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青
圖片來自今天頭條

回青(也稱「回回青」)是一種藍色顏料,主要用於瓷器燒制上色,因明朝時從西域進口顏料原料及接受朝貢,故而得名。[1]回青一般需要和石子青混合運用,所呈現的顏色較霽藍淺淡,多見於嘉靖萬曆年間的瓷器。

古代記載編輯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頭青。」《明史·呂坤傳》:「至饒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須,徒累小民敲骨。」《窺天外乘》:「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鐺鎮雲南,得之,以鍊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回青多與石子青配合使用。配製時二者比例不同,則呈色各異,《江西大志·陶書》:「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則石沉而不亮。」嘉靖青花濃重鮮艷的藍色,正是掌握了回青與石子青恰當的配料比例的結果。

特點編輯

頂級的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離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艷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藍。

歷史

「青花」(blue-white porcelain)是我國著名的「釉下彩」(underglaze painting)瓷器。由「考古」所知,中國有「青花瓷」始於唐,成於南宋(1127-1279),圓熟於元(1279-1368),興盛於明初,特別是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更是獨步世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三保太監」鄭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時,「彩絹瓷器」是最重要的「賞賜」品,大量青花乃隨「寶船」遠走四方,或贈或售揚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畫繪,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以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白底,釉色深藍,清新雅麗,高潔宜人,因而打動各地人心,爭相購求,蔚成風潮,成為中國「絲」之外的另一項世界名物,高峰時年外銷數達數十萬件。青花的成功,除中國獨有製瓷傳統和瓷匠的精研努力 外,另一項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蘭」傳統的藍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邊國家的蘇麻離青、蘇泥臘青、勃青等等。這「青」就是「鈷藍」(cobaltblue)。青花不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紋飾上,也容納了「伊斯蘭」宗教和民族風格,充分表現了中國製瓷老師傅,不忘傳統,又勇於進取創新工藝技術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陶用回青,本外國貢也。嘉靖中遇燒御器,奏發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貯庫時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