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史通鑑:天下大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史通鑑:天下大勢

《國史通鑑》是《百家講壇》2014年推出的重磅新作,邀請著名學者方志遠教授講述從三皇五帝到溥儀退位的中國通史。《國史通鑑》系列圖書是在《百家講壇》同名節目的基礎上潤色而成,共分為四部。該套圖書既保留了《百家講壇》的通俗性、趣味性,又將因電視節目所限而無法重現的歷史內容包含其中,更為全面、深入、風趣。本書為第一部:《國史通鑑:天下大勢》。 《國史通鑑》回溯三皇五帝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時期的先秦史,聚焦遠古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和傳奇人物。方志遠教授擷取歷史精彩片段,運用豐富史料重塑先秦時代王朝更替的歷史大格局,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深刻歷史淵源,同時結合對政治變革、經濟進步、社會發展規律的總結和解析,以風趣、平實的語言,將千年歷史娓娓道來,對英雄、梟雄如數家珍,讓你在愉悅閱讀的同時,感受中華文明。

基本內容

書名:國史通鑑:天下大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頁數:320頁

開本:16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方志遠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7508644883

內容簡介

《國史通鑑:天下大勢》從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追溯血脈與文明的發源與沿革;《國史通鑑:天下大勢》是每個中華兒女都該了解、都能讀懂的中華歷史。

作者簡介

方志遠,江西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江西省人民政府參事,曾任台灣成功大學客座教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江西歷史學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專家。 曾兩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萬曆興亡錄》和《大明嘉靖往事》。在2011年央視官網「我最喜愛的《百家講壇》節目及主講人」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該年《百家講壇》「最受歡迎主講人」,《萬曆興亡錄》被評為「最受歡迎節目」。此次錄製的百集《國史通鑑》,試播期間已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媒體推薦

方志遠教授站在現實與歷史的結合點上,以「全球」的視野,喚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華民族歷史,既增長知識,又啟迪思想。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國史通鑑》傳神地描繪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點評,讓遠古鮮活,讓今人震撼,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史為鑑」。

——商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國史通鑑》在保證歷史完整性、真實性的基礎上,摒棄教科書的枯燥、晦澀,生動再現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要想酣暢淋漓了解中國歷史五千年,首選此書。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名人推薦

方志遠教授站在現實與歷史的結合點上,以「全球」的視野,喚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華民族歷史,既增長知識,又啟迪思想。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國史通鑑》傳神地描繪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點評,讓遠古鮮活,讓今人震撼,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史為鑑」。

——商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國史通鑑》在保證歷史完整性、真實性的基礎上,摒棄教科書的枯燥、晦澀,生動再現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要想酣暢淋漓了解中國歷史五千年,首選此書。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圖書目錄

總 序

第一章 炎黃春秋

全球視野

三皇事跡

炎黃時代

史家局限

第二章 禪讓是非

堯舜禪讓

「大禹」之大

不可複製

是是非非

第三章 天下為私

父死子繼

太康失國

得而復失

商湯來由

第四章 殷商景象

商湯代夏

浪子回頭

盤庚遷殷

武丁傳奇

第五章 武王伐紂

后稷故事

周原足跡

文王功業

牧野之戰

第六章 普天之下

百廢待興

分封諸侯

兄弟鬩牆

「三監之亂」

第七章 確切紀年

遭遇挑戰

與民爭利

防民防川

國人暴動

第八章 寄人籬下

山崩川竭

平王東遷

鄭國雄起

欺人太甚

第九章 甩手掌柜

多難興邦

人才難得

管仲模式

如此霸主

第十章 流浪君臣

後繼無人

左右為難

難兄難弟

實話實說

第十一章 晉文霸業

事出意外

勤王周室

城濮前戲

退避三舍

第二十章 鬥智鬥勇

鬼谷弟子

上駟下駟

一招制敵

小小插曲

第二十一章 合縱連橫

蘇秦開竅

合縱抗秦

張儀存舌

戲弄楚國

第二十二章 齊燕爭鋒

絕版禪讓

趁火打劫

黃金高台

樂毅進退

第二十三章 趙武靈王

趙國處境

胡服騎射

二元政治

玩火自焚

第二十四章 秦昭襄王

純屬意外

遠交近攻

夢的解析

長平之戰

第二十五章 天下一統

一波三折

奇貨可居

秦王嬴政

摧枯拉朽

文摘

堯舜禪讓

距今約4 000年,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五帝」的後期,也就是堯、舜、禹時代。

堯是典型的「高富帥」。他出身高貴,「五帝」的第一位黃帝是他的高祖,第二位顓頊是他的叔祖,第三位帝嚳則是他的父親。不僅如此,堯還天生具備領袖的胸懷和氣質,《史記》中這樣描述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史記》對堯的這番描述和對黃帝的描述有所不同。我們看看《史記》是怎麼描述黃帝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強調的是黃帝的才智和本領,所以,黃帝才能夠收拾和自己齊名乃至曾經比自己更著名的炎帝,又能夠帶領部落聯盟打敗強大的蚩尤部落,以雄才大略開創了炎黃王朝,嚴格地說是開創了黃帝王朝,成為文獻記載中的中國歷史上黃河中下游地區第一位偉大領袖。

如果比照後來的漢、唐、元、明、清等大一統的朝代,黃帝無疑是黃帝王朝的「太祖高皇帝」、是開國之君。堯則不同,他是定基之君,是太宗,他需要敬天愛民,構建和諧。所以,我們在古代文獻中看到的堯,在黃帝、顓頊、帝嚳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有利於鞏固黃帝王朝的事情:

第一,用真情感化人。堯弊衣疏食,謙虛謹慎,深入民眾,了解民情,故深得民心。

第二,用知識指導人。堯選賢任能,測定春夏秋冬四季,指導農時,故深得民意。

第三,用職位管理人。堯分派責任,以部落首領分任四岳、十二牧,掌管各地方的各類事務,構建起後來國家政權的雛形。 身為太宗,堯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古人在文獻中給了他100多歲的壽命,說他從18歲開始繼承領袖的位置,並持續了70年。但是,不管你是何方聖賢,只要是人,總是要有生老病死,人生七十古來稀,到百歲就成精了,如果硬求萬歲,那就太自私了,你還讓不讓別人活啊?所以,儘管身體還健康,堯仍然考慮後事,要選擇接班人。

堯向四岳、十二牧徵詢意見。所謂四岳、十二牧,應該是堯統治時期各個部落的首領,同時也是堯的助手。當堯向他們徵詢關於接班人的意見時,有人認為,這還用問嗎?堯的兒子丹朱不就是現成的接班人嗎?但是堯斷然拒絕,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德性不好,如果讓他來繼承權力,那是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就是堯的偉大之處,儘管丹朱是他的兒子,也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損害天下百姓的利益。於是人們向堯推薦了一位農夫,一位還沒有成家的單身漢。這位農夫就是舜。

舜沒有堯那樣顯赫的出身,卻有自己的長處,他極富愛心,但絕不迂腐,所以總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善良和智慧處理好各種關係。

人們向堯介紹,舜的母親死得早,父親是個糊塗的盲人,人稱瞽叟,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多次欲置舜於死地,但舜總是能夠輕易化解,並且一如既往地孝順父親和繼母,愛護不斷陷害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並最終感化了他們。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堯決定親自考驗舜。堯第一次見到舜是在田間,當時,舜正在揮動着鞭子,駕馭兩頭牛耕田。堯見舜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先有了幾分好感。但堯發現,舜的鞭子並沒有抽在牛的身上,而是抽在兩頭牛之間的一個簸箕上。堯感到奇怪,便問舜:你為何鞭箕而不鞭牛呢?舜抬頭看了看堯。那年頭,沒有照片、沒有畫像,舜自然不知道面前這位老者是最高領袖,他對老人解釋說:「牛出力出汗,任勞任怨,幫人耕田,不計回報,我怎麼忍心用鞭子抽打它們呢?但牛和人一樣,也有惰性,需要抽打才賣力。我在兩頭牛之間放一個簸箕,鞭打簸箕的時候,左邊的牛以為是在打右邊的牛,右邊的牛以為是在打左邊的牛,因此,它們就都賣力耕田了。」堯聽後十分感慨。一個人能夠如此對待牲畜,他一定能夠愛惜民眾。此後,堯又對舜進行了種種考驗,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提升了舜的地位。

經過20年的考察,堯終於放心了,在自己108歲的時候,他把領袖的位置傳給了舜。這類故事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禪讓」,也就是不把位置傳給兒子或其他親屬,而是傳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是有道德、有才幹的賢人。

堯死後,舜表示仍然希望由丹朱接替堯的位置。但四方來朝的部落首領們不見丹朱,而見舜;人們有無法決斷的事情也不請教丹朱,而請教舜;人們在共享太平時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舜明白了,自己已經不僅是堯指定的接班人,而且是人們公認的領袖。如果僅僅是堯的指定,那是堯給予自己的私恩,只有得到人們的公認,那他才是真正的領袖。此時如果再謙虛,那就是偽善了。

舜接替堯的位置後,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在四岳、十二牧的基礎上,增加了六位助手,其中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禹。舜讓這22位助手各守其責,有人掌管禮樂,有人掌管刑法,有人掌管生產,有人掌管戶籍,還有一些人是分管各個部落聯盟。這樣,就進一步完備了堯草創的准國家機構。第二,教育民眾、培育民眾的道德觀,同時也建立各安其分的等級觀。這是舜的最大貢獻,所以《史記》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裡的「虞」指的就是舜,這裡的「明德」不僅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禮讓,也指上與下、尊與卑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名分」。

《史記》也給了舜足夠長的壽命,說他30歲的時候得到堯的賞識,50歲的時候代堯「行天子事」,堯死後3年、舜61歲的時候「踐帝位」,在位39年,100歲的時候在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今湖南寧遠)去世。去世之前,他已經選定了接班人,這個接班人就是禹。[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