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固驛鎮隸屬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地處邛崍市東部,東與高埂鎮、牟禮鎮交界,南與蒲江縣松華鄉、西崍鎮毗鄰,西與前進鎮、寶林鎮為鄰,北與前進、高埂鎮接壤,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0.4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固驛鎮戶籍人口31935人。
1983年,鄉改鎮。1992年10月,新安鄉併入。 截至2019年10月,固驛鎮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春台社區。 2019年12月23日,撤銷固驛鎮、牟禮鎮、羊安鎮、回龍鎮、高埂鎮和冉義鎮,設立固驛街道、羊安街道和高埂街道。原固驛鎮和原牟禮鎮新街社區、迎祥村、鳳林村、三河村、龍鳳村、小塘村、楊柳村、開元村所屬行政區域為固驛街道的行政區域。
2011年,固驛鎮財政總收入267.3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8.9萬元,比上年增長2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2萬元,增值稅16.1萬元,企業所得稅9.4萬元,個人所得稅7.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22%、21%、25%,農民人均純收入8703元。截至2019年末,固驛鎮有38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2個。[1]
地理概況
固驛鎮交通便利,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完善。新邛路、邛彭路交於固驛鎮,總長9.5公里,橫貫全鎮東西。鎮道固新友路、固寶路總長10公里,縱穿南北,村道總長47.7公里,分別連接縣道、鎮道。全鎮只有一個村未通水泥路。建成了中國電信、聯通、移動機站,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
2005年全鎮GDP52886萬元,財政收入81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27元,糧食總產量1.6萬噸,農業產值8250萬元,鄉鎮企業34525萬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6.2:50.7:33.1。鎮內有初中、中心小學各2所,幼兒園8所,小學升初中升學率98%。一級甲等醫院1所,合格衛生院1所,建成合格村衛生站15個。自來水供給率40%,液化氣普及率20%,市、鎮村道硬化47.7公里,城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85%,環境質量較好。固驛鎮農業、鄉鎮企業、商貿服務業發展較快,是邛崍市柑橘、畜牧基地鎮,擁有治權集團、春泉集團、金利實業、台資企業等民營企業22家,商業貿易繁榮,形成了輻射周邊鄉鎮相當規模的市場;固驛鎮交通、通訊、電力基礎設施完善,天然氣資源豐富,行政機構齊全,有數百年傳統盛會"春台會",是"戲聖"康芷林的故鄉,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議村瓦窯山遺址,還有水質優良的礦泉水資源。
固驛鎮是農業大鎮,水資源豐富,是南河、玉溪河自流灌區。全鎮有耕地面積29997畝。其中田26345畝,地3652畝。糧食總產17021噸,油菜籽2935噸,水果5939噸,養殖業年出槽肥豬12萬頭,年產成魚1080噸。丘陵區是邛崍市馳名的果魚之鄉。
固驛鎮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營業收入上百萬元的企業有治權集團、春泉集團、川臨酒廠、南江玻璃廠、銀帆食品有限公司、大同酒廠、六興畜牧有限公司等22家民營企業,全鎮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268元。
農村經濟
2006年以來,邛崍市按照成都市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統一部署,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壯大新型集體經濟、轉變農民身份為目標,在固驛鎮仁壽村開展糧食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固驛鎮仁壽村在2006年2月被確定為成都市優質糧食集體化、集約化經營綜合改革試點區。
2006年3月,邛崍固驛國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由文君米業控股70%,仁壽村村委會控股30%,集中流轉了4602畝耕地,採取"大春種水稻穩糧,小春調結構抓錢"的經營模式,積極探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途徑和方式。
邛崍市固驛鎮仁壽村主要做法體現在"糧食生產產業化"、"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農民集中居住"四個方面。
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
由邛崍固驛國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800斤黃谷/畝的價格對46002畝耕地進行集中流轉,規模化生產優質糧食。推進標準化生產,對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選種、統一育苗、統一用藥等,提高糧食品質與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公司同時依託省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機構,加強農業高新技術開發,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推廣。
對糧食結構進行調整,大春種水稻穩糧,小春調結構抓錢,穩定大春水稻產量確保糧食產量,小春條結構發展各種經濟類作物,以增加收入,以豐補歉。
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由仁壽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文君米業共同注資50萬元,組建的"邛崍固驛國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文君米業控股70%,仁壽村集體占股30%)成為規模經營業主。傳統的分散的集體資源(人力資源、行政資源、技術資源等)得到了整合,成為集體資本,改變了村集體組織發展集體經濟有心無力的狀況,村集體組織由原來單純的組織管理逐步轉變為村民利益的代表,並向企業化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利潤村集體占有相應份額,各級政府的補助也從單純的對農產品生產的補助變為對村集體的補助,使得雙層經營真正名副其實,同時為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村級組織的鞏固奠定了基礎。農戶把土地承包經營權交給村集體,實現了土地資源變為土地資本,提升了集體資產權約束的完整性和使用價值,有利於提高村集體對外談判地位,也有助於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關係,激發規模經營業主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加快"三個集中",促進農民離土離鄉,必須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從制度設計上給農民養老,醫療和生活保障。以改變能民的養老習慣,改變傳統的保障方式。
在試點區推出"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按照"農民自願、政府引導"和"廣覆蓋、地保障"的原則,制定出台"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的養老保險政策,將農民傳統的土地養老變為社會養老。
採取以"土地流轉金、個人繳費為主,集體經濟補助和政府補貼為輔"的資金籌集模式,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辦法。
試點區內年滿16歲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自願按照方案加入社保養老保險,參保農民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即由社保經辦機構按月發放養老金。
出台鼓勵政策,推進集中居住
制定《仁壽新型社區產業與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為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接軌,有序推進三個集中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邛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關政策,按照離土離鄉、離土不離鄉、不離土不離鄉三種類型設定不同補貼標準,引導和激勵農民到城市和集鎮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進程。
加強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和輸出工作。依託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以引導培訓為基礎,健全培訓機制,增強培訓實效。組建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
黨政建設
主要作法
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仁壽村通過村集體組織與文君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成立了"固驛國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並以800斤黃谷/畝的價格對4602畝耕地進行集中流轉,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優質糧食。公司配備了相關農業機械設備,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並依託省農科院、川農大,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實施"改良土壤和環境"、"品種優化更新"、"投入品無害化"、"秸稈全量還田"、雜糯間栽、強化栽培、頻振式殺蟲燈應用等技術措施,從而實現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建立了300畝"糧經複合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核心區,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應用和推廣。試點區堅持大春抓水稻"穩糧",小春調結構"抓錢"的思路,採取"水稻(大春)+多經作物(小春)連作"的栽培模式,通過穩定大春水稻產量確保糧食產量,小春調結構發展蘑菇、蔬菜等經濟作物,增加業主收入,以豐補歉,穩定大春糧食生產。2006年,種植了430畝食用菌(其中,蘑菇380畝、香菇50畝)、260畝大蒜、400畝榨菜、200畝馬鈴薯、400畝優質牧草、2500畝優質小麥等,預計實現收益78.5萬元,彌補大春水稻種植的虧損後,盈利32.5萬元(畝平盈利70.6元),實現了自求平衡的良性發展。
走企業化道路,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仁壽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糧油加工龍頭企業文君米業共同注入資金50萬元,(文君米業控股70%,仁壽村集體占股30%),公司管理人員由文君米業人員、仁壽村兩委幹部及當地種植能手組成。這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利潤村集體均占有相應的份額,各級政府的補助也從單純的對農產品生產的補助(或單純對農業企業的補助)變為對村集體的補助,使得雙層經營真正名副其實,也為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村級組織的鞏固奠定了基礎。村集體得以真正進入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積累了市場經驗,提高了集體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轉變農民身份。土地是農民傳統的養老保障,為轉變農民傳統保障方式,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試點區按照"農民自願、政府引導"和"廣覆蓋、低保障"的原則,科學制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養老保險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養老保險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並採取集中課堂培訓、張掛宣傳標語、散發宣傳手冊、逐戶入戶宣傳、進村設立政策諮詢點和服務工作站等形式進行了廣泛宣傳動員,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入保積極性。截止2008年,已有304人辦理了參保手續,占應參保人數的15%,其中一類人員146人,占一類人員應參保數的25%,二類人員158人,占二類人員應參保數的11%。
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採取以收定支、基金收支平衡,財政專戶管理等原則,保障參保農民年老後的基本生活為目標,確定適宜的繳費基數(以邛崍市上一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作為當年繳費基數,2006年繳費基數為4022元)和繳費比例(30%,金額1206元)。在銀行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養老保險基金財政專戶,單獨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並對基金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同時,採取"土地流轉金、個人繳費為主,集體經濟補助和政府補貼為輔"的基金籌集模式,其中,流轉金繳納占15%、個人、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助、政府補貼各占5%。一類人員(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養老金待遇實行定額計發,二類人員(年滿16周歲以上,男未滿60周歲、女未滿55周歲)到齡後養老金待遇按基礎養老金與個人帳戶養老金之和計發。若遇土地被依法徵用則按有關規定辦理。
出台鼓勵政策,推進集中居住。以加快農民身份轉變為落足點,結合土地整理、土地集中規模流轉和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出台鼓勵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民向城鎮和集中居住區集中,加速農民定居轉移和身份轉變。按照離土離鄉、離土不離鄉、不離土不離鄉三種類型設定不同的補貼標準,貫徹《中共邛崍市委邛崍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土地整理項目區農民向城市和集鎮集中居住(試點)的意見》(邛委發[2006]24號),引導和激勵農民到城市和集鎮向高層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進程。依託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健全培訓機制,增強培訓實效。同時,推行就業實名制和勞動監察網絡化管理,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2008年,試點區報名到城市和集鎮集中居住的農戶200多戶,完成就業引導性培訓1983人次,職業技能培訓505人,實現轉移就業1793人。
取得的成效
實現糧食產量穩定增加。由於試點區採用規模化生產和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改變了傳統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局面,使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率得到提高,水稻畝產也從原常年畝產418.6公斤增加到467.5公斤,增產48.9公斤,增產11.7%。
糧食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試點區推行標準化生產,並普遍採用優質水稻品種,實施"改良土壤和環境"、"品種優化更新"、"投入品無害化"等多項新技術,糧食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項目區優質稻穀的收購價比項目區外的其它田塊的稻穀收購價每公斤高0.10元,達到1.6元/公斤。
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仁壽村在國田公司占股30%,2006年,國田公司周年生產預計總收益達20萬元,參股計算村集體收入約6萬元,這樣仁壽村也由一個空殼村變為了有一定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得到真正體現,農業"第二次飛躍"有了堅實基礎。隨着公司規模的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將會進一步增加,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和村民的社會保障就有了穩定的財力支撐。
農民實現多元化可持續增收。實施公司化運作後,農民收入由單純的種植收入變為多元化收入,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其增收途徑有四部分:一是保底收入,每畝保底收入800斤黃谷,折合市場價約600元;二是務工收入,每畝務工收入約2000元;三是養老金,村集體按照應承擔的比例為村民繳納相應的社保基金;四是個體經營收入,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後,轉而從事個體經營,取得相應收入。收入的多元化有力帶動了全村農戶收入持續增長。
增強了村級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村集體有了一定收入後,村級公益事業和社會事業以及村民的社會保障有了較為穩定的主體,村級組織也有一定的能力為村民辦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農戶也通過公司得到了實惠,讓人民群眾看到了村級基層組織是一個能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的集體,農村幹群關係也變得融洽,基層政權的威信得到提高,黨的執政基礎得到進一步加強。
農民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民自願將承包土地集中流轉給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後,部分農民就地轉變為農業產業工人,接受公司的統一安排調度和就業技能、市場信息、科技知識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培訓,勞動者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公司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規模化生產,農民的組織紀律性和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時,由於公司與有關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接受他們的技術指導,農民從中也學會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掌握了新的生產耕作方式,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
糧食生產產業化、培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農民集中居住成為"仁壽經驗"的四個關鍵詞,也是固驛鎮仁壽村實現"三個集中",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四駕馬車"。
助學濟困
成都市民政局和省、市8家新聞媒體回訪了幫困助學專項救助工程的發源地邛崍市固驛鎮。
固驛鎮慈善會自1997年正式組建以來,在邛崍市固驛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回報"的"三不"精神,共籌集助學基金100餘萬元。截止2008年,為資助貧困大、中專學生共發放助學金46萬餘元。2001年2月2日,固驛鎮被邛崍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慈善之鄉"的美譽。
受助學生楊志彬、張麗霞,在政府和慈善會的資助下,完成學業後分別在固驛鎮新安中學和固驛鎮初級中學任教。兩位受助學生沒有辜負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希望,在校期間勤奮努力,學成歸來後沒有忘記家鄉,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他們也沒有忘記那些更需要幫扶的寒門學子,向鎮慈善會進行回報性捐款,將愛心接力棒傳了下去。
市民政局局長肖化戎同志說,固驛鎮是"四年放飛900個希望"的地方,是春城書記倡導和發起幫困助學救助工程的發源地。受助的學生學業有成除了本人的努力之外,與政府和社會幫助是分不開的。感謝邛崍市固嶧鎮所做的實實在在的事,同時對完成學業並已參加工作的學生表示祝賀。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的家庭不少,他們有權利享受到社會各界的支助,"幫他們一把,送他們一程"是每個熱心社會慈善事業的人應盡的義務。幫困助學不僅幫助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改變他們的命運,而且體現了社會的文明進步。希望邛崍市固驛鎮的幫困助學救助工程堅持走下去,讓更多的寒門學子都能進入大學,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幫困助學救助工程,民政部門具體承擔此項任務,我們一定要把這項光榮的任務完成好,希望寒門學子不辜負黨和政府對你們的期望,刻苦努力,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學成後回報黨和政府、回報社會、回報家鄉,將慈善的愛心接力棒永遠的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