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家籃球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家籃球協會英語: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縮寫NBA)是北美的男子職業籃球組織,擁有30支球隊,分屬兩個分區(Conference):東部聯盟西部聯盟;而每個分區各由三個賽區(Division)組成,每個賽區有五支球隊。所屬球隊中除了一支來自加拿大多倫多之外,其餘均位於美國。其賽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或稱美國籃球聯賽,簡稱美職籃)也被直接稱為NBA

NBA正式賽季於每年10月中開始,分為常規賽季後賽等兩大部分。常規賽為循環賽制,每支球隊都要完成82場比賽;常規賽到次年的4月結束,每個聯盟的前八名將有資格進入接下來進行的季後賽。季後賽採用七戰四勝賽制,共分四輪;季後賽的最後一輪也稱為總決賽,由兩個聯盟的冠軍爭奪NBA的最高榮譽──總冠軍。整個NBA賽季當中,常規賽完結之後分區冠軍不設獎盃,只給予得獎球隊錦旗一個,但聯盟冠軍及總冠軍均設有獎盃加錦旗。

NBA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全美籃球協會(簡稱BAA[1],1949年改為現名[2]。協會總部位於紐約市第五大道645號的奧林匹克塔大廈,現任總裁為亞當·蕭華。NBA是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之一,又因美國在世界籃球界的領導地位,而被視為全世界水準最高的職業籃球賽事。

NBA歷史

1898年,美國第一個籃球組織國家籃球聯盟NBBL,1898-1904)成立,但當時籃球規則還不完善,組織機構也不健全,經過幾個賽季後,該組織就名存實亡了。

1946年,全美籃球協會BAA)成立;1949年,BAA與國家籃球聯盟NBL)合併,改名「國家籃球協會」(NBA)。

非白人球員

在成立初期,NBA的球員和教練全部由白人組成。1947年,美籍日裔的三阪亙紐約尼克首輪選中,成為了NBA歷史上首位非白人球員,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加盟NBA的亞裔球員[3]。不過三阪亙1947-48賽季僅僅為紐約尼克斯出場三次貢獻了七分後就被裁掉了。1950年波士頓塞爾提克在第二輪選中了來自杜肯大學的黑人球員查克·庫珀(Charles Cooper),這是NBA歷史上第一位入選的黑人[4],同年一起被選中的還有「糖水」納特·克利福頓(Nat Clifton,紐約尼克隊)和厄爾·勞埃德(Earl Lloyd,華盛頓首都隊),克利福頓在三人當中最先獲得了球隊合同[5]1950年10月31日,勞埃德在華盛頓首都隊與羅徹斯特皇家隊的比賽中登場,黑人球員首次踏上了NBA賽場[6]。儘管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相當嚴重,不過隨着比爾·羅素(Bill Russell)、威爾特·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等人在球場上不斷創造佳績,黑人球員逐漸被球迷們接受並成為了NBA的主角。進入90年代後,黑人球員在數量上開始超越白人球員。2006-07賽季,黑人球員占NBA所有球員的比率已經達到75%,黑人主教練亦占NBA所有主教練的40%。

1966年,比爾·羅素成為NBA首位黑人主教練,他作為球員兼教練帶領波士頓塞爾提克獲得了1968和1969年度的總冠軍;而NBA亦成為了第一個擁有黑人主教練的職業體育聯盟。NBA的首個黑人總經理和球隊老闆分別出現在1972年和2002年。

標誌

NBA的標誌是由一位紐約平面設計師阿蘭·西格爾(Alan Siegel)設計的,並在1969年首次出現在NBA官方的宣傳資料上。不過NBA官方沒有正式公布過標誌的設計者。標誌的圖案是一名側身控球的籃球員的剪影;整個標誌由紅、白、藍三種顏色構成,這與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配色一樣,西格爾解釋說是為了「在兩聯盟的標誌之間營造一種視覺和諧」。很多人認為標誌上的人物原型就是前洛杉磯湖人的明星球員傑瑞·威斯特(Jerry West),而西格爾也曾透露這一消息;不過NBA官方一直拒絕承認,並表示標誌上的人物形象是一個「謎團」,因為NBA「沒有任何關於標誌設計者的確切記錄」。[7]

1940年代:BAA以及NBL

1946年,美國東北部及中西部一些大型體育球館的老闆在紐約商討成立一個籃球組織的事宜;不過這些球館的老闆對籃球並不是十分的感興趣,他們原本就擁有冰球隊伍,因此老闆們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使他們的球館在冰球休賽期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1946年6月11日,包括著名的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在內的11家球館老闆們聯合成立了全美籃球協會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BAA,1946-1949)。美國冰球聯盟(AHL)的主席莫里斯·波杜夫擔任了NBA(BAA)的第一任主席[1][8]

1946年11月1日,NBA(BAA)歷史上的第一場正式比賽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楓葉花園球場舉行,由多倫多愛斯基摩人主場迎戰紐約尼克,共有7,090名觀眾湧入球館觀看了這場賽事,結果紐約以68-66取得了勝利[1]費城勇士獲得了第一個NBA(BAA)總冠軍。當時BAA的競爭對手有「美國籃球聯盟」(ABL,1933-1953)、「國家籃球聯盟」(NBL,1937-1949)等,BAA最先嘗試了在大城市的大球館進行比賽。

1949年8月3日,BAA同意與當時的競爭對手、主要位於中西部的國家籃球聯盟NBL)合併,組成了一個擁有17支球隊的大聯盟,並命名為「國家籃球協會」(NBA[2]。不過新協會成立的第二個賽季,球隊數量就縮減到11支;隨著小球隊的相繼倒閉,1954年NBA只剩了下8支球隊。這8支球隊也一直保留到現在(亞特蘭大老鷹波士頓塞爾提克底特律活塞金州勇士洛杉磯湖人紐約尼克費城76人以及沙加緬度國王),當然很多球隊的主場已經變遷,為了更好的發展,那些深處偏僻小城的球隊都相繼搬到了大城市。譬如老鷹隊由三城先後遷往密爾沃基聖路易斯亞特蘭大,活塞隊則從韋恩堡搬到底特律,湖人由明尼阿波利斯遷徙到洛杉磯,國王隊從羅徹斯特先後移至辛辛那提沙加緬度。在1961-62賽季芝加哥包裝工人隊加入聯盟之前,NBA一直由這8支球隊來維持場面。並且在1967-68賽季之前,NBA球隊數量一直停留在10支以下。

1953-54賽季電視台首次轉播NBA賽事,當時的杜蒙特電視台與NBA簽訂了一份39,000美元的合同,在當個賽季播出了13場NBA比賽。1962-63賽季起,美國廣播公司(ABC)成為了NBA的主要電視合作夥伴,並於1970年首次向全美觀眾完整直播了總決賽

1950年代:24秒鐘裝置投入使用,湖人王朝,波士頓塞爾提克王朝

為了鼓勵進攻,1954年NBA迎來了第一次歷史性的改革24秒鐘裝置。當時由於比賽中沒有進攻時間限制,控球一方往往都不輕易投籃以免失去進攻機會,防守一方唯有採用犯規來奪回控球權,因此比賽基本都是在罰球線上度過的,不僅節奏緩慢,得分也很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比賽節奏加快並流暢,條例規定,如果控球一方在24秒內未能把球接觸到籃筐將會被判違例並失去控球權。NBA除了制定了24秒進攻時間的新規則外,同時還將球隊單節犯規次數限制為6次。改革的效果是明顯的,實行24秒新規則的第一個賽季,NBA球隊的平均得分達到了93.1分,比前個賽季多了13.6分,波士頓塞爾提克更成為了首支賽季平均得分過百的球隊[9]

50年代初,在中鋒喬治·麥肯的帶領下,明尼阿波利斯湖人在1949到1954六年間五次奪得總冠軍,締造了NBA歷史上第一個湖人王朝。1955-56賽季波士頓塞爾提克得到了新秀中鋒比爾·羅素,在跑轟傳奇教練阿諾·奧爾巴赫的帶領下,波士頓塞爾提克隊拿到了接下來13年中11個總冠軍,包括1959到1966年的八連霸。比爾·羅素一生最偉大的對手威爾特·張伯倫也在1959年加入到NBA,與比爾·羅素瘋狂的奪冠記錄不同,張伯倫最閃耀的是他的個人數據,包括單場最高分(100分),單場最高籃板(55個)都由他來保持。聯盟生態方面 ,例行賽表現東區分組總體比西區分組略強,總冠軍則是五五波。

1960年代:ABA的挑戰

1967年,NBA受到了「美國籃球協會」(ABA,1967-1976)的強力挑戰。1967年成立的ABA採用非傳統的紅、白、藍三色球,設立三分線,使用30秒的進攻時間;這個新興的職業聯盟更強調進攻,以開放性以及自由度來吸引球迷和球星。而ABA的開放性、娛樂性以及自由度是當時NBA無法相比的。由於當時NBA不允許球員未畢業的大學球員直接進入聯盟,不少極具天賦的年輕人選擇了ABA。NBA則更注重大學裡的新星,傳奇中鋒「天勾」卡里姆·阿布都-賈霸(Kareem Abdul-Jabbar)在1969年加入聯盟。聯盟生態方面則是明顯東強西弱,包括60年代全部的冠軍都由東區包辦。

1970年代:兼併ABA

儘管「美國籃球協會」(ABA)吸引了包括「J博士」朱利葉斯·歐文這樣的天才球星,不過由於得不到電視轉播的支持以及本身財政出現問題,ABA於1976年破產[10][11]

1976年NBA接納了4支ABA球隊印第安那溜馬聖安東尼奧馬刺紐約籃網(後改名紐澤西籃網布魯克林籃網)以及丹佛火箭(由於火箭名稱已為休士頓使用,故改名丹佛金塊)後,聯盟球隊達到了22支。

ABA的一些規則後來也被NBA接納和採用: 1979-80賽季NBA首次設立三分線,目前三分線頂弧距離籃筐23英尺9英吋(7.24米),邊線距離籃筐22英尺(6.71米)。 1983-84賽季又開始舉辦最先由ABA開創的扣籃大賽

1980年代:大鳥VS魔術師

這時的西區在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終於慢慢強於東區。

1979年,兩個未來巨星賴瑞·柏德(Larry Bird)和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分別加盟波士頓塞爾提克洛杉磯湖人

賴瑞·柏德帶領波士頓塞爾提克5次殺入總決賽3次奪冠,魔術強森聯同卡里姆·阿布都-賈霸洛杉磯湖人9次送進總決賽並捧得5次獎盃。這時東區因波士頓塞爾提克、費城76人、底特律活塞、密瓦爾基公鹿等強隊,總體實力是略高於包含洛杉磯湖人的西區,他們兩個共同締造NBA的80年代輝煌時代。

1984年,又一個超級巨星進入聯盟,他就是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喬丹在90年代兩次率領芝加哥公牛完成3連霸。

自1980年起,隨著達拉斯小牛夏洛特黃蜂邁阿密熱火明尼蘇達灰狼奧蘭多魔術等球隊相繼加入,至1989-90賽季NBA已經增加到27支球隊。

1990年代:全球化,WNBA創立

進入90年代,NBA開始邁向國際化。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美國籃協首次派出由NBA球星組成的夢之隊參賽,包括邁克爾·喬丹、賴瑞·柏德、魔術強森、安德魯·道森等明星。並以平均每場勝出44分的巨大優勢獲得了冠軍[12],這支由NBA頂級球星組成的夢之隊讓世界認識到了NBA的魅力。

這時雖然東區西區實力雖然各有千秋,不過東區可有由邁克爾·喬丹所領軍的超級強隊公牛,在91-93球季拿下三連霸,誇張的是,喬丹跑去打棒球之後復出,又在96-98這三年拿下三連霸,並創下當時NBA最高的72勝10負,其他東區強隊只能感嘆生不逢時。這紀錄一直到2015-16年的金州勇士隊創下73勝9負,才將之改寫。

為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NBA把部分季前賽甚至常規賽安排在歐洲亞太以及墨西哥等地舉行,這些比賽亦稱為NBA海外賽1990-91賽季,NBA把菲尼克斯太陽猶他爵士的兩場常規賽的比賽場地安排在日本東京,這是NBA正式賽事首次在非美國加拿大本地舉行。同時全世界對NBA的關注隨着電視轉播而擴大,2006-07賽季,全球共有215個國家41種語言188家電視台轉播NBA賽事或製作NBA相關節目[13]

隨着NBA的影響擴大,越來越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球星紛紛加入到NBA。近年來,NBA為了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球員,將國際球員的限制逐漸放寬;原先國際球員一般都是先進入NCAA籃球聯賽才能參加NBA選秀,現在已經可以直接參選了,NBA球探都親自到各國聯賽去挖掘有潛力的新星。很多國際球星在NBA闖出了名堂,例如來自尼日利亞的中鋒1994年MVP哈基姆·歐拉朱萬(Hakkem Olajuwon)帶領休斯頓火箭兩次問鼎NBA總冠軍,德國球星德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把達拉斯獨行俠帶進2006年NBA總決賽並獲得了2007年MVP以及2011年總冠軍及FMVP,還有連續當選2005年2006年MVP的加拿大控衛史蒂夫·奈許(Steve Nash),四次榮獲最佳防守球員薩伊中鋒迪肯貝·穆湯波(Dikembe Mutombo)等等。2006-07賽季NBA的國際球員達到60名,他們來自28個不同的國家[14]

1995年,多倫多暴龍溫哥華灰熊加入NBA,使得NBA的版圖再次擴展至美國本土之外。

1996年,NBA創辦了國家女子籃球協會WNBA)。

1999年,NBA開辦了自己的電視頻道NBA-TV

2001年,NBA又創立了國家籃球協會發展聯盟,即現在的NBA G聯盟G-League)。

1990年代末:第一次封館危機

1990年代末也爆發了一場勞資糾紛。1998年由於賽前勞資談判徹底失敗,勞方和資方拒絕任何往來,因此NBA進入全面性封館。在205天後,勞資雙方靠著多方面牽線進行許多密集會議,直到1999年1月25日勞資雙方達成十年收益分配協議,1998-99賽季推遲到1999年2月5日才開始,當年的常規賽也由82場壓縮到50場。聖安東尼奧馬刺在該年奪下封館後的NBA總冠軍。

第30支球隊,新球試用

2004-05賽季,隨着夏洛特山貓的加入,NBA球隊達到了30支。

在千禧年之後,很明顯地變成了西強東弱的局面,舉例來說09-10年的賽季,高達50勝的奧克拉荷馬城雷霆竟然只能以老八之姿進入季後賽。由三巨頭GDP馬努·吉諾比利(Manu Ginóbili)、東尼·帕克(Tony Parker)、提姆·鄧肯(Tim Duncan)的聖安東尼奧馬刺,禪師菲爾·傑克森柯比·布萊恩俠客·歐尼爾的湖人,跟德克·諾威斯基所領軍的達拉斯獨行俠,中國狀元姚明特雷西·麥克格雷迪領軍的休士頓火箭隊則是在近代西區列強中較為人所知。

2006年6月29日,NBA官方介紹了將在2006-07賽季投入使用的新球。這也是NBA35年來首次更換比賽用球,在NBA60年歷史中也僅僅是第二次。由斯伯丁公司負責設計生產的新球使用新的合成纖維材料,他們稱新球可以讓球員抓的更緊,更有球感。事實上,很多球員對新球並不好感,抱怨新球乾的時候太黏手,沾到汗水卻又太滑。於是NBA官方不得不在2007年1月1日重新使用皮革制球。2006年,由於銳跑愛迪達所併購,所以NBA的球衣供應商也由原本合作多年的銳跑改換為愛迪達。

第二次封館危機:聯盟停擺

由於1999年制訂十年勞資收益分配已到期,即將進行勞資談判。 2011年7月1日,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David Stern)再次宣佈NBA進入封館,其原因主要為球團認為球員薪資飆升,使得球團無利可圖,甚至造成聯盟總虧損加倍,雙方在勞資談判過程中意見嚴重分歧,導致無法達成共識,進而導致NBA聯盟第二次封館的命運

2011年8月10日,進行第二場勞資會議,但由於資方和勞方又無法達成共識,其主要原因為資方提高球團豪華稅、球員奢侈稅的稅收,球員工會拒絕再提高其他不必要稅收,因此NBA執行長David Stern再次宣佈取消季前熱身賽兩週,導致第二場會議不歡而散。

2011年9月20日,進行第三場勞資會議,有15位NBA現役球員參與這次勞資談判中,球員工會目的在於描述球員主觀和客觀的想法和意見,為爭取球員最大權益,但是不為資方所理解,由於資方對於電視轉播權益金和收益比例無法達成共識,且各球團老闆各有分歧意見,球團工會全體氣憤而退席,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再次宣佈取消季前所有熱身賽和例行賽10月~11月的賽程。

2011年10月12日,球員工會召開商業會議,有部份球員提議另組新NBA聯盟和解散球員公會,訴諸法律運動裁決法庭審判。

2011年10月31日進行第四場勞資會議,雖然雙方以談定電視轉播權利金和收益比例,但最主要薪資分配始終無法達成協定,資方的理想收益與勞方的理想收益相差甚多,球員工會堅持要佔收益52.5%比例,但是資方堅持佔50.5%比例為底限,最後分歧意見過大,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決定取消例行賽一半以上的賽程,球員工會則是決定解散公會,也已經向美國勞動仲裁機構提交訴訟。

2011年11月26日,經過25天的勞資互不往來。於26日進行第五場勞資會議,再度聚集紐約集會,結果在超過15小時的協商後,雙方終於達成初步協議。NBA執行長大衛·斯特恩表示:「新版勞資協議的產生,對於新球季在12月25日開打感到樂觀」,2011-12年球季各隊約有66場例行賽。

聯盟新氣息

2011年11月30日,新版勞資協議達成,NBA聯盟正式公開,球員工會確定同意,例行賽於12月25日聖誕節正式開打。

2016年4月16日,NBA總裁亞當·蕭華(Adam Silver)宣布自2017-18年球季起,聯盟將開放各隊在球衣左上方印上贊助商廣告。這將是北美四大職業運動,首個正規賽球衣廣告創舉。球衣補丁計畫目前仍有些許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球星代言衝突,此計畫將進行三個球季,再對球迷反應與實際成效進行檢討。另外,販售球衣部分,球團可自行選擇,有廣告贊助或無廣告標誌商品,賣給球迷。

2017年9月24日,自1985年起,每年NBA總冠軍會接受總統會見,該傳統在2017年被打破[15]。2017年冠軍金州勇士內部就是否前往白宮產生分歧,而特朗普推特上宣布"由於庫里猶豫不決,所以取消邀請金州勇士前往白宮"。特朗普撤銷邀請引發大量NBA球員抨擊,NBA聯盟總裁席佛也對此表示對此事件感到遺憾。NBA球員工會表達尊重雙方意見,表示對此事件感到惋惜。[16]

2018年8月24日,NBA官方今天(24日)已向各隊球團與球團負責人與球團總經理與球團現任教練團提出一份備忘錄,上面提到聯盟將針對3項規則做出修改,進攻方在搶到進攻籃板後的進攻時間從原本的24秒縮短為14秒、簡化快攻蓄意犯規的規則定義、擴大對惡意行為的定義(包括球員惡意語言謾罵),NBA賽事委員會將會在9月下旬召開會議以針對這3項規則進行投票,只要通過三分之二的門檻,新規則就將於新賽季正式施行,並且先NBA G聯盟(NBA G League)測試。NBA球員工會也對NBA聯盟聯盟這三項規則修改提議表示尊重與關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