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創建於1992年,原名「省立歷史博物館」,經過台灣精省後才改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成立宗旨以台灣歷史為軸心,結合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範域,呈現台灣歷史的繁複面貌,透過文物展露台灣的民族多樣性與生活歷程。
2000年台灣歷史博物館進入籌備期,朝「知識台灣」、「自然台灣」、「鄉土台灣」、「展演台灣」四大方向進行規畫,台史博更開始進行「台灣史多元資源中心建置計畫」,包括「台灣早期漆器」、「台灣早期道教圖」、「台灣歷史民俗畫作」、「台灣早期傳統服飾及飾品」等。透過採購、捐贈、移交等方式蒐集文物。2000年到2007年間經過寄居、遷徙、安置,台灣歷史博物館經過一段輾轉流離的歲月,終於在2007年在台南市安南區落腳,並於2011年10月民國百年時正式開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坐落在深具臺灣歷史意義的「台江內海」。從十七世紀以前,台江內海就吸引東、西方人陸續前來貿易,因歷史環境變遷逐漸淤塞成陸地,歷史博物館在此立基,能讓大家感受到滄海桑田的時空變遷感受歷史的生命力。
博物館位於臺南市安南區和順寮農場,計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各一座,紅磚搭配清水模的特殊建築,展現台灣傳統意象。其中行政典藏大樓於2007年完工啟用,全館於2011年10月29日開館,並列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系列活動之一。
博物館以「臺灣歷史」為軸心,結合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呈現臺灣歷史的繁複面貌。主要用於保存臺灣歷史文化遺產並將藏品與全民分享。戶外設有雲天廣場水舞臺等區域;館內設有展覽區、圓型劇場、兒童廳等空間,以台灣歷史古物、模型、文物、造景、影片等方式呈現台灣舊時風情,現已有7萬餘件藏品,不但設有常設展區,更會不定期推出當期特展。[1]
博物館內外處處都值得細細品味,從外圍開始就有著許多的公共藝術裝置,有以船槳造型製作而成的大型動力裝置,象徵先民的乘風破浪;有如偶像劇場景的希望之丘,站在上頭可就登上安南區的最高峰,有著不論何時都亮麗閃爍的感恩樹,不鏽鋼材質的外觀成為許多人來此必拍的打卡重點,館內豐富的歷史、人文、自然等多元的典藏,以及根據史實或想像打造出來展覽空間,更是探索台灣歷史的寶庫。[2]
博物館在2011年10月才正式開館,主要以依年代展示臺灣土地與人民的美麗面貌。這個博物館設計的很適合帶小朋友來走走。博物館介紹台灣統治政權歷史演進,裡面設置很多互動裝置,且許多歷史文化都以人形蠟像搭配過去的場景,好像走入時光隧道似的街景一樣,大小朋友都會覺得有趣。另外,在一樓有為兒童特別設置一個兒童廳,還有在台灣第一劇場舞台上也有放很多大型的軟積木給小朋友玩。這裡還可以玩蓋印章遊戲,戶外還有一片大草皮,漂亮的風景讓人不論館內館外,都可以來一趟活力有趣的文化之旅。 [3]
目錄
景點介紹
前往台灣歷史博物館時,就可以遠遠看到外面有著醒目的太陽能面板,由一千三百五十片太陽能面板與四百零五片的鋼印玻璃組成的光電雲牆,上方標示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英文名稱-"National Museun of Taiwan History",用太陽能供應博物館部份電力。台灣歷史博物館戶外就很值得全家大小前往,有雲天廣場水舞台,像是走在水上,別具特色的設計感;有情湖、忘憂湖、竹籠厝及牽手橋是欣賞自然景觀、賞鳥的好所在;快樂萬花筒則是親子休憩與生態學習的地方,可以玩沙、看蝴蝶。
進入博物館內,馬上就會看到時間車站,站內的列車,摸擬了火車車廂,搭乘時需取票、剪票上車,配合影片情節還會有搖晃感,片長約十分鐘,讓搭乘的遊客都有深入其境之感,提醒您,時光列車有放映時間場次,欲搭乘的可要注意一下時間哦!一樓完全是小朋友的天堂,有時光隧道、自然台灣、農村采風、遊戲童年,很多逼真的螃蟹、烏龜等等都可以看到,也可以順便教小朋友認識。二樓則是生動的帶領大家從航海開始,經過唐山過台灣、日本統治、白色恐怖、經濟起飛到現在,用栩栩如生的蠟像人物、建築生動的瞭解台灣歷史,而蠟像都以一比一的大小在眼前展示,比起一般博物館的蠟像,會拉起一條紅線,只能遠觀欣賞,而不能近距離搞笑、情境的拍照留戀,台灣歷史博物館顯然有意思多了。
場內包括台灣歷史文化有特色的八家將、宜蘭搶孤、時代的街景、日本統治時的軍警,還貼心設計了一個空位,讓遊客可以融入情境之中,要合照可是要排隊的呢!還有早期一台野狼一二五就可以載全家大大小小及家庭代工打造經濟奇蹟的情境,台灣歷史博物館真是既懷念感性又具教育知性、全家都適合前往的好地方,馬上起身出發吧![4]
台灣歷史博物館園區簡介
台灣歷史博物館是座人文與自然相遇的「台灣歷史公園」,園區占地二十公頃,擁有廣大綠地與水域,忘憂湖及有情湖是兩座滯洪量達6000立方公尺,以生態工法建置的人工溼地生態池,不但具有防災滯洪的功用,更是留鳥與候鳥的樂園,民眾認識台灣自然生態與原生物種的自然保育休憩區。 環境解說中心具有園區管理、環境解說導覽及生態環保教育等功能;希望之丘海拔22公尺,有「安南第一高峰」的美稱,站上希望之丘就可將台史博園區、台南科技園區等景觀盡收眼底。
快樂萬花筒以「童趣」為出發點規劃,結合「夢想、啟發、台灣」三元素,分為為草—遊戲學歷史體驗區、水—快樂揮灑區、風—飛翔空中的植物精靈區、沙—台灣沙池區,讓親子可以擁有開放的休憩與學習場所。
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
「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為台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占地1324坪,以人為主角,採用多元詮釋的歷史觀,以歷史時間軸序列,依時代分為「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早期的居民」、「異文化相遇」、「唐山過台灣」、「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鉅變與新秩序」、「邁向多元民主社會」等7單元,並以跨樓層的雙劇場呈現「展望新世紀」,藉此表現台灣的文化與生活。
台灣歷史博物館館藏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台灣涉外關係史」、「台灣族群互動史」、「台灣現代化發展史」三大核心進行研究與文物蒐藏,蒐藏範圍包括可以呈現台灣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生活樣貌之文物,以及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之文物、文獻史料。藏品的內容、材質、器型與大小,複雜多元,年代涵蓋了史前時代至近代。
典藏總覽
臺史博是專責保存臺灣歷史文化遺產的機構,除保存臺灣歷史文物的使命外,更重要的是將藏品與全民分享。對此,臺史博在經歷多年籌備至今已有10萬5,110件藏品(截至2018年12月底),並透過研究、展示、出版以及數位化等途徑,將此豐富資源,與全民共享。
蒐藏策略上,依據本館三大核心計畫:「臺灣涉外關係史」、「臺灣族群互動史」、「臺灣現代化發展史」,進行史料及文物的調查研究及蒐藏。蒐藏範圍包括可以呈現臺灣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生活樣貌之文物,以及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之文物、文獻史料。同時,也積極與國內的收藏家及相關典藏機構建立藏品資源分享與合作關係,並系統性地進行國際與臺灣相關之史料及文物的調查蒐集與複製,逐步建立館藏特色。
藏品的內容、材質、器型與大小,複雜多元,年代涵蓋了史前時代至近代。為了方便研究與檢索,依據藏品內容分類為:圖書文獻類(書籍、雜誌期刊、報紙、文書檔案、明信片、照片與相簿、圖像書籍、手稿、藝術圖像、地圖)、器物類(宗教禮俗、產業、商業財產、生活衣飾與用品、飲食用具、建築與居處空間、交通運輸與通訊、娛樂、政治社教、醫療衛生、武器防禦)及影音類(攝影資料、音樂資料、錄像資料)三大類。此外,為了妥善保存維護,更依據藏品材質分為:有機類材質(如織物、木質、皮革、紙張等)、無機類材質(如石質、金屬、陶瓷器、玻璃、塑膠等)及複合性材質三大類。
豐富多元的典藏,必須專業管理與不斷研究,才能妥善保護文化資產、推廣文化價值。臺史博的典藏工作,持續蒐藏研究國內外之臺灣歷史文物及史料、制定並落實蒐藏政策及相關作業流程、發展藏品管理及應用機制、建置專業的典藏環境、進行文物保存維護及修復、開展藏品研究、進行藏品數位化與發展藏品數位典藏計畫、發展文物典藏管理資訊化等不同面向工作的開展。[5]
建館大事記
奠基期 ( 1992年至1999年10月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誕生,始於1992年。最初七年,可謂是從無到有、開天破地的奠基期。目標定位、基地設置、用地取得與組織歸屬等工作,皆在此間進行。
籌建臺史博的初衷,是希望以「臺灣歷史」為軸心,結合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範域,呈現臺灣歷史的繁複面貌;同時透過多元詮釋的歷史敘述,展露臺灣長時期多樣民族與生活環璄互動的歷程;進而開拓出更為壯闊的視野。
臺史博建館基地設於臺南市安南區──即四百多年前外人初識臺灣並開啟其歷史時代的臺江內海。具備歷史意涵的規畫,兼及南北發展平衡,也更貼近庶民生活與島嶼文化。臺史博期透過跨學科的史學研究、臺灣研究圖書的典藏、網路資料庫的建構、臺灣史料的整理四大方向,打造一南部的臺灣史研究資源中心。立意深廣,亦吐露出自規畫以降,所面臨的種種使命的挑戰。自原名為「省立歷史博物館」,精省後改隸,改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之後歷經人事的改替、預算的凍結等變化,早在擘劃階段,臺史博即已開啟其遙迢曲折的路途。然而,臺史博勇往直前,以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歷史博物館為終極目標 。
籌備期 ( 1999年11月至2007年4月 )
於2000年臺史博臨時籌備處遷至臺北市紹興北街獨立辦公室,臺史博即進入篳路藍縷的籌備期。 博物館園區占地二十公頃,擁有廣大綠地與水域,朝「知識臺灣」、「自然臺灣」、「鄉土臺灣」、「展演臺灣」四大方向進行規畫,以成為「臺灣歷史公園」為最終標的。園區內主要建物──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設計監造的招標、簽約、興工等多項龐大艱巨的硬體建設工作,皆在此階段展開。隨後並歷經多次討論與修正,以期臻至完善。
除硬體外,臺史博開始進行「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建置計畫」。其中「文物文獻典藏」為具體工作之一,蒐藏重點分為「海外臺灣資料」與「近代及當代蒐藏」,此階段皆獲初步成果。透過採購、捐贈、移交等方式,已藏文物包括「臺灣早期漆器」、「臺灣早期道教圖」、「臺灣歷史民俗畫作」、「臺灣早期傳統服飾及飾品」等。並在多方考察、評估後,陸續執行相應的典藏功能需求,包括臨時典藏庫房的建構,館藏品登錄、入庫、修復、保全與監視等正規程序的建置等。
多項海內外有關臺灣資料的調查與研究計畫,亦是此階段的工作重點,包括「大航海時代臺灣圖像研究計畫」、「從古地圖看臺灣之展示計畫研究案」、「臺灣女人研究計畫」等,均透過委託等方式加速執行。同時還出版《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古地圖》、《早期臺灣歷史文獻研究書目》等多種極具文獻研究價值的書籍,此時,臺史博亦開始獨立辦理如荷蘭時期臺灣圖像計畫等展示研究相關計畫。 臺史博並在長期累積的有形、無形資源基礎上,籌辦各種類型的主題展示與教育推廣。結合學校與社會資源,建構文化資源網絡,與諸多單位共同舉辦活動具臺灣歷史特色的活動,例如「府城媽祖行腳」、「澎荷初會四百週年」、「紀念國姓爺賜姓360週年」、「臺南建城280年」等。臺史博期許經由持續性舉辦各類公開性活動,能傳遞歷史知識、加強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亦能促使更多民眾參與其中,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力。此外,網路資訊與數位典藏系統亦是「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建置計畫」的重要工作之一,依隨研究專案逐一建置完成。
為記錄臺史博的建設過程,2004年1月起,開始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通訊》,以半年刊方式詳實刊載各項硬體、軟體的進度,亦藉此增進外界對此一博物館成立計畫的理解。 2007年3月,正式奉准成立中央四級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同時擴大編制,分為研究組、典藏組、展示組、公共服務組,逐一進用。漸形齊備的制度與人事,是臺史博朝向一正式博物館的關鍵性環節。
啟動期 ( 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 )
臺史博自籌備處時期開始,相關的規劃與執行工作皆在臨時辦公室進行,自寄居省立臺灣博物館、遷至北市紹興北街,再南下暫寓臺南市立圖書館安平分館,可謂輾轉流離。直到2007年5月,基地園區的行政典藏大樓落成,長期遷徙的同仁夥伴才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處所。2007年10月,臺史博舉行揭牌儀式,長期儲備資源、累積能量的臺史博,臻至這一重要里程碑後,終於邁入了愈益暢旺的關鍵期。 此階段的臺史博不唯接續進行蒐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核心工作──包括藏品受贈、重點採購、學術研討會、主題展覽、教育研習營等,皆愈益頻繁;亦承襲之前的工作,與當地社區進行多元的交流與連結,包括進行田野調查、耆老訪談、志工招募、地方文史工作坊等,臺史博以臺江內海為基礎腹地,墾掘、發擅在地特色,此不唯增進民眾的認同與參與,更可謂是行遠自邇,點滴梳理臺灣的歷史脈絡,逐一建構臺灣的共同記憶。而橫越國際的各種研究與展演活動,亦未曾歇止,臺史博意欲以其對臺灣歷史文化的豐沛礦藏與多元詮釋,讓臺灣能與世界接軌,閃耀出動人的土地情感、獨特的島嶼身世。
「臺灣歷史知識庫」計畫的執行,則是期許透過全面性的史料文獻,建置完整的臺灣歷史資料庫,打造臺灣歷史研究與學習的知識平臺。園區內的硬體工程與設備建置皆已大致完成,2010年10月開放園區,2011年10月正式開館。占地1324坪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依年代展示臺灣土地與人民的美麗面貌。默默勤勉耕耘了近20年,此後,臺史博將一秉初衷,繼續與大家共同珍視過往、努力現在、走向未來,成為臺灣歷史最堅實閃耀的堡壘。
營運期( 2011年10月~)
2011年10月29日,屬於全體臺灣人的臺史博,在民眾的引領期盼下,榮耀開館,並獲得國內外世人的關注,開館後,面對佳評如潮,遊客如織,參觀人數屢屢創新高的過程,臺史博懷抱著感恩心情,拉開營運的巨幕,以臨淵履薄的態度,期待不斷學習精進,邁向峰頂,締造更專業踏實的成績。肩起關注庶民生活的閘門,除了承載著傳遞知識的使命,臺史博在嶄新征程的規劃裡,毅然專注瞭望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持續發掘臺灣涉外關係史料、蒐羅各方文物與以教育為核心的展示規劃,呈顯著豐饒多元的各項成果;而2012年5月,臺史博學習中心的勃然啟動,延展歷史資源與數位成果的運用,拓展完備的博物館服務工作,也開啟與世界接軌、對話的大門,包括:關心弱勢族群,培養人文、生態的客群,並建立多元的學習管道,以及結合社會資源,推動友善平權的價值,向外遠播,開啟嶄新視野,成就跨越族群、語言等藩籬的臺灣願景。歷史記憶是流動的。我們繼續前行,臺史博要向世人允諾,這項希望擘造的工程,經得起考驗,並將與夢想,相偕炙熱壯麗,鍛造臺灣人的幸福未來。[6]
願景與使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宣言
我們有理想、有使命感,擁有生生不息、活力旺盛的團隊,齊心展現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公共服務的整體品質。我們衷心期許本館是一座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我們更期許集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締造一座持續成長茁壯的博物館,磐石永固,榮耀臺灣。
願景
同心守護家園臺灣,共創多元和諧社會。
使命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臺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基臺灣史研究傳統,推廣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
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主要目標觀眾,展示內容涵蓋臺灣史的多元面向,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臺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珍愛家園,守護臺灣。
以厚實的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為基礎,持續辦理多元豐富的學習及展演活動,並結合社會及學校資源,建構區域文化資源網絡;致力於品質、信任、創新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我們期望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誕生知識、快樂學習、文化平權,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7]
地址
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景觀特色
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一擁有歷史文物、自然生態的綜合園區,並以台灣歷史為主軸,透過文物展露台灣的民族多樣性與生活歷程。
餐飲特色
奉茶臺史博店:供應各式餐食、飲料、茶點、烤吐司、包子及茶葉禮盒等
營業時間:開館日10:00〜17:30 (週一公休)
營業(開放)時間
博物館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AM09:00-PM17:00(每周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翌日休館)
圖書館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AM09:00-PM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園區開放時間:AM05:00-PM22:00
服務設施
輪椅、娃娃車、拐杖、老花眼鏡免費借用及愛心服務;
活動報名 、簡易救護、哺乳室免費借用、零錢兌換;
導覽服務 、無線上網、無障礙設施、置物櫃
提供活動
導覽服務:
個人語音導覽:租借費用NT$100
智慧導覽:使用個人智慧型手機或行動裝置掃描展板上之QR Code碼或連結至數位導覽系統
定時導覽:由專人中文導覽本館2樓「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約需30至40分鐘,定時導覽時間:AM10:30、PM14:30,每人租借設備費用NT$20,請於開始前30分鐘至服務處登記
費用簡介
全票80元
半票40元(學生、軍警等)
團體優待票60元(20人以上團體,內含團體導覽器材租金20元)
家庭套票160元(家庭人數4人,至少含2位6歲以上未滿15歲之兒童)
未滿6歲兒童、本國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人士及陪同者1人、退休軍公教人員等免費入園
※備註:購買半票、未滿15歲購買家庭套票及符合免費條件者(未滿6歲兒童除外),敬請出示有關證件
◎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停車場
有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國道1號:由永康交流道下→往台南方向直走中正北路約200公尺→右轉永安路直走過東和橋後(過橋後,路名改為「長和路」),即可見本館在長和路右側。(本館至永康交流道車程約5分鐘)
2、由台南市區:走西門路往北→經中正南路→直走中正北路→左轉永安路直走→過東和橋後(過橋後,路名改為「長和路」),即可見本館在長和路右側。
3、由台南市區:走公園路往北→經中山公園→過太平橋→直走安和路→經安順國中【以上路段為「省道19號」】→右轉長和路→過仁愛橋即見博物館在左側。
4、由台南市區:走中華西路(「省道17號」)往北→經台南社教館→右轉中華北路→過海佃路→至安和路左轉→經安順國中(以上路段為「省道19號」)→至長和路右轉→過仁愛橋即見博物館在左側。
【大眾運輸】
1、飛機:下台南機場→搭乘計程車→上快速道路台86號往東→接1號國道北上→下永康交流道,車程約25分鐘。
2、高鐵:下高鐵台南站→搭乘計程車→上快速道路台86號往西→接1號國道北上→下永康交流道,車程約25分鐘。
3、火車:下台南火車站→搭乘計程車,車程約35分鐘;下永康火車站→搭乘計程車,車程約10分鐘。
4、客運:下永康鹽行站→乘計程車至本館,車程約8分鐘。
視頻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來自四方:近代台灣移民的故事]特展
外部連結