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總收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民總收入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國民總收入(GNI),原稱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扣除生產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扣除生產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總收入的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初次分配收入淨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國民總收入是個收入概念,而國內生產總值是個生產概念。
GDP、國民總收入(GNI)的區別和聯繫
從概念和核算過程看,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核算GNI的基礎,先核算GDP,才能核算出GNI。兩者的關係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GNI=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淨額
=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
其中,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是指從國外獲得的資本和勞務收入,包括本國對外投資的收入以及本國居民在國外工作的勞動報酬;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是指對國外支付的資本和勞務收入,包括外國來投資的收入以及本國支付給外籍員工的勞動報酬。
GDP(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總收入GNI的區別在於,衡量經濟總量的角度有所不同。GDP是一個反映生產成果的概念,它從生產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只要是本國領土內生產活動創造的增加值,無論是由內資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均應計入本國的GDP。GNI是一個反映收入總量的概念,它從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即在GDP的基礎上,扣除外國在本國的資本和勞務收入,加上本國從國外獲得的資本和勞務收入。
GDP和國民總收入(GNI)的作用
國際社會對GDP和GNI這兩個指標都非常重視,並根據分析目的不同而分別使用。在分析各國的經濟增長時,一般更關注GDP;在分析各國貧富差異程度時,一般更關注GNI或者人均GNI。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評估各國經濟總體表現時,一般都使用GDP或人均GDP。聯合國則根據一個國家連續6年的GNI和人均GNI來決定該國的聯合國常規會費,世界銀行將人均GNI作為劃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國家的標準。
因此,GDP和GNI這兩個指標都有各自的用途。在反映生產成果、衡量經濟增長時更多使用GDP,在分析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時更多使用GNI。由於GDP衡量的是「做蛋糕」的問題,GNI衡量的是「分蛋糕」的問題,把蛋糕做大是分蛋糕的基礎,因而國際社會和經濟學界對GDP更為關注。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