個又一個追尋和平的使者。

(二)

風又起,山依舊。

她走過七十年後,又一個她——金城公主,踏上了山頂。同樣的風景,同樣的使命,同樣的心情。西邊的牧區,風吹草低見牛羊;東邊的農業區,風卷麥浪得人心。她知道,身後是父親與兄弟的大好河山,身前已有至親的人西出陽關,獻出了青春年華。望望腳下,這日山,凝聚着華夏優秀兒男的錚錚鐵骨;這月山,處處閃耀着華夏奇特女子的似水柔情。她沒有猶豫,走着姐妹們留下的路,義無反顧地朝西走去。

風氣,雲涌,雪落,草盛……

大唐與吐蕃的來往越來越密切,一匹匹優良的寶馬在此聚集,揚蹄遠行,一路朝東,塵土飛揚中長安城內良馬如雲;一袋袋清香氤氳的茶葉,一匹匹光滑漂麗的絲綢也聚集於此,整裝待發,在此向西,吐蕃帳篷內也茶香四溢,女子們也一改粗俗沉重,變得雍容華貴。這就是有名的「茶馬互市」,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陸,內陸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

明朝後期至清朝初年,互市地點增多,後來朝廷將互市地點移至日月山山下的湟源縣,這裡很快成為「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人往來交易之所」,在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地市場「青海、西藏番貨雲集,內陸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為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她,她們的付出,終於迎來了安寧富足的生活,避免了血腥的戰爭爆發,沒有讓這裡血流成河。

(三)

風依舊,山依然,人,卻如織。

「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日月山,古代叫做「赤嶺」,遠看如噴火,近看如染血,因遠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無毛」而得名。它位於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處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疊合區,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它的西邊就是牧區,牛羊遍地,馬兒成群;東邊就是農業區,漢民們依然追尋耕讀傳家,油菜麥子為主。因此這裡被人們稱作「草原門戶」。

它歷來都是內陸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就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把這裡當做西部重要的門戶。南北朝時期,由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堵塞而開闢的「絲綢南路」,即經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日月山曾經是會盟、和親、戰爭等重多歷史事件的見證。因此這裡又被稱作「西海屏風」。

今日,數不清的遊人或朝聖塔爾寺,或觀賞青海湖,或瞻仰文成公主,同時踏上了日月山。經幡飄舞,佛曲祥和,日亭、月亭遙遙相望,東邊的農業區里,漢人使用現代化的機械耕耘勞作;西邊的牧區里,藏民們騎着摩托車,開着小轎車趕着群群牛羊。每一位旅人望着這祥和安寧的情景,都在默默祭奠着遠去的她們,感謝她們那深深的回眸,定格成永恆,讓這裡平安常駐。 [1]

作者簡介

張引娣 渭南市作協會員,江山文學小說編輯, 中學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