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位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燕山主峰南麓,海拔960米,隸屬於國家天文台光學開放實驗室。安裝七個望遠鏡:一馬克-III光電星盤;60厘米反射器;一個85厘米反射器;一個60/9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一個1.26米紅外望遠鏡;和2.16米望遠鏡。最新的望遠鏡是4米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概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位於河北省興隆縣燕山主峰霧靈山南麓,長城以北,海拔96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度34.5分,北緯40度23分36秒。該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光學開放實驗室,是國家天文台恆星與星系光學天文觀測基地,設有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2.16米光學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60/9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85厘米反射望遠鏡、80厘米反射望遠鏡、60厘米反光望遠鏡[1]。這裡地處深山區,天文寧靜度好,大氣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譜觀測夜, 100到120天測光觀測夜,其中屬於中科院光學天文聯合開放實驗室的2.16米和1.26米望遠鏡及其附屬設備向國內外的天文學家開放,天文學家經過申請並得到批准均有權使用該望遠鏡

歷史沿革

連營寨位於河北省興隆縣東燕山深處,相傳為民間抗清英雄竇爾敦根據地之一,建國初期,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國家天文台前身)創建人程茂蘭先生為首的老一代天文學家,不辭勞苦,踏遍太行、燕山山水,行程兩萬餘里,最終選定在此設立天文觀測基地。

1963年6月 北京天文台籌備處初步選定河北省興隆縣連營寨與灤平兩候選台址並開始對比觀測,為最終確定興隆站的站址打下基礎;當年,從民主德國進口了雙筒天體照相儀和施密特望遠鏡,先在沙河站安裝,後於1964年6月在興隆站安裝成功。

1964年,北京天文台選定河北省興隆縣連營寨為光學天體物理觀測站站址,9月,河北省計委批准了興隆站址的規劃,中國科學院批覆了興隆站基建設計任務書。

1965年3月,中科院批覆同意興隆工作的建設任務書。

1968年8月1日,北京天文台興隆天體物理工作站竣工。

1974年3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下達《2米反光望遠鏡設計任務書》,2.16米望遠鏡正式開始進行具體設計及試驗工作。

1989年11月13日,2.16米光學望遠鏡落成揭幕式在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舉行。

1995年1月10日,興隆觀測站發現一個比兩千億個太陽還要亮的類星體。

1966年11月30日,興隆站在NGC664又發現一顆超新星

1997年8月29日 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研製工程得到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

2001年9月,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項目正式開工,2008年10月落成,是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2]

視頻

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
國家天文台興隆基地觀測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