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林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團林鋪鎮位於湖北省中部,地處荊門市城區南郊18公里處,緊鄰荊門掇刀高新技術開發區,東與掇刀區麻城鎮交界,南與沙洋縣五里鎮接壤,西與當陽市官當鎮相連,北鄰荊門南城區---高新科技技術開發區,全鎮國土面積28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6456畝。
目錄
主要簡介
轄區概況
全鎮共轄4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委會,轄1個居委會、44個村委會:團東、雙碑、合星、團林、石堰、興當、興隆、白鶴、龍王、鴉鋪、蓮花、蔣集、孟港、寧廟、洪橋、槐橋、楊畈、陳集、五嶺、凡橋、馬山、青龍、姚廟、松店、馬廟、何場、石龍、朱店、蘇場、路沖、趙廟、熊店、羅咀、丁廟、四嶺、陰山、普庵、喬廟、代店、代磅、張場、大同、高廟、草坪、七嶺。
經濟概況
經濟建設穩步提升,發展勢頭強勁 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落實重點企業和項目建設領導包保責任制,引進投資項目35個,其中新建項目20個,到位資金2.6億元;續建項目6個,到位資金4000萬元;儲備項目9個,計劃投資8.1億元。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加大,完成招商引資4100萬元,同比增長2.5%,占全年目標值3000萬元的136.7%。規模企業發展迅速。將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提升農業產業化重要突破點和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強力實施「億元工程」。千里香、金福源油脂實現了產值過億,民峰油脂達到了2億元。新增規模企業5家,總數達20家。四是示範園區建設快速推進。雙碑循環農業產業園發展初具規模。以金旭農牧萬頭生豬養殖小區和天露千頭奶水牛專業合作社為產業支撐,規劃了5000畝的「豬(牛)—沼—菜」生產基地。一期200畝的核心蔬菜園區已建成,有機肥廠已建成投產。建設日光溫棚10個,骨架大棚50個。
人口情況
362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民小組,全鎮總戶數12482戶,其中農業戶11393戶,總人口47410人,其中農業人口42808人,非農業人口4602人。2005年末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4億元,農業總產值3.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5元。[1]
歷史
鎮名歷史來源
三國時期,蜀將關羽曾在團林鋪北5里處的黃嶺鋪屯兵,團林鋪是他來往荊襄 的必經之路,故設有為郵遞之程,文吏所司的鋪。在路西堰角處設置煙臺(即烽火台)。由於往來行人甚多,一些商販便集聚此地進行各種貿易活動,年長月久,就形成了一個集鎮。又因在西南約1.5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園形的茂密松林,故名團林鋪。
歷史事件
抗日戰爭之前,在公路東側有一條長500米左右的老街住有近百戶人家,300多人。街面均由青石鋪砌,設有當鋪、茶、飯、酒店,非常熱鬧,號稱「小沙市」,日寇侵占荊門,在此設立據點,修建哨台,實行瘋狂的「三光」政策,將一條整齊熱鬧的街道,幾乎夷為平地。解放後,逐步在襄東公路兩側興建了商業中心和企業廠、站單位,成了全公社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荊襄古道上的重鎮之一,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共和國一代名將陳士榘,原中共襄西行委會書記李純齋,革命先驅陳士蒼均誕生在團林這塊熱土上。
水利和交通
水利情況
全鎮共有水庫13座,庫容為2733.1萬立方米,堰塘4450口,可蓄水1133.9萬立方米,當壩37處,可蓄水989.1萬立方米,固定泵站124處,裝機156台,3419.4千瓦。一大批中小型水庫,泵站得以興建,為我鎮的農業豐收、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情況
穿過境內的焦(作)柳(州)鐵路、長(江埠)荊(門)鐵路、荊(門)沙(市)鐵路,207國道,杭(州)蘭(州)高速公路、襄(樊)荊(州)高速公路與漢江、江漢運河互為補充,距長江出口港80公里,構成了便捷的水陸運輸網絡,毗鄰的三峽國際機構距團林鎮115km,武漢天河機場距團林鎮245km,奠定了團林水陸空運的基礎。
團林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湖北省小城鎮改革試點明星鄉鎮,依託湖北荊門高新區建成的興隆工業園區,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形成了以紡織、食品為龍頭的輕工,以生產各種閥門、機械連接件為龍頭的機電,以生產各種汽車擋風玻璃,研製各類高效農用配肥的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
荊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和優質雜交油菜生產基地。團林是荊門市最大的農業鎮,糧食年產量10萬噸,商品率達60%以上;油料年產量5萬噸,油菜雙低化率達100%,以207國道為軸心,形成了5000畝的花卉苗木走廊;團林還是荊門市重要的牲豬、家禽、水產品生產基地,全年牲豬出欄10萬頭,家禽出籠200萬隻,龍蝦、黃鱔年產量達到100萬斤,是全市的養鵝大鎮。
集鎮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集鎮規模不斷擴大,集鎮功能逐步完善,集鎮面積1.5平方公里,總人口8000人,鎮區綠化覆蓋率70%,有線電視網絡入戶率80%以上,日供水能力20萬立方米,擁有35萬伏變電站兩座。程控電話、小靈通、移動、聯通、互聯網等通訊設施無備。中心集鎮發展迅猛,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全鎮政治、經濟、交通、文化、服務中心。[2]
鄉鎮詳細概況
團林鋪鎮鎮政府駐團林鋪,人口47438人,面積282.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44個村委會,362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民小組,全鎮總戶數12482戶。
團林鋪鎮的歷史悠久而燦爛。三國時期,蜀將關羽曾在團林鋪北5里處的黃嶺鋪屯兵,團林鋪是他來往荊襄的必經 水庫建設
鄉鎮建設
掇刀區團林鋪鎮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破解制約「三農」發展問題,真心為民辦實事,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行路難
團林鋪鎮部分村「行路難」成了農村脫貧致富的首要難題。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團林鋪鎮將「行路難」作為整改的首要問題,多方籌資進行公路建設。2006年共修建晴雨路78.3公里,柏油路23.6公里。團林鋪鎮通往各村、各組公路都實現了晴雨通車。
團林鋪鎮在」吃水難「問題上,針對部分村水資源嚴重匱乏、人畜飲水困難等問題,大力實施」人畜飲水「工程。鎮裡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整治水庫3座,興修泵站2座,硬化渠道24.6km,新挖堰塘20口,改造維修堰塘300口,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讚譽。
團林鋪鎮還採取結對救助方式,幫助解決貧困生的「上學難」問題,2007年學校共為50名貧困生免收學雜費、書本費2.5萬元。鎮直單位共為30名孤兒和特困生捐助學雜費2萬多元。
看病難
團林鋪鎮「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鎮衛生院與各村衛生室簽訂了醫療互助協議,提供醫療技術支持,公示藥品及服務費價格,5次降低藥品費用,對急救病人無償接送,免費為特困戶體檢,並定期開展送醫送藥下鄉活動。
團林鋪鎮在引導農戶調整產業結構上,發展特色板塊經濟,形成了6大特色產業。2007年新建特色產業基地300畝。六大產業產值達820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70元。同時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共成立9家涉農企業,覆蓋了1.12萬餘戶農民。[3]
黨政建設
2007年以來,團林鋪鎮黨委、政府加大信訪工作力度,從依法治鎮,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四個方面入手,構築了「四位一體」保穩定的新格局。
突出依法治鎮。由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務中心及法庭抽調業務骨幹人員組成依法治鎮講師團,開展送法下鄉活
腰鼓隊
動,在各村建立起「法制宣傳點」;進一步加大信訪條例宣傳力度和加強農村幹部培訓,使法制宣傳深入人心。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三級聯創」為契機,實行機關幹部包村責任制,推行黨建工作目標管理,規定每月30日為黨員活動日,每月1日為支部例會日,使基層黨組織充滿了活力。
鞏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推行了農村「三項制度」建設,增加村務公開透明度,每月底將村開支明細公布在公示欄內,接受群眾監督,全面實施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增進了幹群關係。
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爭創文明村、文明戶和「好媳婦」活動,在各村建立起了腰鼓隊、健身舞隊,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制,召開信訪領導會議12次,排查不穩定因素34起,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養殖業發展
2006年5月25日,荊門市畜牧業局專家來到掇刀區槐橋村7組養鵝大戶王海成的家走訪,王海成告訴他們,「這鵝毛鵝肝鵝肉鵝蛋都是市場的俏銷品。一隻鵝平均重7斤,按5元/斤的價格來算,每隻賣到35元,鵝毛8元/只,減去養鵝場2006年5月底,團林鋪鎮養鵝35萬隻。
團林鋪鎮農民雖有團林鋪鎮養鵝的習慣,但由於受種鵝缺乏、技術滯後、流通不暢、資金短缺等因素制約,農民養鵝大多是庭院式散養,沒有形成氣候,再加上當時沒有鵝產業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大部分養鵝戶被動地停留在以自食為主的消費狀態,很少進入市場交易。團林鋪鎮擁有宜牧山林和草場10萬畝,可養水面9萬畝,發展養鵝業可謂得天獨厚。鎮裡因勢利導,大力提倡發展種草養鵝。為了提高農民養鵝的積極性,許多村幹部帶頭養鵝。與雞、鴨等家禽相比,鵝是以食草為主的大型水禽。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村民們發現,大鵝能夠耐粗飼料,可以放養,適應性非常強,在粗放條件下,鵝雛的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
團林鎮1.1萬農戶中養鵝的就達7000戶,凡有水有坡的地方,群眾家家養鵝。截止2008年,團林鋪鎮飼養規模超過200隻以上的養鵝戶就有200戶,500隻以上的達到20戶,1000隻以上的達到了10戶,預計全年養鵝的總數將達到45萬隻。
鎮裡規劃用3年時間,使團林鋪鎮種鵝存籠量達到3萬隻,年供應優質鵝苗200萬隻,商品鵝年出籠量達到50萬隻,鵝業為農民直接增加收入1000萬元以上。
興隆工業園
團林鋪鎮興隆工業園在「興工富市」的戰略引導下,於2003年2月成立了興隆工業園籌建指揮部,成立了專班,落實了載體。依託高新區、荊宜高速公路、207國道,以207國道為軸心,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計劃用1--5年時間把
團林鋪鎮
工業園建成一座新型的現代化工業園,第一期詳規面積600畝已經完成。
按照工業園的總體規劃,實行「分步實施、分段建設、分塊開發」的原則,我們在財政最困難的情況下,對工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多方面籌資,已經投入近100萬元資金,解決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配套。截止目前,工業用地已征340畝,其中:當年新征45畝。工業園項目總投入近2億萬元,落實進園項目12個,正常運行投產的6個,在建的4個,新建的2個。能夠實現四項指標的完成。即產值8900萬元,銷售收入8400萬元,增加值2210萬元,利稅總額720萬元,可以解決1580名當地農民工務工,實行「進廠不進城」、「務工不誤地」的就地打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